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车身轻量化的需求,车身结构在选材方面突破了传统车身,随着铝型材车身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铝型材车身在性能上符合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的要求,控制后排女性乘员下潜现象的发生,避免设计验证阶段出现重复设计,减少重复性方案性验证.根据传统车身结构,结合某车型铝型材车身特有结构,对安全带布置和锁扣选用等方面试验验证数据表明,安...  相似文献   

2.
提出纯电动汽车受到追尾碰撞时乘员舱结构稳定性及电安全性能的相关要求;针对某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开发,参照GB 20072-2006对燃油车追尾碰撞的强制性要求,建立整车追尾碰撞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指导纯电动车追尾碰撞安全性能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针对纯电动汽车追尾碰撞,后部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设计需遵循逐级变形压溃的原理,充分提高变形吸能区的吸能效率;保证动力电池包固定结构及其周围结构的稳定,使其免受刚性结构挤压,同时避免挤压乘员舱。实车后碰撞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车辆可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交客车车身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某城市公交客车初步确定的造型和总布置的要求,为了能在车身的概念设计阶段获得该客车车身骨架的合理布置方案,在车身结构设计中引入了拓扑优化的设计方法,并且将该优化结果应用于指导设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 esh建立客车的拓扑优化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在其优化模块Optistruct中,采用变密度法和线性加权法,研究了多工况条件下城市公交客车车身结构的拓扑优化问题。根据得到的拓扑优化结果,同时充分考虑实际的装配和性能要求,完成城市公交客车车身骨架的初步布置。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尺寸优化,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城市公交客车车身结构。拓扑设计得到的结果可为12 m的城市公交客车的车身骨架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欧洲ECE-R29法规的深入研究,针对我国的《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征求意见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根据笔者的一个卡车车身开发案例,提出适应《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要求的卡车车身设计要领。  相似文献   

5.
汽车座椅是乘员安全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提高汽车座椅的安全性能。减少乘员因2次碰撞发生的伤害,在GB15083.2006中新增了对移动行李乘员防护的特殊规定。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借助LS.DYNA软件对某汽车座椅进行了移动行李冲击的安全性分析,得到了座椅与车身连接的强度、座椅的变形和前侵量,为该车型的车身和座椅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使该车型满足了GB15083.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驾驶侧布置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针对布置设计过程中驾驶员腿部侧面空间和脚部空间进行研究并建立评价方法。基于碰撞乘员保护对硬点布置和结构机械性能要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款车型在样车测试中发现的车辆关门力大问题,经对比不同车型的排气孔面积和车辆乘员舱体积,发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排气孔面积不足。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车身钣金件增加排气孔后的车身刚度、强度进行分析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车身扭转刚度降低0.63%,弯曲刚度降低0.81%,车身刚度仍满足设计要求,排气孔处的应力值分别为56 MPa和54 MPa,低于材料屈服强度,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单排座纯电动汽车,建立了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利用23 km/h低速全宽正面碰撞试验的整车碰撞吸能过程、碰撞变形及碰撞特性参数,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完整及有效性。根据GB 11551—2014对50 km/h高速正碰工况下整车结构变形及B柱加速度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了乘员安全空间及电池箱、电机、动力电线等纯电动汽车碰撞安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某公司在研某车型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下车身正碰力传递路径的分析,优化下车身正碰力的传递路径。通过选取合理的结构方式增加了汽车结构强度,提高了汽车正碰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0.
车身前纵梁是汽车发生正碰时吸能和传递载荷的重要部件。为提高车身前纵梁的耐撞性和轻量化水平,利用CAE分析研究了不同截面形状铝合金前纵梁50km/h冲击载荷下的总吸能量、碰撞力峰值及其变形模式。结果表明,"日"字形截面前纵梁适用性最佳。搭载某纯电动车型,50km/h全正碰试验后,前纵梁前端发生轴对称变形,吸能模式合理,后段未发生折弯失稳。  相似文献   

11.
冬季续航低是纯电动车型最受关注的痛点问题。采用四通阀集成式热管理技术,高效热泵空调节能技术,可有效提升纯电动车型冬季续航表现,增强纯电动车型市场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某款纯电动车型四通阀及热泵空调布置结构、控制策略、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 for passenger car(CLTC-P)低温(-7℃)续航提升效果,具备技术领先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甘国辉 《时代汽车》2021,(8):109-110,134
总装生产线设计开发是总装工程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纯电动乘用车的结构特点及工艺要求,对其总装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及思考,然后以生产线设计步骤为主线,着重分析了基本信息的收集、工艺流程及主线的设计、工艺设备及工艺布局的选择等关键环节,最终提出了纯电动乘用车总装生产线设计工作的方法及要点,这些方法及要点对于总装生产线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有效地保证开发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此外,对于企业加快形成更加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的汽车总装生产新局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概念设计阶段电动汽车开发周期长等问题,基于隐式参数化方法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全参数化车身的平台化与模块化建模策略。首先将车身结构分解为上车体结构与下车体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对上下车体各自进行区域划分,定义各区域关键平台化衍生尺寸并进行基线总布置,形成平台化建模策略;然后基于平台化建模对下车体进行功能性模块划分,对上车体进行匹配性模块划分,分别进行参数化建模,形成模块化建模策略;最终建立了某款电动汽车车身的全参数化模型。结果表明,建模策略可实现不同车型的快速衍生,并且根据性能带宽规律,探究了轮距、轴距、车高、前端长度以及后端长度变化对刚度和模态性能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基于性能驱动的电动汽车车身与电池包的短周期开发。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城市枢纽的公交车,采用纯电动技术可作为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的切入点。目前续驶里程短是制约纯电动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增加动力电池的电量或者对整车进行轻量化来增加续驶里程。在轻量化设计方面,对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和碳纤维等几种轻量化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目前较为合适的铝合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与设计,再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进行验证,设计出合理的车身骨架用型材截面以及连接结构。实现减重的同时保证车身结构可靠性,同时通过全生命周期中成本评估对比,发现铝合金车身可以实现降本。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后,轿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车身布置新方案、空气动力特性、车身安全特性以及声振粗糙度(NVH)性能,阐述了轿车车身结构的新动向,如取消中柱;通过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及塑料等材料,以及采用新型车身结构来满足碰撞要求,同时减轻整车质量。车身结构也越来越考虑到减少车身噪声源和噪声强度。  相似文献   

16.
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长续航里程的需求下,汽车轻量化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白车身重量占据整台汽车较大百分比,白车身轻量化是汽车减重的核心目标,目前新型轻量化设计,铝合金白车身在乘用车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但全铝车身也存在材质本身缺陷,铝合金强度低于钢,关键强度位置无法达到碰撞要求,文章以热成型钢作为关键强度建与铝合金组成混合材质的乘用车白车身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传统的钢制车身,可使整车减重40%。并保证汽车优异碰撞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纯电动汽车的功能造型,根据纯电动汽车的工程特点,论述其在造型设计上的设计自由度.根据现有纯电动汽车造型内外饰特征与对应品牌内燃机汽车造型的纵向对比以及不同品牌电动汽车造型特征的横向对比,验证纯电动汽车的功能造型与家族特征融合共存的方式,得出纯电动汽车在车身高度、前后悬长度、空气动力学以及车身电子科技、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发展绿色能源交通已刻不容缓。节约能源,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到纯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类型成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混合动力汽车较传统汽车有着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较低的油耗和良好的排放特性。本文从混合动力重型汽车工作原理出发,依据汽车设计原则,介绍了陕汽集团SX5256DH434PHEV型混合动力环卫车驱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整车底盘驱动动力分配机构,为我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10.5米纯电动低地板城市客车底盘开发的设计要求,重点阐述了主要总成的匹配选型、布置及设计要点。基于Cruise软件对动力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相关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绩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某国产合资紧凑型纯电动乘用车为评价对象,搭建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研究分析其全生命周期的矿产资源消耗、化石能源消耗及环境排放影响;进而基于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采用智能装备的差异,对L0~L5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预测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矿产资源消耗方面,原材料获取阶段占比最高;在化石能源消耗方面,运行使用阶段占比最高;在综合环境影响方面,受中国电力结构影响,运行使用阶段环境影响综合值最大;随着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相邻级别间全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可降低3.5%~6.3%,GWP、AP、EP、POCP环境排放最高可分别降低约13.9%、13.3%、13.7%、11.7%,其中使用阶段环境排放降低程度最为明显;综上,通过进一步加强汽车轻量化研究,拓展新型材料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合理优化我国电力结构布局,提升车辆自主决策水平,加快云平台与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等途径,可有效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