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场上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多为刚性连接,当发生车辆追尾碰撞时,不能有效保护乘坐人员的安全,屡屡发生小车钻进大货车尾部伤亡事故.本文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和挂车后下部柔性防护装置,克服已有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缺点和不足,使汽车发生追尾碰撞时避免发生伤亡事故.此后下部防护装置不仅仅是保护追尾的小车,同时也保护了货车自身...  相似文献   

2.
在乘用车追尾货车的交通事故中,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碰撞情况下的变形大小与乘用车前排人员的的安全息息相关。通过ANSYS的静力学分析模块与显式动力学分析模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厚度圆形截面的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静加载及碰撞仿真分析,从而得出防护性能与防护装置截面厚度的关系。结论表明,壁厚与圆形截面的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防护性能成正比关系,但不同壁厚防护性能之间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载货汽车防护装置最佳离地高度和刚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产  程勇 《汽车工程》2002,24(5):419-421,425
在大型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中,轿车钻入载货汽车下部是十分可怕的死亡交通事故形态。前下部防护装置,后下部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钻入碰撞事故。此文分析了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和刚度对钻入碰撞防护效果的影响,下部防护装置在确保阻止钻入碰撞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碰撞能量,以减轻轿车在碰撞中的伤害。以上述原则计算出了不同离地高度的下部防护装置的最佳刚度。  相似文献   

4.
大型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型载货汽车造成的人员死亡仅次于小型客车,工货汽车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对方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大载货汽车车架结构离地高度大,在前、后方造成轿车钻入碰撞、侧面造成展压,大型载货汽车的质量远大于轿车;与轿车时导致碰撞相容性问题,前、后下部防护装置能有效地防止轿车钻入,合理的能量吸收特性可改善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相容性。中用交通事故统计数说明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重要性,深入分析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最后介绍了改进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汽车后防护装置的碰撞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法,按照国标GB11567.2-2001关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中规定的条件,对某重型商用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追尾碰撞过程中的变形、速度及加速度的动态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应用Hyperworks在结构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碰撞分析的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LEDYNA对两种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满足法规要求和满足安全性要求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大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被动安全性水平低下,乘用车与大型载货汽车的碰撞事故中因发生钻入碰撞而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影响防护装置被动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及其刚度,合理的防护装置应根据不同的离地高度具有不同的最佳刚度值,保证装置能有效防止发生钻入碰撞。最后对比了标准/法规有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及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7.
分析我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的强度试验方法与国外法规的差异,并通过仿真分析对比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静态加载、壁障碰撞和车辆追尾下的变形特性、吸能效果及其差异性,提出国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正本期专栏选登了2篇文章。车辆追尾事故,是目前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伤亡人数较多的事故类型之一。尤其以小型载客汽车追尾载货车的事故居多,由于小型载客汽车驾驶室的高度与货车的车厢底板高度基本相同,一旦发生追尾事故,如果货车没有足够强度的后防护装置,小型载客汽车就会钻入货车后部,导致驾乘人员伤亡。常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车管所李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企业违反生产一致性规定、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检验查验手段等原因,导致货车侧后防护装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规问题,影响了车辆安全。  相似文献   

9.
分析确定追尾事故中碰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对某商用货车的后防护装置进行碰撞性能仿真分析,通过TOSCA拓扑优化软件设计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满足GB 11567.2-2001的动态试验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装于货车后下部的防钻撞保护装置.借助实车碰撞试验和LS-DYNA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这种后防护装置的吸能保护机理,并探讨了结构特性参数对钻撞的影响.仿真和实车碰撞试验结果都表明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对于轿车乘员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在载货汽车与乘用车的碰撞事故中,乘用车追尾钻入载货汽车后下部已成为严重伤害的主要交通事故形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高速公路汽车追尾交通事故中前车乘员颈部运动及其损伤形态,即挥鞭效应。采用有限元动态仿真技术模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仿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对应的特征参数基本一致。利用仿真结果分析汽车追尾事故中前车假人颈部的运动损伤特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前车假人颈部的最大前屈和后屈转矩都在评价标准的安全范围之内,但已经接近临界值。研究的结果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安全性设计、道路的安全设施配置和交通安全管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较好地实现汽车的安全性,现代轿车的承载式车身一般都采用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这对车身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轿车碰撞类型与车身的安全性车身碰撞的类型基本分为3种: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追尾碰撞。实验证明,在纵向碰撞(正面碰撞和追尾碰撞)事故中,前部和后部均为弹性结构而中部为刚性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所得的重型货车事故数据,从事故类型、碰撞形态、人员伤亡等方面对重型货车事故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我国现有重型货车碰撞安全法规与重型货车事故形态和人员伤亡之间的关联性。本文探讨了重型货车驾驶室强度碰撞试验的局限性,论证了提高重型货车驾驶室强度碰撞试验标准以及将AEBS纳入我国重型货车安全法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轿车碰撞轿车、轿车碰撞货车、碰撞过程中能量、碰撞力的变化规律。应用交通事故分析专家系统计算分析一个实际交通事故案例,并与美国给出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相比较,两者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6.
汽车结构的被动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事故时,汽车保护乘员安全的能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碰撞事故各异,即很难找出完全一样的两起交通事故。但从对大量汽车事故的统计分析来看,汽车发生碰撞的类型基本分为三种: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追尾碰撞。据统计,正面碰撞  相似文献   

17.
李智安 《天津汽车》2009,(11):35-38
高速公路的事故类型中追尾碰撞占了很大的比例,因而开发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分析了影响行车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安全车距数学模型,利用现代技术,构造了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安全系统。指出此安全系统能减少由于驾驶员分心和疲劳等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货车和挂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所构成的几何空间内暗藏着车辆安全上下坡、防护追尾钻入等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防护功能。认识和发挥这些安全防护功能是机动车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在2012年8月26日凌晨的包茂高速公路上,36条鲜活的生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卧铺客车追尾甲醇油罐车事故迅速消逝在可怕的大火中。无独有偶,10月1日上午8:30,在京津塘高速下行54km处,一辆载有德籍旅客的中型旅行车与前方一辆大型集装箱货车发生追尾事故,致使中巴车起火,造成6死14伤。  相似文献   

19.
<正>商用车作为整个车辆安全系统生态圈的关键,如何减少自身的侵略性,在发生的碰撞事故当中,控制与小型车的碰撞高度和碰撞力度,尽量保护小型车和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卡车安装前下防护装置(GB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后下防护装置、侧面防护装置(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年上升。汽车安全性能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汽车安全性通常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包括合理的车身结构安全性和乘员约束系统。车身结构件变形吸收能量以减轻对乘员的冲击,利用乘员约束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并减轻乘员和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是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员的伤害。汽车事故主要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车辆滚翻等。美国是最早制定正面碰撞安全法规(FHVSS208)国家。1999年美国NHTSA统计,汽车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约占49%,侧面碰撞约占25%,追尾碰撞约占22%,汽车碰撞试验重点是正面碰撞。 为了满足强制性碰撞法规,法规要求需配备安全气囊系统,为车内乘员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提供更好的保护。如果没有安全气囊,即使使用了安全带的乘员,特别是驾驶员,在严重的碰撞中,他们的头部、脚部、颈部也会与汽车内饰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对降低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