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吕纪云  陈瑾  章坤鹏 《中外公路》2019,39(2):294-297
针对高速公路的建设特点和现有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入口之间净距过小的现状,在分析车辆运行轨迹的基础上,构建了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明适应距离、读取标志距离、换道距离、安全距离等因素,提出了隧道出入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最小净距的推荐值与极限值。结合净距分析与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小净距路段下隧道出入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安全保障措施,并针对变异式互通工程实例做了BIM模型检验,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隧道间距无法满足设计规范和设计细则的矛盾,灵活处理互通式立交与隧道间距的问题,提高该段落范围内的运营安全性,研究了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选址困难的普遍性问题。在具体勘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由于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不同,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为了满足规范要求而造成互通式立交工程规模和工程造价显著增加;互通式立交移位设置导致服务对象上下高速公路绕行距离较远,运营成本和社会成本显著提高;互通式立交与隧道段交通事故高发等。具体工程实例表明,在地形、地质、地物等因素限制较多的特殊情况下,根据互通式立交功能和服务对象等实际情况,通过加强交安设施设计来保障运营安全,由此突破互通式立交与隧道的距离要求,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互通式立交方案也是可行的。建议对路线规范相应条款适当放松,改“应”为“宜”,给设计人员留下灵活设置的余地。研究成果对于合理降低工程规模和造价,提高公路安全运营水平,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区高速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多互通式立交的设置位置受到很大限制,导致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间距很小。根据隧道内车辆驾驶人员对隧道内标志的识别、辨识、认读,以及车辆变换车道所需距离等条件,考虑对某些处于特殊条件的隧道设置1个变速车道,以缩小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间的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速度为80 km/h的高速公路2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处拓宽变速车道的长度不宜小于309 m,一般宜大于310m。在设计速度为60 km/h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拓宽变速车道的最小长度为203 m,一般应大于210 m。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在隧道出口处设置变速车道以减少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间距。  相似文献   

4.
吕晓东  杨少伟 《公路》2012,(9):145-149
互通式立交和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净距值将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构造物的设置位置和交通运行质量。近年来,随着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不断增加,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的净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之间净距的各种影响因素,将其净距的组成部分细化分段研究,并利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最终给出了主线不同设计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之间净距的建议值,并提出了特殊情况下净距不满足要求时的改善措施,可为实际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雪宝山互通式立交是G69银百高速公路重庆城口至开县段的一座服务型地下互通式立交,位于主线间距只有1 100 m的财神梁隧道和双河口隧道之间,所处位置地形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匝道布置不当则安全风险大。因此,如何选取地质风险最小的匝道布置方案,是该互通式立交匝道布置独有的特点。介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该类立交的选型和设计思路,为类似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江 《公路》2004,(6):18-21
针对已建成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优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高速公路主线行车快速、安全、顺畅,对主线上进、出口数量应加以控制,JTGD20--2006((公路路线规范》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之间、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口及有出入口的其他设施(如停车区、服务区等)的最小距离均有规定,但在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非常恶劣的山区,满足这些规定十分困难。结合实际经验,对“小间距立交”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连接段、互通式立交与隧道之间连接段以及前后两相邻隧道之间连接段的结构特点,提出基于土建结构的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变速车道长度、渐变段长度、两渐变段之间的长度、隧道口与互通式立交渐变段之间的长度以及前后相邻两隧道间距等评价指标。计算得出各指标对应不同运行速度、不同车道数以及不同交通量要求的安全值。  相似文献   

9.
分析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根据立交间距的定义,采用匝道切线长和变速车道长度确定构造长度;采用车道变换模型、交通标志布置以及满足主线无交织运行的距离确定立交净距。从而,提出了主线设计速度80 km/h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根据路线设计规范得出立交最大间距。最后,对全国35条绕城高速公路的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0.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3期)隧道-互通式立交段交通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3期)共有3处隧道-互通式立交紧密相接路段,其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介绍广珠西线高速公路(3期)施工图设计阶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并重点对隧道-互通式立交段交通安全保障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山区高速公路“安全、高效、畅通”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袁竹  陈勇  王柱 《隧道建设》2016,36(2):164-169
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立交工程,其中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问题十分突出。以福建省中部某山区铁路设计为例,对山区铁路下穿高速公路隧道影响分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利用Midas GTS软件对不同净距和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进行数值试验,以高速公路隧道的沉降为判断准则,15 mm为判断阈值,得到基于几何近接度和地质情况的影响分区(强、弱、无)。通过影响分区图,可以将全线下穿高速公路隧道工点对号入座,以采用在相应分区内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措施; 2)地层条件不同,其决定强弱影响的净距分界点也不同,随地层条件的恶化而逐渐增大,强、弱影响区分界理论最小净距为0.5D,最大净距为1.8D;弱、无影响区最小净距为1.3D,最大净距为2.8D。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行业特征和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与隧道洞口距离较近的工程实际情况,在分析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仿真技术,从交通安全、通行能力、驾驶员反应时间和车辆操作时间需求等角度,对间距值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条件受限情况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与隧道的最小间距推荐值.并进一步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安全对策措施,供设计人员和营运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Vissim微观仿真模型研究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入口至前方灯控平交路口合理距离,以排队长度为评价指标研究由于平交口信号灯造成各转向车辆的延误,分析了入口下游辅路交织区交织长度随入口至最大排队长度末端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口至平面交叉口的距离决定于交叉口各转向车辆最大排队长度及交织长度;入口至前方交叉口的合理间距为315 m,条件受限时取值为265 m.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交通事故率高于普通路段,尤其是追尾、撞击洞门事故频发,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为提升高速公路隧 道入口区域的交通安全,在《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技术指南》对交通工程设施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隧道入口区域交通工程设 施应满足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和驾驶任务的基本原则。隧道入口区域典型问题集中于可变信息板、标志信息和视线诱导设施上,主 要是信息组合不良、交通标志位置不当、诱导信息不连续和不一致。由此进一步提出隧道入口区域标牌内容、形式和位置的设置建 议,并提出通过增设环形立面标记、隧道轮廓带、警示型线形诱导标、柔性警示柱和防撞桶等视线诱导设施来加强隧道入口区域的 视觉环境过渡的方法。最后,基于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和驾驶任务3 个基本原则对交通工程设施改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王华 《隧道建设》2019,39(4):642-650
雪崩是高原高寒地区工程建设的主要自然地质灾害之一,也是影响铁路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制定合理的雪崩防治方案,通过对隧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隧道两端洞门上方潜在的雪崩发生区域。采用tan α参数作图法对雪崩扩散距离及雪崩对洞门的冲击力进计算分析,提出在主隧道进口设置25 m明洞、洞门顶部设置导雪墙、出口设置5 m明洞、安全隧道进口设置15 m明洞的雪崩防治方案。方案能有效防止雪崩灾害对铁路隧道的威胁,保证铁路隧道冬季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6.
广(州)梧(州)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隧道洞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梧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设计始终贯彻"零开挖"的环保理念。以广梧高速公路64个隧道洞口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从进洞方法、洞口辅助进洞措施、洞门形式三个方面对全线隧道洞口设计施工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进洞方法采用了正交进洞、斜交进洞和单向进洞;洞口辅助进洞措施采用了明洞、护拱法、地表反压护拱加固土体法、反压回填明洞暗做法、超前小导管、短管棚、长管棚等辅助进洞措施或者是这些措施的组合;洞门形式采用了端墙式和明洞式。  相似文献   

17.
香丽高速虎跳峡地下立交工程是香丽高速公路关键控制工程之一,为国内目前断面最大的山区地下立交隧道。该工程的超大断面隧道中间外凸处最大开挖跨度达28.96 m,拱顶呈扁平状,施工时易引起围岩松弛失稳、坍塌; 有无中墙连拱隧道结构复杂、受偏压影响较大,施工时易引起初期支护开裂。为满足快速施工及安全要求,对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将连拱隧道先行洞中侧拱脚设计成扩大式拱脚,2层支护结构改为3层。针对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加强支护,注浆后采用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相比最初采用的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效率提高近3倍,大幅提高施工速度。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施工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达到施工目的及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减弱公路隧道洞口废气窜流提供洞口土建结构设计方案,对洞口废气窜流影响的显著性因素进行了探讨,从洞口纵向错开不同距离、洞外设置不同位置及高度的挡壁等结构因素出发,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了多因素异水平混合型数值模拟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利自然风条件下洞外不同组合结构因素对洞1:7废气窜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因素组合对废气窜流改善效果明显不同,洞1:7纵向错开改善窜流效果最为明显;在隧道出口侧设置有挡壁的所有组合结构均能较好地改善出口废气窜流,其中最有效的是同时在出口侧、中侧、入口侧设置与洞口等高的挡壁;仅在洞外中侧设置中间挡壁,其高度约为洞口高度的2倍时,可以有效改善废气窜流,其他情况下采用高挡壁结构的改善效果不佳;若同时在两隧道中侧与入口隧道侧设置挡壁则废气窜流改善效果差;若仅在入口隧道侧设置长挡壁,则加剧废气窜流。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企业在欧洲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黑山某高速公路项目隧道工程为背景,依据中东欧地区技术规范要求,结合该区域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滑动面分布情况,从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和施工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隧道口滑动面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隧道施工和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滑动面特征和分布情况,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确保山体稳定和隧道结构安全。通过监测数据证明,采取的综合整治措施可靠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