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陈惠民 《船艇》1999,(5):4-1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将多方位地开发利用海洋,技术创新是海洋工程可持续发展动力,我国船舶工业在未来的世纪中要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洋——人类共同的遗产;海洋——地球生命的摇篮,人类未来的希望;海洋——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 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未来;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开发海洋国土,建设海上强国;热爱海洋,关注海洋,做21世纪——海洋开发世纪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吴明华 《航海》2012,(1):18-2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呼唤与指向下,海洋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正在受到空前的高度关注,而近年来各国对海洋的开发、争夺和控制的走向表明,向深海进军已成为"暗战"的焦点,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各国尤其是沿岸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海洋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海洋权益斗争更加复杂,向海洋进军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浅析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解决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严重制约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来在深入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发展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新 《中国船检》2007,(3):42-47
21世纪,人类走进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都是科技的竞争。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以科学发展为手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在这种形势下,原始创新能力和再创新能力成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21世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第49届联大向全世界公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以提高人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地球上每一个公民保护海洋及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海洋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地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古今中外的史实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皆可国势走强,反之,则有可能沦…  相似文献   

8.
张灿刚  周安昌 《船艇》2001,(11):22-2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竞争更加激烈。近海渔业资源衰减,传统捕捞区域减少,海洋渔业结构需要调整。进军海洋给渔船修造业带来了机遇,面临着挑战。只有以创新为动力,开发远洋渔船才能为建设海上山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世纪100年间国际造船业发展的历史,分析一下21世纪世界造船产业发展的方向,研究一下中国船舶工业在21世纪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把中国造船业放在世界造船业这个大格局、大背景来考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才能制订比较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我在此试图从这一角度,对21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及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海洋产业的高速兴起,海洋工程装备已成为世界主要造船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工装备,逐步扩大海工装备的市场份额,重点发展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工程作业船、模块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第49届联大向全世界公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以提高人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地球上每一个公民保护海洋及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  相似文献   

12.
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主题.进入21世纪,公众安全和环境意识觉醒,对海上事故已达到"零容忍"程度.IMO及国际相关海事组织积极推进相关公约、规则和规范的重新审议,制定目标型船舶标准(GBS)、共同规范(CSR)、海水压载舱涂层标准(PSPC)、2009概率破损稳性规则、船舶CO2设计指示、船舶再利用标准、NOx和SOx减排标准等,促进船舶规范标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奠定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但与造船强国尚存在差距.抓住国际船舶标准发展机遇,瞄准绿色船舶未来发展方向,建立业界共同参与机制,研发和推广应用船舶绿色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使船舶规范标准适应国际社会关注的"绿色"、"健康"等节能环保新船型,并拥有我国自主的船舶规范标准体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和造船强国的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业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大桥时代,长三角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将涌至舟山,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舟山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提升舟山海洋经济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首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接国家战略 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开发和利用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对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分析和研判海洋工程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上海海洋工程产业现状与基础、优势与问题,探讨其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与原则,优先部署海洋工程重点发展的方向与项目,推动海洋工程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可以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缓解陆地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并使海洋成为多种自然资源开发基地.海洋也是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被划分为沿海国管辖海域,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域,以及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多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划归沿海国家管辖的海洋约1.09亿平方公里,成为各国的"蓝色国土".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海洋将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志士 《世界海运》2009,32(6):47-4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第二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国际贸易和大宗货物运输的主通道只能是海洋,世界各国未来的竞争也将集中在海洋上,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是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新航海科学技术,发展海洋生产力日益重要。被称为中国“航海家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  相似文献   

17.
海洋工程发展环境分析与市场投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勇 《船艇》2005,(1):28-30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普遍加紧了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海洋环境探测、海洋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开发正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船舶工业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海洋捕捞业发展日新月异,渔船向安全、节能、环保、经济、适居方向发展。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国崛起,耕海探洋,装备务必先行。捕捞装备是渔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渔船成本、性能、效益、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面对近海渔业衰退,渔业发达国家积极推动近海渔船向外海发展,而这又加速了世界各国对装备技术的普遍关注和投入。那么,国际渔船捕  相似文献   

19.
《珠江水运》2010,(9):43-43
<正>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著名战略专家朱幼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问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元  相似文献   

20.
对新世纪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1世纪初国际造船市场趋势、造船竞争形势、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新世纪上海船舶工业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产品的升级方向及策略,上海船舶工业技术改造的途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