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许多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和莫斯科等都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快速路系统,我国的一些城市也正在积极实施城市快速路系统。快速路的布局规划是快速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但在这一领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研究仍不成熟,没有形成合理的理论化方法。快速路的布局与城市形态演变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快速路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确定快速路系统布局成为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首先,总结快速路基本特征,分析比较块状城市快速路布局形式;最后,以常德市快速路规划为例,运用Trans CAD软件对快速路布局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十字+环"快速路布局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3.
城市快速路建设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及扩散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为使城市快速路布局形式有助于降低与净化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在阐述城市快速路建设趋势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城市快速路布局形式、机动车污染物的种类、产生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对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方式与程度,提出城市快速路布局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所具有的影响,将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影响作为城市快速路网格局优化的目标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滕海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14(2):111-114,1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线路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和线网服务的有效性,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及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考虑线路走向、线网规模、车站设置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线网几何形态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状态下分析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并以天津市地铁与日本东京地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目标控制阶段中对线网规模的测算方法,本文以线网布局规模为测算对象,建立了以线网结构适应性最大、线网服务质量与建设投资的比值最大为目标的规模测算模型,并设计了基于ε-约束法的模型求解算法。最后,以云南省滇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运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对其线网规模进行了求解,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对求解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本文所用方法得到的线网布局规模适中,符合我国城际轨道交通线网的一般水平,且布局形态与滇中城市群节点空间布局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快速路建设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及扩散效果具有显著影响。为使城市快速路布局形式有助于降低与净化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在阐述城市快速路建设趋势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城市快速路布局形式、机动车污染物的种类、产生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快速路建设对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方式与程度,提出城市快速路布局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所具有的影响,将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影响作为城市快速路网格局优化的目标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研究公交专用道线网布局问题.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得出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速度条件、公交车流量条件、道路条件,以及公交专用道需求线网和可行线网的设置方法,将二者叠加即可形成公交专用道的实际线网.根据城市整体路网规划,利用交通预测得到的道路上公交车量流量数据,应用上述方法可以规划公交专用道线网,形成以公交专用道线网为骨架的城市客运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网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合理性、线网服务有效性、线路设施配置科学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城市的功能布局、发展和形态演变也较为重要。就对城市道路网与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设。  相似文献   

9.
城市快速路网络布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城市快速路网络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关联因素;并针对武汉市快速路发展状况,提出了网络布局规划方案,最后对不同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对台新区,现状公交发展相对薄弱,为满足平潭近期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将近期公交线网分为潭城组团线网与潭城外围线网两个层次,对潭城组团线网布局采用抽密补疏的策略,在综合比较分离模式、交叉模式和混合模式等方案的基础上,选取适当模式对潭城外围线网布局进行优化,并提出采用一体化管理和区域专营的公交运营模式。最后给出近期公交线网布局方案,成为平潭公交管理部门优化近期公交线网的重要依据,为类似平潭的城市新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