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一种在电子地图上显示事故车道的方法,通过分析安装在人工智能移动GPS车辆上的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通过综合分析,给出了大量智能手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资源,可以判断GPS数据和陀螺仪数据是否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进而影响对车道拥堵的判断,进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发送给正在使用电子地图的智能手机用户堵车信息,告知驾驶员前方哪个车道已关闭,促使他们提前换道。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对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流数据的全面采集、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提出以手机为交叉口交通流信息获取源的思路。研究了将手机定位数据(运动速度、经纬度)转化为交通流数据的方法。通过检测空间和检测单元的确定,根据用户的运动速度和位置信息,按照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和公交车将不同手机用户的出行方式进行了准确判断,最终实现了交叉口交通量、车流流向和延误数据的自动采集。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由驾驶员分心造成的交通事故,并检测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情况下的分心状态以判断驾驶员是否有接管车辆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的多信息融合驾驶员分心行为检测方法。通过分析驾驶员分心行为和姿态特征,设计了驾驶员姿态估计图,基于图卷积网络对驾驶员姿态估计图进行特征提取,使用全连接层对所提取特征进行行为分类,同时融合手机等关键物体信息对驾驶员分心行为进行再判断。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SrateFarm数据集和自制数据集上分别达到了90%和93%的准确率,检测速度约为20帧/s,准确性和实时性均达到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4.
手机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甚至驾驶人驾驶时使用手机造成分心驾驶,产生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束手机使用的法律、教材种类繁多,但对使用手机对驾驶人视觉及操作的影响缺乏了解。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停留在通过问卷和蹲点调查进行驾驶使用手机现状调查分析,或通过简单的驾驶模拟试验来进行特定行为特征分析的程度,我国驾驶员在真实驾驶状态下的驾驶使用手机情况和行为特征尚无明确的研究结果。本文依托上海自然驾驶研究数据,利用23名驾驶员2013年的115次出行数据对其驾驶行为特征与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被试驾驶员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为发送短信、通话和阅读,三者还对驾驶员的视线分心影响最大,达到最高的平均视线偏离时长;在操作分心方面,发送短信具有远高于其他功能的双手占用率;手机使用对于驾驶速度的波动和车辆在车道内的横向位置波动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商用车铅酸蓄电池状态监控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蓄电池传感器实时采集蓄电池状态参数信息,并通过TBOX将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及报警判断,并将亏电报警信息推送给手机客户端,提醒用户注意。同时,系统根据蓄电池SOC值的限值判断,进行电磁开关的切断控制,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起动。  相似文献   

6.
《汽车知识》2013,(2):11-11
现代汽车即将推出一款以NFC手机为使用介质的Connectivity Concept智能平台。该智能网络通过MirrorLink技术用户即可实现手机汽车开锁以及启动信息娱乐系统。现代表示,“Connectivity Concept智能平台可以让用户通过NFC智能手机来锁门和开锁,这样就消除了传统钥匙的需要。”用户进入汽车之后,将手机置于系统中心连接槽中,可以启动汽车发动机。同时,连接槽内置的无线网络充电垫可以帮助用户在驾驶的过程中充电。在现代汽车最新测试的Hyundaii30智能平台中,现代汽车展示了各种车载NFC无线技术,并希望2015年即可实现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辅助驾驶员安全行驶,设计了一种基于视觉信号提示的碰撞预警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HMI),向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的危险方位和程度的信息。用STISIM软件,把视频采集到的实际交通场景,转化为虚拟场景,设计了一种固定式驾驶模拟器,在该模拟器的试验平台上,由25名驾驶员进行测试,用问卷统计判断主观感受,用STISIM软件测量碰撞次数、速度、纵向加速度、侧向位移、即碰时间(TTC)等数据,来评价该HMI的有效性和用户接受度。结果表明:参试者对该人机交互界面具有积极的主观感受,该系统工作时,驾驶员的驾驶操作更为平稳,碰撞次数有所减低。  相似文献   

8.
文献导读     
基于GPS智能手机的交通信息实时采集与服务研究[刊]张健钦,王刚,刘纯波.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7(2-3下):82-84与传统的交通路况采集手段相比,通过交通参与者携带的具有GPS功能手机位置的移动速度、方向作为交  相似文献   

9.
李易  滕阳  王俊骅 《上海公路》2015,(1):55-59,12
目前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对于交通环境的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存在一定的延迟,不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减速避让。因此,可通过基于位置服务(LBS)和手机GPS定位技术采集车辆位置信息、车速和事故多发点的经纬度,并代入停车视距模型中进行计算。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阈值的比较给出预警信息,提前一秒向驾驶员发送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减速避让措施。通过两组试验验证了该预警系统将有效辅助驾驶员发现和避让事故多发点,提高事故多发点附近的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分析面向智能手机的驾驶员交通信息搜寻-决策行为影响机理,在集成分析交通信息搜寻及决策行为,构建驾驶员交通信息行为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构建搜寻行为模型,分析社会属性和交通信息感知对驾驶员交通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同时,基于TPB构建决策行为模型,考虑心理因素变量对驾驶员交通信息决策行为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刻画驾驶员对智能手机发布交通信息的响应机制.结果 表明:①驾驶员年龄与交通信息搜寻频率呈显著负相关,信任度对搜寻频率的正向影响最大,平均作用系数达21.762;②知觉行为控制对驾驶员出行决策的影响最大,贡献度达0.4;③停车信息对驾驶员行为态度的影响最小,贡献度为0.85,表明驾驶员迫切希望提高智能手机中停车信息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是当今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文章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出采集使用手机行为数据的App,从真实数据出发,客观地分析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这一不良驾驶行为的覆盖程度及危险程度,并提出将手机使用行为作为驾驶风险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由于驾驶人分心或疲劳造成的车道偏离事故,提出一种车道保持控制系统。根据道路线性将道路分为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利用跨道时间来判断车辆将偏离车道;驾驶员的操作状态根据转向灯信号及转矩信号来进行判断。综合车道偏离信息与驾驶员操作信息来判断车道保持系统是否工作;车道保持系统的控制策略采用单点预瞄最优曲率驾驶员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实现车道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3.
轻型载货汽车在交通运输业中广泛应用,驾驶员操作舒适性是重要评价指标。针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不舒适问题,提出利用人机工程学把驾驶过程中不舒适的问题转化到车型设计中。首先将市场售后信息分类,分成操作舒适类和操作空间类。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对每个问题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通过与竞品车型对比,判断设计目标值是否合理,然后调整设计中的相关参数。通过油泥模型、硬质模型、样车制造,验证本文在轻型载货汽车内饰设计过程中应用的人机工程学,实现驾驶员操作舒适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基于GSM的手机遥控车辆系统的设计,使用用户自己的手机拨打汽车内置手机号码,通过手机按键实现对汽车的远程控制,带有语音反馈功能,实时性好,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准确获取驾驶员的面部表情特征不仅能够有效判定驾驶员当前驾驶疲劳程度,而且能够为驾驶意图的判断提供可靠基础数据。为了全天候监控驾驶员面部表情特征,提出利用具有良好兼容性和快速处理图像特点的OpenCV获取人的面部表情特征,该算法利用车载红外探头实时采集驾驶员面部图像信息,对采集回来的图像进行滤波以及二值化处理,依据红外红外光谱和夜间驾驶员红外脸图特征对图像进行分割,从中提取出驾驶员脸部区域,从而实现对驾驶员脸部区域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其固有特性(如容量等)会发生变化,仪表上显示相关信息也会出现误差,给用户带来困扰。文章提出一种自学习型策略来修正因为电池固有属性的衰减而产生的信息显示误差。手机及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用户推送他们意向的内容,提升了用户体验。相较于传统的非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也可通过汽车整车控制器(VCU)存储用户用车数据并自主分析及在线升级(OTA)修正因子等方法,对充电时间和可用剩余功率显示进行误差修正以及对驾驶员行为进行打分,实现车辆自主学习的策略。目前应用此策略量产车型已达2万台,市场反应良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15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大众汽车首次向亚洲观众展示了当今最具互联性的汽车。当今世界,汽车和计算机技术正在日益融合;未来出行,将变得更加智能、互联。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已经在2014年发布的凌渡车型上首次引入了MirrorLink技术,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映射到车内显示屏上。通过智能手机与汽车之间建立的互联,驾驶者将能够通过信息娱乐系统操作各种手机应用程序,使得操控更加直观、便捷;更为重要的是,可显著提高驾驶安全性。因为仅仅通过触摸信息娱乐系统的显示屏,驾驶者就  相似文献   

18.
为获取用于检测驾驶疲劳状态的关键指标,通过实车试验采集了驾驶员行为状态、眼动数据和车辆动态信息,对比分析了各参数对驾驶员主观疲劳状态的反映程度。对于驾驶员眼部特征检测,使用特征提取器完成人脸位置的实时跟踪,并使用 68 点面部特征检测算法标记关键点位置,估算出眼睛长宽比(EAR)。通过分类与回归树(CART)决策算法训练数据模型,实现在一定窗口期内对驾驶员眨眼行为的准确决策分类,获得眼睛闭合率(PERCLOS) 等关键眼部特征指标。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 13 种驾驶疲劳状态检测指标,并与卡罗林斯卡嗜睡量等级(KSS)这一主观疲劳程度衡量参数作相关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PERCLOS 与KSS 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 0.83,因此借助 PERCLOS 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驾驶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个以行动感测和云端运算为基础的实时坑洞侦测方法,通过分析内嵌于手机内的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并利用欧拉角进行手机加速度正规化的动作,改善搜集加速度数据时需要固定手机姿态角的限制.结合坑洞侦测算法进行坑洞判定,以及使用空间内插法改善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误差,将坑洞信息回传至云端服务器.再将此坑洞信息实时传输至每个使用者的行动式手持装置中,并搭配扩增实境(AR)导航功能,让用户可以避开坑洞路段.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基于行动感测的实时坑洞侦测方法将可以准确判断出坑洞.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使用故障主要是由于驾驶员长期不正确地操作,如长期超载、超速、在恶劣环境下行车、不及时保养而产生的。怎样才能减少汽车使用故障或在汽车出现故障时快速判断并排除故障,一直是驾驶员急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