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交通运输需求和预测理论,从箱型、车辆、货场、装卸机械、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的发展问题,认为应逐步实现与国际集装运输模式接轨,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与国际运输大系统相通的铁中集装箱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2.
分析国外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现状,从运输组织、运输装备和集装箱箱型等方面阐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历程,总结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条件。从轻质适箱货物、冷链货物、港口集装箱货物、中西部货物、电商货物等方面,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的市场需求。从运输组织效率、运输装备性能及运输装备保有量等方面,指出发展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运量不断增加.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份额不断下降。这种状况与铁路在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铁路适宜长距离、大运量运输的优势在集装箱运输中没有发挥出来。随着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和办理站的不断改造,以及技术装备和总体水平的提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将逐步形成“东通海外、西达中亚、南接港澳、北连俄欧”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大通道,国际总运量将突破2000万TEU,实现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代化。集装箱运输因具有满足质量型需求的特点,其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璐 《铁道货运》2013,31(1):51-53
针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和运量发展情况,集装箱班列产品、集装箱箱型、专用平车和设备等情况,以及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格局,提高集装箱场站技术设备水平,开发多样化集装箱班列产品,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等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及铁路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珍 《铁道货运》2005,(7):1-5,i001
通过对我国集装箱运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国际集装箱运输将成为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站场布局、运输能力、运输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由于铁路特有的技术经济特征,铁路集装箱运输仍将在陆路中长距离运输、大批量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双层集装箱运输铁路通道的限界高度根据集装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现在多数线路都以双层超高箱即箱高2896mm(9英尺6英寸)为不受任何限制的运输通道。一般落下孔车辆装载的底层箱底面距离轨顶大约305mm。尽管美国I级货运铁路都采用内燃牵引,但是美国军事工程部队也制订了铁路设计与改造的电力牵引标准,在电压超过15000V的线路上限界高度要达到10.06m(33英尺)。一般隧道的限界高度在表4中列出。  相似文献   

7.
浅议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和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并说明了我国应发展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开行集装箱专列运输,并适时开展双层集装箱运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双高箱集装运输作为双层集装箱运输的一种形式,在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便于集装箱的管理,是未来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通过利用SIMPACK软件对装载双高箱集装箱的X2K和X2H两种车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得到在最不利工况下车体的横向和垂向最大偏移量,结合仿真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推导出双高箱集装箱运输的基本限界,同时对甬金线隧道、桥梁、接触网等结构设施与双高箱集装箱运输限界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推算出双高箱集装箱基本限界最大高度值在双层集装箱运输铁路基本限界原设计值基础上增加305 mm,双高箱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基本建筑限界宽度值仍可采用既有规范中规定的最大宽度要求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美国,西欧各国集装箱车的发展情况及有关技术参数,并提出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付永军  安晨 《铁道运营技术》2007,13(2):29-31,34
分析了零担货物集装箱运输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发展零担货物集装箱运输的必要性。为发展铁路零担拼箱业务,从运输组织、价格机制、业务组织、宣传策略及信息管理方面,提出发展零担货物集装箱运输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