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张拉施工中,钢绞线总张拉力为控制张拉力与千斤顶内摩阻力、钢束与锚具的摩阻力之和.介绍钢束与锚具摩阻力的测试方法,得出锚圈口摩阻力大小与钢绞线直径、千斤顶限位板槽深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便于准确地得到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对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力智能测试技术进行研究。基于预应力钢绞线锚固系统的振动特性,以等效质量为原理,将锚具、锚垫片和附近区域混凝土看成整体(称为振动系统),对张拉力、等效质量、振动系统的弹簧系数三者进行分析,通过测试锚固系统的加速度、自振频率和敲锤加速度,建立这3个参数的关系,进而推算出有效预应力,并对陕西某刚构桥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智能测试结果与压力传感器、钢绞线伸长量换算和油泵测试结果吻合,且与压力传感器测试结果最大误差仅为5%,比伸长量换算结果离散性小。该技术可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力测试。  相似文献   

3.
反拉法以测试曲线的拐点来判断锚下有效预应力,是当前最为广泛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手段。近年,众多学者发现测试曲线拐点处存在荷载骤降的情况。因此,针对反拉法测试曲线的突变段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反拉荷载在夹片拉脱过程中需克服锚具握裹力从而导致突变段产生的观点。其中,锚具握裹力主要由锚圈与夹片的摩阻力和锚圈与夹片的机械咬合力构成。同时,为了得到握裹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单锥孔夹片式锚具握裹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设计并阐述了有限元模型的握裹力提取方法。通过有限元模型得到了影响锚具握裹力的3项影响因素——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锥孔数量,并拟合了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与握裹力的关系曲线,得出了控制张拉力、摩擦系数与握裹力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预应力钢绞线的锚下有效张拉力,基于模型试验,采用反拉法进行张拉力检测技术研究,阐明了反拉法检测预应力钢绞线工作应力的作用机理;通过2种方法获得预应力钢绞线工作应力,分别为张拉荷载-伸长量曲线中拐点和锚具与锚垫板脱开时刻的张拉力;进一步对张拉荷载-位移曲线转折区段的上、下限取平均值,进而获得预应力钢绞线工作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作荷载约为极限荷载的75%时,检测误差在5%之内,满足工程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束预应力损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针对工程实践中采用的一般钢束布置形式,推导了考虑反摩阻影响的锚具变形、钢筋回缩预应力损失σs2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减小预应力损失的途径,得出了当s>sk时,采用一端张拉比通常采用的两端同时张拉能减小预应力损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钢筋采用一端张拉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是在理论上证明,对于后张法简支梁预应力钢筋,即使其长度较大,在管道摩阻力较小,而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及接缝压缩值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一端张拉比两端张拉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研究斜拉桥索塔U形预应力束力学性能是避免索塔开裂的重要工程措施。采用在U形预应力束张拉时,固定端工作锚不设置夹片,在工具锚和千斤顶之间设置高精度穿心式压力传感器,张拉端按照正常设计进行预应力锚垫板、锚具安装的方法,该文开展了测试U形预应力束摩阻损失的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U形筋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推导了弯曲处钢束对边壁的挤压引起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实测了U形预应力束的孔道摩阻系数以及摩阻损失率,得到了针对索塔U形预应力束孔道摩阻系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空间长钢绞线束孔道摩阻损失的测试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空间长钢绞线束的孔道摩阻损失、空间包角的计算及也孔道摩阻损失的测试方法,对深圳市某两座桥上所用6根索的孔道的摩阻损失及有效张拉力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孔道摩阻损失μ和偏差系数k可利用极值原理建立联立方程求解。利用所得结果计算有效张拉力与结果相差甚小,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9.
开封黄河大桥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多跨部分斜拉桥,斜拉索采用环氧涂层填充型钢绞线.采用HDPE分丝管索鞍,即将HDPE分丝管置于矩形焊接钢箱内,在分丝管外灌注高标号水泥浆的结构形式.为验证该鞍座结构受力的合理性及结构的可靠性,应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对足尺模型的单根及整束钢绞线进行摩阻力试验,测试钢绞线与HDPE管之间的摩阻力,并对鞍座结构进行抗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钢绞线与HDPE管之间的摩阻力能够抵抗施工和运营阶段索鞍两侧的不平衡索力;鞍座内部水泥灌浆料密实,无任何裂纹和压碎现象,鞍座结构满足受力要求;索鞍结构完好,内部水泥浆基本处于弹性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10.
影响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的综合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明华 《桥梁建设》2001,(2):58-60,64
通过对大量不同品种的夹片式锚具试验得出,影响夹片式锚具锚固性能的因素不仅与锚具本身质量有关,而且与钢绞线的强度等级和表面硬率有关,可以认为,锚具和钢绞线两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锚具的锚固性能。  相似文献   

11.
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为(58+168+392+168+58) m双塔三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斜拉索设计采用抗拉强度2 100 MPa、抗疲劳应力幅280 MPa的?15.2 mm低松弛PE镀锌钢绞线拉索。为保证高强度钢绞线斜拉索的力学及锚固性能,根据其技术指标要求,在1 860 MPa钢绞线基础上,研制2 100 MPa钢绞线及配套锚具。通过提高钢绞线原材料盘条中C、Si、Mn元素含量及改进钢丝拉拔工艺,选择直径14.0 mm的PQS92Si-HT盘条为2 100 MPa钢绞线原材料。为提高钢绞线的锚固性能,夹片选择20CrMnTi钢,夹片长度52 mm、牙高0.45 mm、锥角6°10′、表面粗糙度Ra3.2以上且表面硬度不低于56 HRC。根据2 100 MPa钢绞线锚具的载荷变化和现行锚具锚板的材料性能,锚板选择40Cr钢,并进行调质处理。对研制的2 100 MPa钢绞线及配套锚具进行单孔锚及斜拉索锚具组件疲劳试验及疲劳后静载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2 100 MPa钢绞线及其锚具组件均满足规范要求,可应用于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副汊航道桥。  相似文献   

12.
钢绞线张拉常见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钢绞线锚具的锚固原理,及钢绞线张拉过程中常见发生的故障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措施,同时,为提高张拉效果对张拉锚固体系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体外预应力钢绞线锚下预应力对于钢-砼组合梁桥的结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阐述了拉脱法测试体外预应力的原理和测试过程,结合实际工程预应力测试,通过分析张拉力-伸长量变化曲线得到预应力筋锚下张拉力,结果表明该桥体外预应力筋张拉力中存在锚下预应力超出规范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考虑反摩阻影响的锚具变形和钢筋回缩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适用面窄,并存在缺陷。本文特针对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后张法预应力钢束的一般布置形式,推导了复杂曲线钢筋回缩影响长度及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并由此得出减小该项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精轧螺纹钢筋在先张梁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路先张法预制梁板施工中,先张法的整体张拉和同时放张施工工艺经常造成钢绞线在张拉台座端头大量浪费。介绍了南邓高速公路上用精轧螺纹钢筋配以相应的锚具和连接器代替部分钢绞线进行张拉和放张,较好地解决了浪费钢绞线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斜拉桥平行钢绞线拉索以索力控制张拉时需多次重复张拉的复杂操作工序,并减少由此产生的累计误差,同时使得张拉完成后每股钢绞线拉力分布更均匀,选择以钢绞线的无应力长度作为控制张拉的对象,设计了以无应力长度控制钢绞线逐根一次张拉到位的施工方案,并对其进行优化。考虑拉索的几何非线性,建立单根钢绞线的几何状态方程,确定其在目标索力下控制张拉的无应力长度;在实际施工中以该无应力长度控制张拉单根钢绞线,运用分阶段局部寻优的数值方法,考虑实际施工误差和塔、梁变形等因素,对实际施工索力与设计目标索力之间存在的误差进行修正,寻求对应实际工况的控制张拉无应力长度,以实现一次张拉到位、张拉完成后每根钢绞线拉力相等且成桥索力也更精确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算例模拟实际工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给定的设计成桥目标索力,采用无应力长度控制张拉方案可一次张拉到位,考虑施工误差进行优化后控制张拉的无应力长度与对应实际工况的无应力长度相差较小,经过二次优化后,施工张拉索力与设计目标索力的相对误差为0.72%,且张拉完成后每根钢绞线拉力相等,满足施工要求;相关计算程序经固化后嵌入智能千斤顶可用于斜拉索张拉施工。  相似文献   

17.
无应力状态法在钢绞线斜拉索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施工过程中的索力控制问题,提出采用无应力状态法理论确定单根斜拉索中每根钢绞线挂设初张力的方法.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理论与悬链线索元理论建立斜拉索无应力索长与张拉力的关系式,以各次钢绞线挂设完成为平衡状态进行力学分析,建立求解单根钢绞线张拉力的非线性方程组,采用MATLAB编程,运用最速下降法迭代得到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以武汉某大桥正桥为例,对其中跨22号斜拉索中单根钢绞线张拉力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方法是准确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拉索与索鞍间的摩擦力对部分斜拉桥索鞍部位拉索锚固抗滑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作索塔节段足尺模型,开展拉索钢绞线和索鞍分丝管之间的摩擦系数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钢绞线外防护形式、初始平衡态张拉力、索鞍半径大小对摩擦系数具有显著影响;2)随着初始平衡态张拉力增大,钢绞线与分丝管间的摩擦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索鞍处设置短PE护套情况下的钢绞线摩擦系数降幅最大,全索长PE护套包覆情况次之,裸钢绞线变化幅度最小;3)初始平衡态张拉力与索鞍半径大小均影响钢绞线对分丝管壁压力的大小,进而影响摩擦系数值,而分丝管壁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摩擦系数越小。工程应用中应考虑摩擦系数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低松驰高强度钢绞线在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上的应用,通过设备选型、锚具组装的性能试验,在施工工艺上提出了一端张拉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应力束的设想和实现方法;介绍了等应力束技术的特点,如节省预应力钢束,节省锚具、锚固装置以及锚固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