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行业是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下,制定适合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并引领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刻不容缓。在总结国内外碳排放核算工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企业/组织层面、产品层面和项目/服务层面阐述了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范围与用途。提出了从生命周期角度开展我国汽车行业碳排放核算的工作方法与思路,指出了核算过程中有关核算边界确定、数据收集与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清单结果计算中的关键要点。从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基础数据库建设、低碳产品标识制度完善等方面给出了汽车行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的建议。建立并完善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摸清汽车企业的碳排放家底,帮助汽车企业识别碳排放关键环节,还可促进汽车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减碳,从而推动我国汽车、交通、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中国车企亟须对碳中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在汽车电动化之外采取更多措施。汽车行业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向零碳排放汽车转型只能部分达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汽车行业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1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1.1发展新能源成为汽车行业达双碳、促升级的关键“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汇相抵。“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正在通过制定一系列汽车相关的碳排放法规建立起汽车领域的“碳壁垒”,国内汽车碳排放管理体系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碳排放相关政策的现状,研究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情况,并提出了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交通部门在我国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且仍在继续增加,加快推进交通部门低碳转型极为迫切。分析了中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现状和主要特点,结合已有的国家政策、目标和以往的研究,提出交通部门的碳中和发展路径。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需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替代燃料技术推广和能效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将排放控制在1亿t以内。  相似文献   

6.
正"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反映近期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汽车技术研究进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双碳"相关的汽车理论与技术创新,促进汽车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汽车工程学报》编辑部拟组织出版一辑"碳达峰、碳中和"汽车关键技术专刊。  相似文献   

7.
正能源驱动人类文明发展,是工业血液也是经济社会运转的血液。但是随着能源使用的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CO_2排放也急剧增多。为了应对CO_2排放问题,中国开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将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当中,"1"是总的路线,"N"是八大行业和领域,其中汽车归属在交通领域。  相似文献   

8.
2020年9月,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为“排头兵”的汽车产业更是责无旁贷。其中,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博世等在内的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战略布局及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9.
《汽车工程学报》2022,(1):F0003-F0003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的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碳排放的重点群体,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减碳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交通领域碳排放和城市移动源污染现状,梳理了城市交通减碳若干路径及相关技术,着重就智能交通及相关技术赋能助力城市交通碳中和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交通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倡议。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当前,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存在核心部件技术状况难以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变革快、评估标准不统一及市场认可度偏低等现实困境。为应对这些困境,需要行业立足智能网联时代发展背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权威平台,构建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追踪体系,形成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保障良性机制;优化标准,促使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标准相互衔接,有效支撑;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技术路线和规律,增强市场认可度。  相似文献   

14.
2022年1月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实施好这项重大战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首批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启动实施. 为积极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工作部署,2021年11月上旬,江苏省科技厅面向全省发布了2021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围绕江苏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充分发动全省优势科研力量,为打好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碳达峰"开始,我国将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阵地.在新能源"双积分政策"设立之初,我国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补贴政策,以实现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双积分政策"对于整车厂存在较强推力,促进了整车厂对产品进行新能源化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较高,城市交通场景具备2030年碳达峰调控可能性,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分析城市交通的减排策略与路径。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减排思路的分析,得出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量的控制、量的优化、质的转变着手构建城市交通减排策略框架,提出城市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3条实现路径,包括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并提出每条减排实现路径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从绿色低碳角度对城市交通类规划给出规划指标指引。  相似文献   

18.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下,国内正在经历一场涉及各行各业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2022年将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国"双碳"目标持续深化的一年.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加快建立"1+N"政策体系。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提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胡月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7):230-233,246
生物质废物的处理过程会释放相当量的温室气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应该采取有效的低碳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流程的碳排放。通过厌氧消化,将生物质废物转化为沼气,再提纯后得到高纯度的甲烷,替代化石燃料,可以显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基于CM-072-V01方法学,对某一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消化项目的碳排放进行了计算,计算了基准线排放值、项目活动排放值、泄漏值和总碳减排量。计算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碳减排量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