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真空去除汽车地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方法的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工艺流程及主要工序、原理和VOC样品的测试分析过程,并通过试验对经过真空处理与否的样品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真空法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地毯的VOC浓度,可以推广使用到其他内饰材料和内饰零部件。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大的问题,以地毯总成和顶衬总成为例,采用10 L袋子法、2 000 L袋子法分别在试验室及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抽排风烘烤工艺降低汽车软内饰零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改善气味性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测试对象、测试设备、抽排风后处理的工艺流程和原理、样品的VOC测试分析过程,并对样品是否经过抽排风烘烤处理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抽排风烘烤工艺能够明显降低汽车地毯和顶衬的VOC含量、改善气味性,有效解决了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将对软件供应商的质量要求CMMI、 A-Spice,使用传统汽车行业最常见VDA6.3评价方法进行整合提炼,提出了基于VDA6.3评价结构的嵌入式软件供应商评价方法 ,共设计了10个嵌入式软件供应商的评价问题,涵盖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变更管理等软件开发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嵌入式软件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大众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除汽车安全属性之外,汽车车内VOC释放水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目前行业有多种VOC检测方法,文章对四个车型的不同采样位置进行分析,得到了采样位置对车内VOC测试结果的影响。由测试结果可得,第一种与第二种采样方法测试得到的结果偏差较小,第三种与第四种与国标方法的测试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机动车检验机构是由专业人员使用仪器设备,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测的专业性机构,其仪器设备检测结果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否真实可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对仪器设备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检验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或计量溯源性有要求的设备,包括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等辅助测量设备有计划地实施检定或校准。以下就机动车检验机构仪器设备溯源工作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VOC数值,找出影响VOC性能不好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VOC,以达到提升整车VOC的最终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VOC各项数据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满足GB/T 27630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检测设备是机动车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开展正常检测工作所必须的重要资源,机构应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机动车检验机构要求》(RB/T 218—2017)、检验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要求,对检测设备进行规范的管理,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获取准确、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如何做好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建议和做法,以供参考。(1)机构应依据检验检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并结合工作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试验检测过程监督,产品生产、运输、存储环境背景分析,原材料报告抽检,材料拆解测试等四个方面进行溯源,总结提炼出了某新能源车地毯VOC超标溯源及管控方法。通过实际效果验证,整改后的产品VOC结果达到了目标要求。本文不仅对企业在解决产品VOC超标问题方面提供借鉴,而且对企业提高产品VOC管控意识,建立有效的管控方案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汽车VOC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各汽车企业均通过组织实验室比对来管控提供检测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可和服务质量,然而VOC检测比对数据的较高离散性一直是困扰组织方与参与方的难题。通过对能力验证规则的解读与汽车VOC检测实验过程与特点的分析,分析了实验室汽车VOC检测及比对的影响因素。从实验操作细节与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出提高实验室汽车VOC检测水平与实验室比对能力的5个措施,为实验室提升水平与企业有效组织汽车VOC的实验室间比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汽车行业常用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差。主要针对汽车零部件及整车VOC测试方法中的预处理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整车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VOC释放较难达到平衡,测试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整车VOC含量的测试采用6 h作为预处理时间会导致测试结果的不一致性,试验中应延长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选取某款车型,自下线起连续测试其40天内VOC散发数据,针对国标要求8项物质分别分析,阐述各物质散发规律及产生原因,对某车型VOC改进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汽车总装中风挡、全景天窗等零部件装配工艺,可通过涂胶及安装全自动化设备来实现整个工艺流程,但此类设备形式现缺少一套测试方法来验证其装配的稳定性。通过对该类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该类设备匹配稳定性的能力计算模型、测试流程及以设备能力(Cm)为依据的评价标准。根据测试流程与评价标准,在实际现场进行了多组试验测试,测试结果与预期状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和增值塑料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博禄在2015国际橡塑展上推出其最新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此次参加国际橡塑展显示了我们是中国聚烯烃市场的重要供应商。"博禄北亚区高级副总裁王裕能表示:"通过对新产能的投资、提升商业运营水平、加强研发能力,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中国及亚洲市场的挑战,并积极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低VOC内饰解决方案博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关注乘客的健康安全问题,在本次展会上,推出了低VOC汽车内饰解决方案,从材料源头助力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帮助推动中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汽车消费和生产大国。近几年来,国内汽车制造业与测试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都逐渐加大了对产品检测的投入,国外各大相关服务机构、测试系统设备供应商纷纷看好中国这个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纷纷进驻以争取市场先机。由英国专业展览公司UKIP主办的“2009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于今年9月15日~17日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自主体系供应商产品研发资源和管理两方面切入,建立了一汽供应商研发能力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了对多家供应商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各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从而确立了培养方向。希望研发能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为各企业供应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家用车已经越来越普及,有些家庭甚至拥有好几辆家用车,车子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车内的空气质量,调查显示所有家用车内空气都存在VOC浓度超标的情况,在静态封闭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会对乘车人员造成致癌风险。改良VOC是提高材料环保指标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家用车内空气质量的VOC及气味评价作出实验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某车型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中的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分析顶棚总成中各组成材料,采用袋式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配置热脱附仪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S-GC/MS),逐一测试分析各组成材料的VOC挥发量,排查出各组成材料中苯乙烯和甲醛含量最高的材料,并改进该材料的VOC挥发性能,从而使顶棚总成满足VOC限值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顶棚中的聚氨酯(PU)泡片造成了甲醛超出限值要求,顶棚背面的支架材料造成了苯乙烯超出限值要求,通过改进PU泡片和背面支架的原材料,顶棚总成达到了VOC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