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梁义芝  张云  王超 《舰船科学技术》2012,34(2):111-115,120
编队协同反潜仿真模型是编队反潜作战建模仿真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编队协同反潜作战的指挥方式与作战协同关系的分析研究,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理论,提出了基于MBGT(使命-信念-目标-任务)的编队协同反潜实体智能体认知模型,建立了基于共同使命的编队反潜协同模型框架,并给出了该框架下的智能体协商协作方法。该模型能较好地实现编队协同反潜仿真中的各兵力智能体之间的协商与协作,对其他协同作战样式建模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超  初磊  肖汉华 《舰船科学技术》2012,34(6):98-101,110
针对目前美国海军3种主要对潜防御辅助系统中,未考虑反潜兵力协同与潜艇战术灵活的问题,为有效保护海上高价值目标免于被敌方潜艇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策论的双人、零和实时对潜防御辅助决策方法。该方法在不同水文条件下,依据反潜兵力初始配置情况,可快速优化计算反潜兵力的最优搜索策略和最大探潜概率,将其应用于某作战仿真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该辅助决策方法的确立可对完善海上高价值目标对潜防御配置部署与对潜指挥员制定作战决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军航空兵是一支主要担负海上作战的空中作战力量,组成上与空军航空兵较为类似,通常由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反潜航空兵部队和执行预警、电子对抗、空中加油、运输、救护等保障任务的部队组成,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是海洋战区夺取和保持制空权的重要力量,也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舰船科学技术》2015,(10):165-169
航母编队反潜作战效能评估对于信息化海战场中编队兵力的战术运用和合理配置极为重要,当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研究美国航母编队构成和反潜装备配置,在讨论编队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美国航母编队反潜作战效能评估案例,讨论方法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可为我国航母编队反潜作战效能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两栖攻击舰编队舰艇型号的选择问题,从舰艇个体效能和舰艇间的协同效能出发,构建兵力选择指标体系,分别建立了基于个体效能的兵力选择模型和基于协同效能的兵力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选择偏好系数,建立基于个体与协同效能的两栖攻击舰编队兵力选择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针对作战任务,灵活选择兵力型号。  相似文献   

6.
台湾《联合报》9月7日报道,台湾当局反潜作战主力、海军168舰队的“济阳”级护卫舰在左营军港外海进行海空协同的反恐操演,并且首度丌放媒体登船采访,炫耀海军对潜艇的作战能力。演习中,反潜直升机吊挂磁探仅标定目标后,通过“汾阳”号舰上极高灵敏度的声呐系统发射鱼雷,迅速打击水面下的潜艇。这次曝光的“汾阳”号舰在l993年正式成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军力不断扩张,尤其是在反潜作战力上的提高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重点关注。文章介绍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兵力组成、反潜战术样式、反潜平台及装备,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舰—机协同搜潜必要性的分析,分别提出基于吊放声纳与舰壳声纳、吊放声纳与拖曳线列阵声纳相融合的舰机协同对潜搜索方法,并对舰—机协同声纳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水面舰艇舰机协同训练,提高舰—机协同反潜作战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民海军初创之时,所拥有的具有反潜能力的舰艇仅为少数起义的和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日、美护航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虽然在二战期间都是主力反潜护航舰种,但在进入中国后,声呐大多已被拆除,舰上的深弹也无法补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海军的反潜兵力主要足由猎潜艇组成的近海反潜力量。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军的发展战略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防空,反潜能力相对于反舰作战一直显得滞后.相应的作战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对当时以奉行近军防御作战为主的中国海军而言并不是特别大的弱点.但随着周边安全形势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中国海军战略已由原来的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转变.海军的作战范围显著扩大,如此一来,防空和反潜作战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 针对所存在的不足、中国海军在90年代后着重加强了反潜和防空能力建设,装备了具有较强反潜、防空能力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反潜直升机等,但就反潜能力来说,由于“欠帐”太多,因此除潜艇力量具有一定规模外,重要的航空反潜力量仍很薄弱,这无疑严重影响到中国海军反潜作战的整体实力.难以适应未来高强度反潜作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心中国海军潜艇(包括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发展,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所面临的潜艇威胁。2004年12月24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休斯敦”号抵达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加上此前到达的“旧金山”号和“科珀斯克里斯蒂城”号,美国海军部署到关岛永久基地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数量已达3艘,西太平洋地区已常年处于美海军核潜艇的打击圈内,因此增强我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反潜作战分为航空反潜、水面舰艇反潜和潜艇反潜三种形式,其中航空反潜是中坚,所使用的主要装备就是反潜巡逻机。尽管美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时常出没在我国近海,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海军迄今尚没有正式装备反潜巡逻机,航空反潜能力令人堪忧。要大幅提高我国海军的反潜作战能力,反潜巡逻机就不可或缺。随着我国军事科技的进步,可以预料,在不远的未来,我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将翱翔在碧海蓝天之间,守卫祖国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舰船科学技术》2014,(8):142-148
针对海战仿真对舰艇编队反潜作战多分辨率建模与资源可重用性的需求,采用聚合与解聚的方法构建了编队反潜作战任务行为的多分辨率层次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为模型的决策和多分辨率接口设计,利用J2EE/EJB组件建模技术构建了编队兵力作战行为仿真组件模型,设计了系统多分辨率仿真运行的协调机制,有效实现了对编队反潜作战任务行为的聚合与解聚,保证了不同仿真分辨率下编队反潜作战任务行为的协调输出,且模型资源可重用,满足了系统功能需求,提高了仿真模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重用性。  相似文献   

13.
海军协同作战过程很复杂,一般方法难以描述海军装备之间的协同作战形式.本文探讨了多智能体(MA)在描述作战装备实体的协同与自组织中的作用,并结合海军装备协同作战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海军装备协同作战仿真模型,为研究现代海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舰机协同反潜的作战过程中,由于引导及攻击占位的因素而影响直升机引导水面舰艇鱼雷攻击效果的主要误差源包括引导直升机位置误差、探测距离误差、探测方向误差、攻击水面舰艇位置误差、占位航向误差和占位速度误差.本文在对上述的各种误差源的误差传递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蒙特卡罗法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各种误差源对攻击效果的影响.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提高引导、攻击兵力平台的导航及定位精度对鱼雷引导攻击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美海军沿海作战战略的实施,凸显了沿海反潜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海军有关部门的推动和领导下,规划了若干中长期以及近期关海军反潜技术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海上自卫队反潜色彩浓重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无不重视反潜,而中型海军国家更以反潜战作为其海军的主要任务之一。战后重建起来的日本海军,从1951年4月组建海上警备队(海上自卫队的前身)时起,历40余年,到如今,已经成为一支中等发展规模的海上力量。就反潜作战能力而言,在中型海军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日海上自卫队现拥有的1000  相似文献   

17.
海上联合机动编队(联合编队)综合集成是实现海军转型的主要途径,"网络中心"模式下,编队中的指挥流、控制流、信息流、火力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必然对编队作战协同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催生新的作战理论,拓展作战协同空间,增强战场感知能力,加快作战节奏,需要素质复合化的指挥员,但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开发海军航空兵作战指挥训练系统可提高海军航空兵部队仿真训练和院校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海军航空兵编队联邦仿真成员的开发、集成、运行和管理,分析了海军航空兵作战指挥训练系统的关键技术.介绍了海军航空兵作战指挥训练系统的功能和框架.基于分布交互仿真体系结构和虚拟仿真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视景仿真系统.分析了海军航空兵作战指挥系统自动评估成绩技术和蓝方计算机生成兵力技术.  相似文献   

19.
宙斯盾战舰在当今世界海军中几乎无人不晓。其设计性能优良,舰体隐形性好,安装先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和能同时发射多枚远程对陆打击“战斧”巡航导弹、对空导弹、反潜导弹,以及其它战术导弹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加之广泛应用基于现代高新技术成果的武器装备和材料,使之既有强大的攻防能力,又有高度的作战生命力,成为现代海上战一柄寒光逼人的攻防作战利剑。  相似文献   

20.
巡洋舰常被称为海上战斗堡垒,是远洋型海军不可或缺的舰种。苏联为了构建远洋海军与美国争霸,曾经组建了庞大的巡洋舰队,其主要特色是重视水面打击与反潜火力,尤其是利用远程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抗衡拥有强大航母与核潜艇兵力的美国海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