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在未来的20年内,内燃机仍然是汽车的主要驱动力,但是从长远看,电机必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方式。动力总成的电气化将变得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2.
1前言 一汽-大宇(烟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写为FDAE)是由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和韩国大宇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其总投资额为57亿元人民币,年生产30万台套发动机、传动器总成的轿车动力总成生产基地,本文主要介绍大宇在FDAE投产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2世界发动机发展预测 根据2010年汽车发动机产品技术发展特征预测,未来10年内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将主要致力于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污染。即除了增加电动发动机及混合动力发动机外,发动机仍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而从燃料消耗量来说…  相似文献   

3.
<正>辉门亚太技术中心未来两三年内将会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展软硬件能力,更好地满足本地化开发的需求。在近日举行的2015内燃机展上,辉门集团携全面的动力总成节能减排方案亮相,旨在帮助中国汽车生产商满足将于2020年推行的国Ⅵ排放标准和油耗法规的要求。展会期间,辉门(中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总监李宏虎接受了《商用汽车》记者的采访,介绍了辉门动力总成全球业务及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     
正动力总成电气化将改变出行方式"在未来十年中,汽车动力总成电气化将彻底改变个人的交通出行方式。"4月20日,在2017上海国际车展上,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表示:"预计到2025至203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将占汽车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为此,本届上海车展,舍弗勒重点展示了动力总成电气化的全面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电桥、P2混合动力模块和针对手动变速器混动化的电子离  相似文献   

5.
<正>尽管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一路高歌猛进,但传统的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在未来许多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预计到2023年,传统动力汽车仍将在全球轻型汽车产量中占据85%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要求将会一成不变。尽管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一路高歌猛进,但传统的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在未来许多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预计到2023年,传统动力汽车仍将  相似文献   

6.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配置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动力总成是汽车的重要振源之一,对乘坐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动力总成是置系统,可明显降低动力总成和汽车的振动。本文根据汽车传动系的布置方式的不同,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是置系统配置的一般原则、原理和规律,对于汽车动力总成是置系统的配置及悬置系统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提升效率、加快电气化应用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2017上海车展上,舍弗勒展示了针对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可用于量产的动力总成电气化解决方案,帮助汽车制造商开发新的车型和驱动概念,以降低CO_2排放。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博士表示:"在未来十年中,汽车动力总成电气化将彻底改变个人的交通出行方式。预计到2025-2030年间,全球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将占汽车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这一发展趋势也体现在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8.
慧文 《汽车与配件》2014,(19):28-30
<正>未来的汽车技术将更趋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这些技术趋势将给驾驶者带来多重益处,让汽车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同时更易于使用。在2014北京国际车展上,博世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驾乘出行的创新解决方案。博世集团负责全球汽车业务的董事会成员Wolf—Henning Scheider表示,未来的汽车技术将更趋电气化、自动化和互联化,这些技术趋势将给驾驶者带来多重益处,让汽车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同时更易于使用。传统内燃机技术的革新,是汽车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最为便捷的途径。博世正在研发不同程度的电气化动力总成技术,协助汽车制造商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标  相似文献   

9.
周宏湖 《轿车情报》2009,(8):138-139
应博世集团邀请,IB前本刊记者前往德国Boxberg出席博世第59届国际汽车媒体交流会。会上,博世汽车专家就未来汽车技术发展方向、汽车动力总成电气化、锂离子蓄电池在汽车中应用等作了演讲。  相似文献   

10.
正迈凯伦汽车的CEO讨论了公司的未来,阐述了混动纯电动和自动驾驶在公司未来版图中的地位有多少迈凯伦在未来可以用到混动的动力总成?我们很确定未来七年、八年、九年中我们动力总成发展的路线。我们也很清楚未来何时会将混动提上日程表。我们将逐渐由部分采用混动到全产品线普及混动。到2022年,我预计产品中一半会是混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