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中以5,600m^3超低温冷藏运输船舱室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舱室的冷藏和保温效果,从船舶主尺度、船舶分舱及保温舱壁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混沌优化法进行了船舶主尺度的优化,得到了优化设计后的船长、型宽、长宽比、设计吃水、额定功率及初稳性高度等主要参数;以舱容率最大化为目标,利用CAXA和NAPA软件进行了船舶舱室的分舱优化设计,得到了双层八舱式冷藏舱舱室结构;根据舱室的工作性质及要求,以舱室保温及冷藏效果为目标,进行了舱壁结构组成的优化设计.最后,通过舱室的保温性能实验,从舱室温度回升值、压力变化值、各测温点的均值变化及离散变化趋势等参数进行了舱室优化设计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超低温冷藏运输船舱室的优化设计是合理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某运输坞的典型舱室保温供热设计为例,阐述传热系数计算方法并采用流体仿真软件STAR-CCM+对传热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保温隔热结构和供暖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解决可能出现的船舶舱室保温和供暖配置冗余或不足问题,为合理地确定舱室保温结构和供暖设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深海载人平台空调舱室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和MATLAB仿真程序,分析了典型航行工况下舱室隔热层厚度、空调设计风量及开启时长、舱内平均风速和舱内蓄热体蓄热能力4方面因素对舱内温度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隔热层的厚度可将定深作业阶段的舱内温度稳定在人员舒适范围,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合理选择空调设计风量和下潜阶段的开启时长,既可以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又可以保证温度不超出允许范围;舱内平均风速的变化对舱内温度影响不大;增加舱内蓄热体总热容和传热面积,可以减小舱内温度波动。  相似文献   

4.
建立深海载人平台空调舱室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和Matlab仿真程序,分析典型航行工况下舱室隔热层厚度、空调设计风量及开启时长、舱内平均风速和舱内蓄热体蓄热能力4方面因素对舱内温度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调整隔热层的厚度可将定深作业阶段的舱内温度稳定在人员舒适范围,避免空调长时间运行;合理选择空调设计风量和下潜阶段的开启时长,既可以起到节能降噪的作用,又可以保证温度不超出允许范围;舱内平均风速的变化对舱内温度影响不大;增加舱内蓄热体总热容和传热面积可以减小舱内温度波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5 600 m3超低温冷藏船的冷藏系统功能,进行冷藏舱的空舱降温试验、保温试验和热平衡试验。针对各试验指标的特点与冷藏舱热负荷的复杂性,采用热平衡试验数据计算冷藏舱绝热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并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冷藏舱保温效果达到设计标准,满足船舶营运过程中鱼货的快速冷冻与持续保温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集装箱运输方式中某些货物要求运输过程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它包括一些需要保温、保鲜的食品、化学原料、化工器材和精密仪器等。因为精密仪器在海上运输中除湿要求较高.一些大班轮公司已经研制设计了更新型的集装箱一温湿度能高精度控制的智能型集装箱,即新型冷藏集装箱。近年来,这种新型冷藏集装箱制造技术发展很快,型号不断更新.其功能日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在军用标准的理论基础上,对现有舱室和模块化舱室进行了冲击损伤计算,绘制出不同爆距下舰船服役人员损伤等级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显示,模块化舱室设计在各种程度损伤下对应的临界爆距均比传统设计舱室结构要小,安全性更强。模块化舱室不仅提高了舰船的抗冲击性能同时也很好的降低了人员的冲击损伤,提高了舰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大型渔船能够及时冻结和储藏周遭小渔船捕捞上来的渔获,以某143 m渔业运输船冷冻系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各个冷藏舱室的冷负荷;然后进行制冷设备选型,根据系统制冷原理与特点对关键制冷系统进行设计;最后介绍了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结果 表明:以高效环保的氨为制冷剂的冷冻系统能满足各舱室制冷需求,保证渔获及时冷藏;系统长期运行性能稳定,且满足相关安全规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LNG船液货舱隔热封闭舱室的分析,提供了传热数学模型、边界条件以及隔热舱室合理简化处理,并用ANSYS软件建立了125000m3LNG船1/4封闭舱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APDL语言进行迭代计算,得出各种工况下LNG船封闭舱室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总换热量和蒸发率,其计算结果与实船数据相近,说明建模和仿真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一、结构设想本冷库所处地位(图1)受船体舱室布置的限制,库顶和右壁直接受日晒,底部靠锅炉舱。为此,如何减少外界热量渗入就成为冷库结构设计中应予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为达到最佳的冷藏效果,应在保证各隔热结构具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力图减少各传热因素的渗入热。二、隔热材料的选用该冷库选用聚笨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隔热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重量轻、导热系数小、吸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液化天然气(LNG)船液货舱隔热舱室,提供了传热数学模型、边界条件、舱室合理简化、舱室对流系数以及辐射边界的处理,然后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138000 m3LNG船1/4液货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PDL语言进行迭代计算,计算出在各种工况下LNG船隔热舱室的温度场分布、蒸发率等参数并与实船比较分析,其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接近,证明建模和仿真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舱室主控界面多条件约束决策方法约束度差,直接影响舰船高效作业与行驶安全,基于此,本文提出智能决策平台下舱室主控界面多条件约束方法设计。在保证主控界面原有功能基础上,采用模糊参数算法制定约束目标,并描述主控界面信息,采用遗传算法,将人的认知特性作为主控界面的约束条件,完成对舱室主控界面的约束。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此次设计的智能决策平台下舱室主控界面多条件约束方法比传统方法决策约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保温设计是水下采油树流动安全保障的基本措施,包括水下采油树"热点"和"冷点"的保温处理。通过对"热点"位置添加保温材料,对"冷点"位置安装可靠的保温结构,改善水下采油树整体结构的传热特性,进而防止原油析蜡和水合物结晶。保温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传热计算,目前通用的水下采油树传热计算方法准确度不够。通过概述水下采油树传热计算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详细介绍了水下采油树保温方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船用多效竖管升膜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构建热力过程数学模型,考虑海水沸点升高和蒸汽阻力压降等引起的传热温差损失;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计算分析相同淡水产量下,有无热力蒸汽压缩时,首效加热蒸汽温度、末效蒸发温度、浓缩比对系统造水比、比传热面积、比冷凝水量等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竖管升膜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具有大温差传...  相似文献   

15.
机舱平台附近居住舱室自噪声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统计能量法,建立某型船全船舱室统计能量法计算分析模型,分析振动激励源和空气激励源对于机舱平台附近居住舱室噪声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主要的噪声激励源及其分布位置,并讨论了不同位置的激励源对机舱附近居住舱室噪声的贡献量大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振动激励源对机舱平台附近居住舱舱室噪声贡献量也不一样,离考核舱室越近的振动激励源对其舱室噪声的贡献量越大,通过对比降噪方案,得到一种机舱平台附近居住舱室噪声最优化的减振降噪方法。  相似文献   

16.
真空绝热板制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金属板式真空绝热板(VIP)的分块制作和多块VIP连接成集装箱绝热箱体的制作工艺,并对采用VIP板与传统的聚氨酯板的冷藏集装箱保温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概述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挪威工业协会(NORSOK)所使用的船舶或海工舱室声学特性评价方法及控制标准,结合某半潜海洋平台生活区舱室实船实验数据,通过实验分析论证各种标准舱室隔声评价量的共性和差异,指出隔声构件和由其搭建的舱室隔声结构隔声评价量和计算方法的需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峥洪明 《船舶》2014,(1):30-38
详细阐述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舱室间空气声隔声的测量与评价问题,并结合SEVAN300型浮式海上生产储油平台典型舱室间隔声测量,对混响时间、舱室间隔声量的测量等进行细致描述;结合ISO相关内容就评价过程中的单值评价量、粉红噪声修正和交通噪声修正等进行说明,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舱室间空气声隔声的测量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新型大换气量的保温换气系统,将保温和换气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提高船舱室内设计的合理性,设计在当前船舱室内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新型设计方案。根据虚拟现实技术和船舶舱室内部空间行,构建当前船舶舱室的前导数集,根据舱室的特征构件,将其转化为虚拟现实数据流,获取数据表征,根据舱室执行参数,以空间数据和环境负荷数据作为函数综合费用,建立目标约束函数,获取舱室内构件的最优排列解,以虚拟现实坐标对当前构件进行数据量化,引入最优排列解,确定当前舱室内的通量计算值,对舱室空间进行整合,实现舱室最优设计。实验数据证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后,船舶舱室空间规则比例提高27%,船舶自然空间配置提高30%,可以有效释放舱室空间距,提高舱室设计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