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电磁轨道炮发射能级越来越大,发射装置后坐力也越来越大,为改善炮架受力,使用反后坐装置成为必要。本文以某电磁轨道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发射系统简化实体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在相同发射工况下,分别对采用3种不同类型反后坐装置的发射系统在0°和45°射角状态下的后坐复进运动规律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在宽射角范围条件下,采用两复进机和两驻退机均匀对称布置方式的反后坐装置,反后坐综合效能更优的结论。本研究对大能量、宽射角电磁轨道炮的发射系统总体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潜艇水压平衡式发射装置工作原理的分析,基于发射装置各部分之间的联立关系,建立了发射装置发射气瓶及发射阀部分、活塞组件部分、发射管武器部分等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Simulink对潜艇水压平衡式发射装置武器发射内弹道的全过程进行仿真研究,Simulink仿真结果与武器发射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表明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所建仿真模型可用于潜艇水压平衡式发射装置内弹道的动态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据外军期刊报道 ,瑞典萨布动力公司正在对一种称之为ALECTO的舰载多用途发射系统进行全面工程研制 ,国防物资管理局已对此注入了大量资金。ALECTO发射系统计划首装于瑞典皇家海军的新型“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该系统的 12 7mm 6管式火箭发射装置可以发射多种反潜用有效载荷、软杀伤反鱼雷武器和舷外电子干扰弹 ,发射其他有效载荷的可能性也在研究之中。ALECTO发射系统是萨布动力公司在其早期 6 0 0型反潜榴弹发射器及其改进型瞄准式发射装置的基础上研制的。萨布公司多年来一直研究先进的多用途发射系统 ,也曾对KA…  相似文献   

4.
舰载导弹的同心发射筒式发射装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同心发射筒式发射装置(CCL)是水面舰艇的一种新概念导弹发射装置。每一同心发射装置都具有独立的燃气排导系统和配套的电子设备。与现役导弹发射系统相比,这些新技术不但为舰艇设计提供了新的通用性,具有造价低廉、重量轻巧等优点,而且还可显著提高导弹发射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未来的潜艇要求能够有效发射多种配置的战术武器和配置多功能的传感器系统,以便能够在大范围深海和恶劣沿海地区执行任务。目前采取气动发射的发射装置价格昂贵,发射武器时的特征信号过于明显,而且武器储存受到大型结构栽荷数量的影响。因此,武器的储存要进行专门的、昂贵而耗时的结构设计,且因发射系统的初始信号明显,使其功能度受到限制。一种更适合且更隐蔽的发射系统将改善潜艇的操作性能,降低费用,减小结构载荷,便于向舷外发射武器以及如战术对抗措施、网关浮标、声源及无人潜器传感装置的发射与投放。QinetiQ研制的一种合成橡胶紧接式(Back—to—Back)发射系统,验证了未来新型发射系统适合发射直径100mm的武器。说明并比较了实验结果,最后阐述了更大型武器的运用概念,如重型和轻型鱼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发射原理、能量输入、流体动力和武器运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根据国内外现役发射装置武器的最低安全出管速度4.5m/s建立气动发射系统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寻求发射管结构参数与武器运动参数的最佳匹配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电控发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电控发射系统的电控序列建立了petri网,得到标识可达树仿真结果,并以此对电控发射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8.
水下发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及的发射系统包括发射装置以及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发射装置有一对可伸缩的发射舱门,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可固定导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并可在在舱门缩进发射舱的同时使导弹部分地伸出发射舱。当第二连接机构转动固定导弹的第二端部时,第一连接机构使导弹的第一端部松开,从而使导弹转动离开发射舱直到达到预定位置为止。在该位置上,导弹的第二端部和第二连接机构分离,从而可使导弹离开发射装置。  相似文献   

9.
1980年,SA-N-6防空导弹系统随“基洛夫”级巡洋舰首舰“基洛夫”号正式进入苏联海军服役。SA-N-6舰空导弹系统的服役.首开舰载防空导弹采用垂直发射系统之先河.在舰载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同随后装备部队的美国MK41等垂直发射系统相比.SA—N—6的垂直发射系统却逊色不少,特别是其采用的俗称“大左轮”的大型环形转动弹舱(每发射一发弹都需要转动一下).最为遭人诟病。通常的看法是.这个转轮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发射系统的发射速度。据此.也有人对中国新型驱逐舰采用的转轮型垂直发射装置颇有微辞。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未必如此。  相似文献   

10.
潜地弹道导弹发射系统由于技术复杂,难度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MK46型发射系统作为美国在役的“三叉戟”II D5导弹发射系统,代表了国外潜地弹道导弹发射系统的先进水平.从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其技术特点;综合考虑了导弹、潜艇、贮航、发射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可得出其综合性能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用于从潜航的潜艇或其它水下发射装置发射导弹的上浮发射系统,采用套在导弹上的轻质刚性圆筒作为发射装置,其中装有导弹,以便不占用附加的容积。在发射时,利用燃气发生器使导弹的发射筒向上延伸,以构成浮力室,这样,便在导弹重心的前部产生了附加的浮力,并且浮到水面时仍然连接着,头部朝上,在水面处浮力室分离,导弹助推器点火。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显式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某火箭弹与定向管的弹管碰撞问题,得到了定向钮和前中后3个定心部与定向管的碰撞力;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计算出碰撞力的频谱,并与某火箭弹发射装置的固有频率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火箭炮系统设计合理;对火箭弹发射系统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得出了前后2组弹发射的最小时间间隔和初始扰动参数.  相似文献   

13.
俄国舰载战术导弹垂直发射技术的研制工作早于美国。俄国的舰载战术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从1988年开始装舰服役。目前舰载战术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有两个型号:SA-N-6Grumble舰载战术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SA-N-9TOR-M舰载战术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这两种型号的垂直发射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不同大小的舰上选择的发射单元的数量不同,火控系统也不尽相同。相同之处在于每个发射单元都是圆筒式旋转弹舱。每个弹舱可贮弹8枚。每个弹舱的舱口既是发射舱口又是装填补给舱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Mk41和Mk48垂直发射系统以及以色列“巴拉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结构和装备情况,描述了各种垂直发射型导弹(包括舰空和舰舰导弹)的发射原理以及改进计划。  相似文献   

15.
据《国际海军》报道 ,美国诺罗斯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最近成功地进行了限制性发射试验。据有关人士宣称 ,这是新型垂直发射系统研制工作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发射演示试验在该公司的圣约瑟试验场进行。试验用模拟导弹弹体装有“标准”导弹SM- 2Block -Ⅲ型火箭发动机。试验中 ,曾使火箭发动机点火后保持在原位不动 ,以便模拟并评估发射系统在导弹迟发火情况下的工作可靠性。该公司发言人称 ,试验成功地阻止了火箭发动机的废气在发射装置中起火并危及相邻垂直发射隔舱中的导弹 ,且无任何燃气漏泄迹象。这表明 ,…  相似文献   

16.
垂直发射的舰对空导弹已经成为世界海军装备的主流,发达国家大批新造舰只和在役舰只都开始安装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在中国海军1990年以后大量建造并装备防空导弹的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却依旧采用倾斜发射装置发射“海红旗-7”和“红旗-61”近程舰空导弹。在2003年出现的新型通用驱逐舰上,安装的也是从俄罗斯引进的9M38和9M38E倾斜发射系统。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安装“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和一型护卫舰正在建造中,这两型舰只上将采用何种发射系统,已引起世界各国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层梁模型的电磁轨道发射身管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磁轨道发射身管动态响应影响发射过程中枢轨接触状态和导轨疲劳寿命,以及射击精度,本文将螺栓预紧型电磁轨道发射身管简化为Winkler弹性基础上双层Euler-Bernoulli梁模型,推导身管动力学位移解析解,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电磁发射过程中身管振动过程,从身管振动挠度和导轨与外封装板相对位移两方面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和材料性能对身管振动特性的影响机理,为后续对电磁轨道发射弹道分析,和在连续发射工况下电磁发射装置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双L形设计的8具发射管是为214级新型潜艇研制的,该武器发射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射装置和系统。水雷可由发射管布放,鱼雷可以靠自身推力出管或靠外部能量发射出管,该发射装置还可发射导弹和使用特种器具。介绍压缩空气发射,推力活塞发射和水发射技术以及不同系统的武器发射装置。  相似文献   

19.
试论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新型发射动力源研究、发射过程监控研究、控制性能提高研究、系统简化与提高设备安全性研究及快速发射功能研究作展望,以期为鱼雷发射装置的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种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潜用鱼雷管模块化发射装置及武器贮运系统,阐述鱼雷管模块化发射装置的主要构成及与艇体构成一体结构的创新设计思想。该装置除能发射鱼雷、水雷、导弹外,还可释放无人潜航器、蛙人运载器、反鱼雷对抗措施等。从现役潜用鱼雷管发射装置的主要系统入手,对采用灵活多变的甲板(或舱室)式模块解决方案集成发射装置的主要功能特点进行说明,并对与该装置相关联的新型武器贮运系统的发展要求及工作原理进行讨论,对鱼雷发射装置的研究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