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轨道车辆制动动力试验台测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车辆制动动力试验台测控系统是直接影响闸瓦摩擦试验效果的关键部件。如何精确地检测和记录试验数据是研制的关键内容。研究了测试系统测力机械结构设计,设计了一种以工业控制计算机、多功能数据卡、专项软件开发平台相结合的智能测控系统,应用于轨道车辆制动动力试验台。实现了实时多通道数据采集、实时显示、数据处理、试验数据的后期分析处理、报表生成及打印试验报告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在进行动态模拟雷击试验时,电源端口和采集驱动端口最容易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试验方法以及采集和驱动电路工作原理的不了解;结合雷击试验标准的要求,分析计算机联锁系统采集和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电源端口和采集驱动端口的模拟雷击试验方法,并对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结果评定进行说明,为以后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汉珍 《资厂科技》2001,(2):15-20,8
介绍ZJPY2012型液力变速箱的设计开发,并对其可靠性、使用性、经济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封闭线路开"天窗"时间,转移工作区时,要求捣固车能快速到达或离开作业地段,故要求捣回车可高速行驶.简单介绍大型捣固车的高速走行系统,主要讨论ZF液力机械变速箱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及降功原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铁路货车的疲劳可靠性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设计并建造了由电液伺服液压系统、机械结构系统、电气控制及安全监控系统、测试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5部分组成,以模拟摇枕的垂向、横向、纵向作动器及车钩力作动器为加载系统的铁路货车车体疲劳与整车振动试验台;基于所提出的车体疲劳试验(车体的在线运行状态模拟和加速疲劳试验)核心原理,开发了车体疲劳试验的线路动态响应谱测试、测试数据处理、试验台驱动文件编制、疲劳试验及其过程监控5项关键技术。以C70E型通用敞车的重车车体疲劳试验为例,在试验台上模拟其在北京—成都间累计运行等效总里程约314.2万km后,对该车车体的疲劳可靠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驱动文件重复执行时车体加速度的均方根误差小于5%、关键点应力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7%,车体在线运行状态的模拟精度满足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的要求;C70E型通用敞车的车体能满足25a设计寿命的要求,验证了所提出试验原理及各项关键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的极限值发动机(EVE)是一种独特的缸径为200mm、专门用于试验研究的中速试验机,其基本结构设计成可满足高负荷和易于接近燃烧室的需要。电空系统的采用扩展了发动机的能力,使之可以实时修改若干参数,能够快速改变气门定时、增压空气参数、排气背压以及燃油喷射参数。在2001年CIMAC会议上首次介绍了该单缸试验机,在2004年CIMAC会议上介绍了其首次运行试验情况。其后,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内燃机实验室完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动机试验。这些试验导致了发动机和辅助系统的某些修改,使其实用性、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在首台样机试验和经验基础上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第二代气门系统。该系统是与坦佩雷理工大学液力与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新的气门装置有两个致动器(原先的系统采用4个),而且发动机机油用作液压流体。高速控制系统重新编程,以充分发挥气门系统可控性的优势。为了产生与产品发动机相似的燃烧室条件,更换了气缸盖和喷射系统。在本文中将介绍该发动机目前的运行状态,其中着重介绍试验发动机的试验结果和运行结果。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电子-液压气门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和辅助系统。文中将对气门运行数据(诸如开/关点和速度、气门升程、可调气门重叠角和各种运行模式)、增压空气压力和温度限值、燃料喷射系统性能、冷却系统参数以及测量系统与测试仪器逐一进行介绍。另外,还将介绍一维模型的结构,该模型用于许多方面,本文介绍其在支持实验室试验或在设计、评估未来发动机研究工作中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成果信息     
《中国铁路》2006,(8):72-73
JY400型重型轨道车JY400型重型轨道车两端设前后操纵台,可双向驾驶,轨道车由动力传动系统、车体、车架、转向架、电气系统、制动系统、车钩装置等组成。该车动力传动系统采用重庆康明斯NTA855-C400型柴油发动机和2BO-F400A型液力传动箱,具有液力换档功能,四轴驱动,起动平稳,操纵方便。散热器风扇采用静液压系统驱动,布置灵活。2BO-F400A液力传动箱由起动变扭器、运转变扭器和高速耦合器三个液力元件组成,增加了传动效率,扩大了传动范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铁路》2009,(5):77-77
为了兼顾动力性能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混合动力的铁路车辆得到发展。内燃一电池混合动力铁路车辆业已实用化,但以蓄电池一逆变器为代表的电气系统增加了车辆重量,又加大了初期投入成本。既有内燃传动系统借助液力变速器传递给发动机动力。低速时,为预防熄火和打滑,利用了液压变扭器传递动力,效率不高。而高速时,又因为齿轮组合和切换,通过油泵和中间齿轮,发生了动力损失。为此,日本铁路进行了电机辅助(Motor Assist,MA)新型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介绍列车辅助电源系统试验平台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对列车辅助电源系统中辅助电源装置、辅助整流器进行相关试验,并对其中蓄电池组进行放电特性研究性试验,获取了许多重要数据,为列车辅助供电系统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详细分析了大型养路机械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4WG-65型动力换挡变速箱的结构和原理,给出了液力变矩器的特性评价参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辅助测试程序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部分验证实例以证明其可靠性和正确性。用计算机采集振动数据、计算振动烈度、评价振动等级,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测试领域中的先进作用来简化测试过程,达到现场测试现场报告的测试目的。  相似文献   

12.
动车段(所)控制集中系统(CCS)在实现动车组识别与位置追踪、作业计划管理、作业过程控制等功能时,需要很多基础数据的支撑。基础数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运行效果及现场作业安全。以操作按钮映射数据为例,展开系统数据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搭建数据自动化测试环境。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数据的自动化测试及辅助人工复测,从而保证系统出厂数据的正确性,同时提高系统软件工程化测试效率,减轻测试人员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13.
具体分析了8K机车辅助变流装置的试验数据和波形,主要内容包括GTO元件的过电压、电流,以及系统的干扰屏蔽和温升等情况,还分析了该辅助变流系统的不足之处,诸如GTO容量偏紧,缺少短路保护装置,门极驱动存在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铁路编组站货场峰尾的停车器没有专用检测仪器对其制动能力来进行测量的现状,我们研制出了停车器制动能力测试仪。该测试仪集压力和位置传感器、电控以及液压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使用液压夹紧装置解决了采用机车车头牵引一辆重型货车厢进行多次溜放试验的复杂过程、使用传感器技术解决了溜放试验无法提供量化数据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动态继电器及驱动盒是计算机联锁系统中的驱动设备,其主要功能是根据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指令,驱动继电器执行电路,实现各种操作目的.动态继电器及驱动盒测试台,是针对驱动设备工作特性的检修和测试而设计的,现将其测试原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计算机联锁系统大范围普及,对于设备需求量逐渐上升,传统人工测试计算机联锁条件、驱动采集状态由于其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需求,提出一种智能化计算机联锁测试系统,结合实际站场研制出智能化计算机联锁测试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完善,达到预定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17.
液力驱动与控制研究所(IFAS)属于Aachen工业大学(RWTH)。该报告阐述的是有关该研究所在进行自激励电动液压制动(SEHB)方面的工作进展。该项目是由德国国家科学基金(DFG)资助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液压制动系统的管路原理及系统组成,通过一系列试验数据以用于管路的设计选型,同时,对液压制动系统注油试验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型铁路工程机械两输入两输出走行系统存在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牵引功率不足及最高牵引走行速度较低的问题,研究设计新型闭式液压驱动六输入两输出走行系统,即6个液压马达作为动力输入点驱动走行齿轮箱,经走行齿轮箱变换后形成2个动力输出点,用来驱动车轴和车轮。通过建立该系统的牵引特性理论计算分析模型,计算分析其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轮周牵引功率和最高牵引走行速度;并在1台轨道除雪车上安装了2套该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走行系统的最大轮周起动牵引力实测值为116kN,较理论计算值仅低2.6%;轮周牵引功率实测值在380~410kW范围内波动,平均值约为390kW,较理论计算值仅低2.0%;最高牵引走行速度实测值为132km·h-1,较理论计算值略高;该新型走行系统不但能够向多个作业装置提供充足的作业动力,还能够输出较高的牵引走行速度和较大的轮周牵引力,且走行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20.
突尼斯内燃动车组采用液力、空气混合制动,液力制动优先。介绍了该动车组制动系统模块化、集成化的技术特点。阐述了风源系统,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停放制动系统,备用制动系统以及辅助用风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