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5):F0003-F000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探讨未来智能运输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合作方式,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洚甲大学、淡江大学主办,《交通与计算机》杂志社等协力的2007年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0日在天津中国民航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5):F0002-F0002
为促进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智能运输系统的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海峡两岸在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模式,由武汉理工大学与台湾中华大学主办的2006年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发起,已先后在海峡两岸成功地举办了八届。第九届(2009)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5月19至5月24日在台湾逢甲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4.
<正>一、会议简介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发起,已先后在武汉、北京、台北、哈尔滨、上海、新竹、天津、广州、台中、重庆、桃园、成都、无锡等城市成功举办。研讨会旨在通过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进一步交流,提升彼此的交通运输理论与技术水准,扩大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为推动两岸交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2):F0004-F0004
一、会议简介 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发起,已先后在武汉、北京、台北、眙尔滨、上海、新竹、天津、广州、台中、重庆、桃园、成都等城市成功举办。研讨会旨在通过海峡两岸囊嘴运输系统领域的进一步交流,提升彼此的交通运输理论与技术水平,扩大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间的相互畲作,为推动两岸交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交通与计算机》2011,(2):F0004-F0004
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发起,已先后在武汉、北京、台北、台中等城市成功举办。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与分享智能运输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海峡两岸在该领域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7.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4):F0004-F0004
2014年7月27日~29日,由武汉理工大学、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淡江大学、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无锡成功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智能交通技术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要议题包括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执法与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交通与计算机》2009,(3):F0004-F0004
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自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单位发起,已先后在海峡两岸成功地举办了八届。 由逢甲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单位主办,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社、开南大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交通与计算机》2012,(4):F0004-F0004
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发起,已先后在武汉、北京、台北、哈尔滨、上海、新竹、天津、广州、台中、重庆等城市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相似文献   

10.
2016年8月30日至9月1日,由武汉理工大学和淡江大学(台湾)联合主办,山东理工大学、逢甲大学(台湾)承办,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交通信息与安全》编辑部等10余家单位协办的第十 六届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淄博顺利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智能交通与交通安全”。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吕传毅教授、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高松教授、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台湾大学张学孔教授、逢甲大学(台湾)林大杰副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魏修亭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1.
《交通与计算机》2010,(5):F0002-F0002
2010年10月9日,2010年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交通大学隆重召开。来自重庆市科委、重庆市交通委员会、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高雄捷运、重庆交通大学等20余所大学和企事业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重庆交通大学,共同探讨畅通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2.
《华东公路》2005,(4):82
由安徽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共同主办,安徽省公路学会承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9日至22日在合肥隆重召开。海峡两岸都市交通研讨会是为促进两岸民间学术交流与合作,1993年由上海市科协、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为两岸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的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后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双方约定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海峡两岸都市交通研讨会(两年在大陆召开,一年在台湾召开)。自1993年在上海市召开第一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研讨会至今已经连续召开了十二届。本届为十三届,会议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等单位主办,安徽省公路学会承办。会议的主题是,都市区及区域交通现代化。会议期间,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别就都市区及区域交通规划理论探讨,中心城市、都市圈、卫星城镇的交通研究,生态交通与旅游交通实践与展望,数字交通(数位交通)与交通信息(资讯)化,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技术,交通安全与事故预防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都市交通将面临着新一轮挑战。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  相似文献   

13.
先生(女士): “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经海峡两岸交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二届。经会议发起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的充分酝酿,决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6日到1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相似文献   

14.
朱玲 《公路》2002,(5):76-78
详细介绍了日本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体系结构,并列举了大量现实生活中应用ITS的事例,简要回顾我国研究智能运输系统的历史及现状,并结合国情,对我国今后如何发展智能运输系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隧道及地下工程界的各相关单位:根据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期间,由大陆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同台湾隧道协会共同协商,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暂定于201 0年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将围绕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科研、设计、施工、环保、节能、设备、防排水、风险、新材料等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进行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8—19日在台湾高雄市召开。两岸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大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和台湾隧道协会共同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隧道工程与环境保护。研讨论文涉及的方面主要有: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规划与调查、设计与分析、营建管理、地下水环境课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5):138-138
2007年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2007年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两会)筹备会于2006年9月28日在中国民航大学召开。中国民航大学潘志祥党委书记、董健康副校长,青科委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陈治亚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邓学钧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刘建新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委员左洪福教授、天津大学贺国光教授,以及吉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军事交通学院、总局安技中心、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共计16人与会。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两会筹备的有关事宜,为开好两会做动员和准备。  相似文献   

18.
智能运输系统对信息学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回顾了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发展历史,指出了ITS出现的必然性,依据智能路、智能力和智能门与信息学科中新兴技术的结合,阐述了当前ITS的若干研究和开发领域,针对发中国的ITS特点和现状,提出了我国ITS研究、开发与实施中的若干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并在对内蒙古自治区ITS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ITS未来发展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岩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自2001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淡江大学等单位发起,已先后在海峡两岩成功地举办了八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