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交通》2005,3(4):38-38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05MR501是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88)等编制的,图集中给出了缘石坡道和盲道的设计原则和设置要求,对人行道各种路口设置的缘石坡道、单面坡缘石和三面坡缘石的形状、尺寸都有具体规定;在人行道设置盲道时,对位置、走向、条形、起点、终点、厚度、材料等也作了设计要求。并附有人行道范围内设置缘石坡道及盲道的设计图示和盲道砖选型及大样图。  相似文献   

2.
当动车组运行通过长大坡道时,车辆与轨道的耦合振动作用会对列车牵引制动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更准确地分析动车组列车通过长大坡道时的运行性能,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考虑列车牵引制动行为与线路平纵断面的影响,建立高速铁路长大坡道动车组运行性能分析模型,采用线路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三维模型与传统一维模型的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公路S3为例,对路基工程设计进行详细探讨,以有效地提高公路路基的设计水平,保证公路的质量与使用安全。 路堤设计 当路堤填筑高度小于8m时,边坡坡度采用1:1.5;当填筑高度大于8m时,则在其高度6~8m处设置不小于2.0m宽的护坡道,护坡道以上边坡坡度采用1:1.50,以下边坡坡度采用1:1.75~1:2.00。填方边坡坡脚一般均设置护坡道,护坡道宽度为1.0m,具体参数详见表1。  相似文献   

4.
分析长大坡道上机车轮对失圆故障的原因,并为之提出应对和改进措施,不但有效改善了失圆状况,更为企业节约了可观的维修费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和老年人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其他有行为障碍的人无障碍通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无障碍建设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的无障碍建设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介绍了在城市交通中所需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部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我国无障碍建设需求现状,从分析现有国内外无障碍交通研究成果和包容性理念出发,探讨当前我国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存在的不足,着重强调把无障碍出行看作一条完整的出行链来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向更加包容、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根据全过程无障碍、全对象无障碍、无障碍系统化和“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四个原则,从出行过程无障碍和社区环境无障碍两个方面提出改善当前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提升无障碍空间设计水平,完善包容性发展法规制度,促进社会各方协调合作,以及建设促进包容性发展的合作研究平台是推动以人为本的无障碍交通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列车运行仿真计算结果与实测的列车运行数据更接近,确保仿真系统能够切实有效地分析研究铁路运输生产实际,通过对比研究牵引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实测的数据之间的差异,识别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计算误差与坡道类型及列车编组之间的影响关系. 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提出了基于测试结果对列车坡道阻力计算模型进行修正的方法与模型. 对修正计算模型和原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算模型与实测数据更加吻合,平均计算误差从14%降低到5%. 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应用到内燃牵引货运列车节能优化操纵指导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十四五"期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梳理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对"十四五"期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形势需求的分析研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十四五"期,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将面临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需求品质化、交通智能化的多重趋势叠加,需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向发力,从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推广普及通用设计、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推动无障碍公交认证、加强日常维护管理、提升出行服务水平、加大资金用地保障和营造无障碍出行文化等方面采取对策,推进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十四五”期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梳理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对“十四五”期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形势需求的分析研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十四五”期,我国城市交通无障碍发展将面临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需求品质化、交通智能化的多重趋势叠加,需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向发力,从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推广普及通用设计、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推动无障碍公交认证、加强日常维护管理、提升出行服务水平、加大资金用地保障和营造无障碍出行文化等方面采取对策,推进城市交通无障碍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南昌九龙大道双向12车道I级公路路基施工为工程背景,引进先进的坡道控制系统,介绍该系统结构和原理,以及系统在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将新技术与传统施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坡道控制系统更节省工期、节能环保、质量更有保障,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高架道路匝道设计中,路网性能及设计悖论的出现与否都受匝道位置的影响,本文对同时优化匝道位置和通行能力的匝道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悖论问题总结了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鉴于匝道位置的重要性,建立了考虑匝道位置的走廊通道高架道路匝道设计双层规划模型.模型的决策变量为匝道布设位置、通行能力以及类型(上/下高架),上层目标为最小化网络的总出行时间,下层为交通分配问题.最后,通过计算示例来验证所提出模型的优点,算例结果表明,考虑匝道位置的优化设计模型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增加防撞护栏、更换支座、加固板底裂缝等方法对匝道桥进行维修,效果显著.可为其他桥梁类似病害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匝道桥的结构和受力有其特殊性。针对互通立交区匝道桥的特点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研究,对此类桥梁的选型、构造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匝道横断面宽度的确定是立交设计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匝道的运行效率和运营安全。对匝道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匝道横断面宽度灵活确定的实际意义,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标准,更好地指导设计人员选择合适的设计指标,以单车道匝道基本路段为研究对象,对互通式立交匝道服务水平及服务交通量的含义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单车道匝道基本路段车流运行特征,提出以相对延误率作为服务水平的评价划分标准,从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两个角度,确立了相对延误率的计算方法;结合匝道设计速度,以相对延误率分别为30%、60%、80%、100%作为匝道四级服务水平划分标准,并建议以二级服务水平作为匝道的设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互通匝道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加宽设计、起终点设计、高程和纵坡等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使互通立交的匝道设计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马炅 《交通标准化》2010,(15):186-190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进出口的详细分析,阐述设置单车道匝道和双车道匝道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单车道和双车道匝道在不同条件下的进出口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喇叭形立交匝道行车过程特点,提出了将汽车行驶过程与匝道线形指标相结合的运行速度分段预测方法,并在运行速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匝道超高,最后结合实例具体阐述了其应用过程,对传统的基于设计速度确定匝道超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9.
颜鑫  郭静  兰承雄 《交通标准化》2009,(11):106-109
设置避险车道是减少山区交通事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避险车道设计包括避险车道的位置选定.避险车道的线形及长度,避险车道的路面材料和结构三部分。通过模拟试验,分析材料的不同级配、不同粒径对车道减速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避险车道的设计方法,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宇光 《交通标准化》2014,(16):205-208
杨楼互通式立交桥A匝道桥为独柱桥墩的曲线箱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通过对该匝道桥的设计和计算进行介绍,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