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脉冲输入下平顺性的影响因素,以某SUV为例,在不同车速工况下完成了脉冲输入行驶试验,获得时域下的振动加速度值,再应用Matlab计算频域下的振动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值,采用脉冲输入的指标限值评价法,对比影响人体健康的情况,分析外界输入和振动系统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输入工况下,车速的增加会造成振动幅值的增大,当车辆通过连续脉冲路况时,驾乘人员舒适度会明显降低.此外,车身和座椅系统固有频率的设计参数与车辆结构安全密切相关,避开振动峰值频率和人体振动敏感频率是确保汽车良好平顺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体系统的汽车平顺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在机械系统仿真软件ADAMS环境下建立了车辆的多体力学模型,将虚拟样车在三维空间道路上进行平顺性试验,通过仿真研究了在随机路面输入情况下的驾驶员座椅响应。  相似文献   

3.
鉴于梁式桥行车舒适性差的特点,为探究过桥车辆在公路梁桥行驶过程中的乘坐舒适性,以一座梁式桥为分析对象,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理论,进一步建立车桥耦合振动微分方程。采用自编车桥耦合MATLAB程序计算车辆座椅加速度,以国际标准ISO2631-1的加速度均方根值评价方法对司乘人员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分析车辆类型、乘坐位置、车重、桥面不平顺、车速等因素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车辆类型,小汽车的行车舒适性优于货车和公交车;多排座椅的两轴公交车,前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比后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好且座椅距离车辆质心位置越远,乘坐舒适性就越好;不同乘客处于同排位置,站立乘客的舒适性要比座椅乘客的舒适性差;车辆乘坐舒适性对桥面路况等级很敏感,其随桥面路况的恶化而迅速降低;不同的车重,车辆乘坐舒适性随车重的增加而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对乘坐舒适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为提高乘坐舒适性,建议对梁式桥的行驶车辆采取限速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ADAMS/Car的客车平顺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DAMS/Car建立大客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用正弦曲线模拟实测路面,对大客车以不同车速行驶在波形路面上的平顺性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吻合,说明所建客车模型准确、有效,可以用来做客车平顺性仿真分析,为预测车辆整车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客车行驶于城区或城郊之间,公交站点多,乘客上下频繁,对舒适性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均安装塑料座椅。本文在阐述城市客车塑料乘客座椅的使用现状、强度检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城市客车塑料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试验车速是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试验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汽车通过脉冲输入凸块时前后轮的振动响应互不影响的原理,利用速度的原始数学定义公式,提出的一种廉价而简单有效的试验车速计算模型,经误差分析,可得出其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实车试验证明,该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车速是汽车平顺性脉,中输入试验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汽车通过脉冲输入凸块时前后轮的振动响应互不影响的原理,利用速度的原始数学定义公式,提出的一种廉价而简单有效的试验车速计算模型,经误差分析,可得出其误差来源和影响因素。实车试验证明,该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国家标准《客车乘客座椅尺寸规格》(以下简称《座椅尺寸》)是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武汉客车厂负责起草的。该标准主要是根据我国人体基本尺寸,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编写的,即从大我数中国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出发,考虑现阶段我国人民对客车舒适性、方便性等的要求,并参考苏联、日本、联合国等的有关标准以及国内外一些较典型客车的座椅尺寸,起草了国际《座椅尺寸》。  相似文献   

9.
以某型客车为研究对象,运用HyperWorks建立钢板弹簧和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刚度验证和模态试验验证。对模型进行平顺性仿真,并进行平顺性实车道路试验,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显示:因路面激励引起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峰值接近,所处的频率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整车模型的准确性;客车在高速行驶时平顺性不理想,乘客会有一定的不舒服感;为客车进一步分析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客车正面碰撞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研究客车正面碰撞的试验技术及评价方法,将客车整车的正面碰撞试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针对整车或者部分车身试验来考核对驾驶员的保护,另一部分通过台车试验考核对车厢内乘员的保护,包括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安全带和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等。  相似文献   

11.
QC/T633—2000《客车座椅》的修订列入了国家发改委2006年汽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并于2008年1月通过审查,完成报批稿。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座椅扶手、脚蹬等新结构件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突出了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调节机构的使用方便性,从零部件要求、装配要求、调节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对座椅用材料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这在国内还是首次。该标准的修订对于全面提高H2、H3类客车用座椅的设计、制造、使用水平,确保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QC/T633—2000《客车座椅》的修订列入了国家发改委2006年汽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并于2008年1月通过审查,完成报批稿。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座椅扶手、脚蹬等新结构件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突出了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调节机构的使用方便性,从零部件要求、装配要求、调节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对座椅用材料有害物质的限值要求,这在国内还是首次。该标准的修订对于全面提高M2、M3类客车用座椅的设计、制造、使用水平,确保客车座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IIHS法规建立某客车小偏置碰撞模型,利用LS-DYNA软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其驾驶员座椅处加速度峰值及驾驶室侵入量均超过法规规定值;分析了客车前部受力及主要部件吸能情况,采用增加吸能器结构及改进材料的方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驾驶员座椅处加速度与生存空间满足法规要求,提高了客车小偏置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轻轨车辆驾驶座椅的舒适程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人机工程学原理出发来考虑,一个性能良好的驾驶座椅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①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舒适而稳定的坐姿;②驾驶位置应有良好的视野,保证驾驶员能安全而有效地完成各项操纵作业;③  相似文献   

15.
国家标准《客车驾驶员座椅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编制过程中,起草单位(西安公路学院)根据我国客车使用情况和驾驶员座椅生产情况,有针对性地参考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收集了国内客车座椅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以及有关研究成果,同时,还注意与相关标准的协调,引用了国内现行的有关标准和法规。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一种将驾驶室考虑在内的七自由度1/2商用车主动空气座椅悬架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主动控制器,在考虑白噪声路面输入的情况下,运用MATLAB/Simulink模块进行主动空气座椅悬架的性能仿真分析,得到了座椅质心加速度、悬架动挠度等评价指标,分析了时域和频域的响应结果,并且与被动空气座椅悬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主动空气座椅悬架能很好的改善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ADAMS/CAR建立重型汽车空气悬架模型和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该车驾驶员处和鞍座处进行平顺性仿真分析.以驾驶员处和鞍座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为目标函数,以空气悬架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为试验因子,利用多目标优化软件ISIGHT进行多目标分析,获取最优参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悬架参数可使驾驶员处以及鞍座处的舒适程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分析路段通行能力差异性,从小客车驾驶员角度分析、计算能看到前车和前车尾灯时的最小纵坡视距,提出了以控制车流扰动过大和保证减速舒适性为目的的纵坡限速方法,并以此建立了基于驾驶行为和纵坡路段服务水平的纵坡限速分析模型.实例计算表明,通过该模型获得了邵怀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80 km/h路段的最佳限速值为100 km/h,从而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路段最佳限速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拉格朗日原理,建立了基于人-车-路耦合振动的12自由度动力学数学模型;借助MATLAB/Simulink平台,分析车速、路面不平度、汽车前后轮迟滞性及左右轮相干性的特点;构建了随机路面激励时域模型;采用时域和频域分析了在不同路面及不同车速下汽车对儿童头部、臀部振动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提高路面等级及车速可以提高儿童的乘坐舒适性;儿童对5~10 Hz的低频及15,23 Hz的中频振动最为敏感;适当地降低座椅刚度、提高阻尼及合理地布置座椅位置可以提高儿童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客车塑料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在调查研究我国城市客车营运及其塑料座椅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规定了城市客车塑料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我国M2、M3类客车中Ⅰ级及A级城市客车塑料座椅强度要求标准的空白,有利于产品制造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