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长江是我国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近年来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致使一些航段水流变化,航道变迁,通航环境变差,已影响到了船舶的航行安全。论文从分析长江下游著名的尹公洲航段(和畅洲南汊航道)面临复杂的通航环境入手,对开通和畅洲北汊航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比较分析,对减释和畅洲南汊航道的通航压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丁中超 《水运管理》2007,29(8):7-30
为进一步推动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的深化实施,解决长江尹公洲航段瓶颈问题,通过分析尹公洲航段的航路航法和2001—2006年的事故数据,找出形成尹公洲航段通航环境复杂、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结合船舶定线制深化实施和现场通航监管的具体要求,认为应通过以下措施来逐步改善:(1)开辟和畅洲左汊作为船舶上行航路;(2)开辟连接南、北运河的专用航道;(3)撤销船舶航行警戒区;(4)利用长江河道采砂开禁的契机,整治长江尹公洲航段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尹公洲航段大型海轮通航受限,12.5m深水航道效益未能充分显现的问题,在自然资源部拟对自然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管控的基础上,提出了开辟和畅洲北汊航道的设想。通过对和畅洲北汊航道历史演变及通航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找出了制约尹公洲航段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了豚类保护与开通航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江豚保护措施,提出了新航道规划方案、AIS基站布设方案以及大型海轮航行注意事项。在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开辟基于虚拟AIS航标的仅供230m以上船舶航行的航道,可提升经济效益并降低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强 《水运工程》2016,(7):77-82
目前南京长江大桥上行通航孔通过能力不足,充分利用大桥通航桥孔、增加开通上行通航孔,对于改善桥区航段通航环境、保障大桥及船舶通航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南京长江大桥所处航段的航道自然条件,通过分析不同年份河床演变及水流条件,提出大桥第5孔开通上行通道的可行性及开通方案。结果表明,南京长江大桥第5孔与现通航孔跨度相同,大桥河段水深槽宽,具备开通为通航孔的基础条件。建议近期只开通第5孔为大型船舶上行通航孔,未来可根据船舶通航情况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坛海峡的特殊地理条件,平潭海峡大桥的施工及航道环境,考虑到海峡是渔业作业海域,通航的环境与条件日趋复杂,认为船舶安全航行面临严峻的局面.分析海峡浅滩、狭窄航段、船舶通航现状及船舶交通事故,提出减少船舶交通事故的措施,以保证海坛海峡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12,(6):468+474+485+490+503+509+514+522+535+546
<正>9.5万t船通过丹徒水道2012年11月22日14时,9.5万t马绍尔群岛籍"双威望(DOUBLE PRESTIGE)"船舶,顺利通过了长江丹徒水道尹公洲航段南汊,安全靠泊南京龙潭天宇#903泊位,创下了南京引航站引领最大、最长船舶通过该水道的纪录。"双威望"轮成功靠泊南京港,为长江12.5 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后,引领船长230 m以上超  相似文献   

7.
航道整治需要对现有航道进行扩宽和浚深,疏浚施工需占用部分通航水域,从而对过往船舶造成碍航,通航环境变得复杂化。由于航道整治疏浚施工涉及航道里程较长,本文通过施工船舶在不同的航段对通航环境的影响分析,采取合理化的交通组织模式及安全保障措施,满足船舶航行安全需求,降低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孔庄  项雨略  廖鹏  陈虹 《水运工程》2020,(4):125-129
为分析内河航道局部缩窄段交通运行状态,根据航道单线交替通航特征设计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缩窄航段的交通运行状态及通过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船流量大小和方向分布影响缩窄航道的交通运行状态,2个方向船流量差异较大时船舶集中通行有助于提高通航效率,但会增加部分船舶的延误;缩窄航段的通过能力随缩窄段的长度增加而减小,但当缩窄段长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航段的通过能力接近某一极小值。实践中可根据航运需求,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安排航道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权 《中国水运》2014,(6):25-27
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和快速化的不断发展,广州港南沙港区到港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公共出海航道的通航能力制约了到港船舶的通航效率。为此,通过充分利用伶仃航道13#至23#灯浮(航道底宽365m,底标高度为-17m)之间航段进行大型集装箱船会遇,从而可以减少交通管制时间,提高航道利用率。文中通过对南沙码头、伶仃航道等通航条件的分析,依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的相关要求,对伶仃航道13#至23#灯浮之间航段的通航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大型集装箱船在伶仃13#至23#灯浮航段会遇的可行性及操纵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丁中超 《水运工程》2007,(11):100-104
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的实施对打造长江成为“水上高速公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位置险要的长江尹公洲段,由于其特殊性,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仍存在瓶颈。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在该航段深化实施船舶定线制作了进一步探索,以利于改善长江尹公洲段的通航环境。  相似文献   

11.
陈明栋  李静娴 《水运工程》2016,(12):194-197
为检验新建银盘船闸枯水期通航条件,对船闸的通航设施、下游引航道以及实船试航进行了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基本满足船闸规范要求,但通航设施设计存在缺陷,导致过闸时间偏长。试验还发现,由于电站尾水直冲下引航道口门区域,汛期水流条件不容乐观。在提出复核阀门开启方式等措施的同时,建议选择适当的乌江洪水流量进行观测试验。  相似文献   

12.
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第3期导流期间利用右岸船闸临时通航,由于上游蓄水位相对较低,汛期大流量条件下船闸上游引航道口门区与连接段水域存在较大的通航风险。为确保施工期通航安全,结合枢纽施工导流及通航模型试验结果,开展了最低蓄水位下船闸上游通航条件数值模拟研究,并提出优化上引航道左导墙结构形式、降低鸡公嘴开挖高程以及抛填深沱等工程措施。结果表明,上游通航水流条件明显改善,可满足施工期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3.
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的主要开发任务为畅通岷江航运通道,船闸作为该枢纽的唯一航运设施,是岷江通道畅通中的重要一环,故输水系统作为该船闸核心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该船闸输水规模较大、水力指标要求较高的问题,对船闸进行水力学计算分析以及单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龙溪口航电枢纽船闸输水系统设计采用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形式是合理的,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闸室灌泄水时水流条件及阀门开启方式满足船舶安全通行需要。  相似文献   

14.
非恒定流对下游河道通航条件影响是向家坝工程实施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传统的通航条件影响研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航道水流条件和边界条件对船舶航行的综合影响以及船舶与航道水流条件的相互作用。利用小比尺船模测控技术,通过与实船相似性分析和操纵性能率定,试验研究向家坝非恒定流对下游河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结合试验研究成果定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向家坝工程方案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原有白石窑水利枢纽船闸进行改扩建来提高航运能力,将原来的一线船闸改建,同时在改建船闸左岸增设二线船闸。根据白石窑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的整体定床模型试验成果,研究该工程改扩建后的通航条件。针对由于枢纽下游主河槽与船闸轴线交角较大以及枢纽下游主河槽河床高出下引航道口门区较多而引起的船闸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的斜流、乱流等不利通航水流条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该试验成果可供以后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弯曲河段航运枢纽船闸上游口门区出现大范围回流漩涡、引航道存在斜向流等不良流态的工程问题,采用正态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泄水闸不同调度方式对凸岸船闸上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船闸建在凸岸的航运枢纽,泄水闸开启远端闸门的调度方式可有效减弱口门区回流尺度及引航道斜向流强度,以保证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三峡水库175 m蓄水后变动回水区典型河段冲淤特点变化及航道条件变化的问题,利用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洛碛河段近期连续测图,采用实测地形图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洛碛河段年内冲淤过程进行研究,得到洛碛年内冲淤变化特点及对航道条件的影响,为航道维护管理及船舶航行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船模航行试验技术及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船模航行试验是在河工模型和船模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试验研究方法。论述了船模航行试验的相似条件和相关技术,指出这项技术适于研究通航水流条件和工程方案的优化布置以及船舶性能、航道尺度、航道水流三者的相互关系和提高通航能力的措施等。介绍了这项技术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渣角河段为典型的分汊河道,具有"弯、浅、险、急"的碍航特性,整治难度较大。综合考虑其滩险成因、整治目标及主、支汊关系等因素后,提出3种不同的整治思路,并采用物理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开辟新航槽,调整分流比,获取两汊平衡的整治效果较好,可根本解决碍航问题,能够实现两汊同时通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