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率是城市雨水综合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城镇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但由于降雨冲刷过程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确定不同条件下的初期径流弃流量至今仍是个难题.以河北雄安新区安州特色小城镇安置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为例,以安州特色小城镇初期雨水截留管网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内研究成果:调蓄容积法、暴雨强度法、SWMM模型分析法,并通过对这三种方法计算的初期雨水弃流量结果进行比对互校,最终确定本地区的初期雨水弃流量.以此进一步研究初期雨水弃流量、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交通枢纽雨水内涝问题,从高架道路、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角度,分别提出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枢纽道路服务能力。对于高架道路,采用了排水性沥青路面、雨水浅层蓄渗技术,以减少路表径流;通过雨水处理与利用装置,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对于地下道路,可采用自流排水、调蓄排水与抽升排水,同时可选择排水交通复合型隧道防洪。对于地面道路,可采用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等措施进行雨水控制。  相似文献   

3.
《公路》2017,(10)
雨水对沥青路面的冲刷,会引起路表径流的水污染。文中对比屋面和沥青路面径流中常见的污染物种类,明确了来自路面沥青的污染物类型;总结了沥青材料的各类浸出试验方法,以及沥青浸出后水污染程度及影响因素,并介绍了沥青分子的聚集和扩散行为的研究方法及模型;对路面沥青水污染现有研究工作做了有益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初期路面径流的收集与处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韩志强  许志鸿 《公路》2004,(10):33-37
在分析国内外现有路面径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城市排水体制及公路的常规排水方式,指出应在道路设计阶段考虑对道路路面径流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并提出了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的建设性方法。对初期路面径流进行收集与处理将有利于道路工程和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表径流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雨水管道中的初期效应现象使得雨水调蓄池可以作为污染控制的工程措施之一。该文根据降雨过程中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而编制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和指导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并针对上海市四平地区合流制管网系统进行了模拟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降雨初期10~20 min内,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物含量约占本次降雨的80%左右。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在降雨初期污染浓度大,伴随着降雨的增多,污水的浓度逐渐降低。针对城市初期雨水产生的过程及其特性,对城市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调蓄池的计算方法,为控制城市河道及受纳水体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状况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公路暴雨径流的水质及其污染负荷的初期冲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广州地区三种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公路暴雨径流的水质,并分析了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初期冲刷特征。发现广州地区公路径流中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类、CODCr、悬浮固体以及重金属,径流水的可生化性差;其中石油类、CODCr、悬浮固体和Pb含量严重超过我国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市内公路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含量与我国大陆其他城市在同一范围,但严重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区域的公路暴雨径流质量低于非城市区域的公路径流质量,公路周围的环境对公路暴雨径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公路暴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负荷排放的初期冲刷明显,拦截并处理径流初期20%~30%流量可去除整个事件中所排放的50%~60%的CODCr、悬浮固体和重金属,30%~40%的石油类和BOD5。  相似文献   

8.
高架道路排水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排放路面雨雪水。虽然排水设计有规范可遵循,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下应有的区别,规范中没有详细的条文说明。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完成了外环路、南湖东西路、克拉玛依路等高架道路建设项目,采用了不同的雨水收集和排水方式。现以乌鲁木齐市高架道路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一些工程实例,分析了雨水收集和排水的多种方式,通过对比上海市的雨水量计算结果,结合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提出适合乌鲁木齐地区的高架道路雨水收集口型式、间距及排水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型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分析了膨胀土路基水毁机理,指出雨水冲刷及地表径流是影响膨胀土路基破坏的控制因素,而降雨入渗和干缩裂隙是导致膨胀土路基破坏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服务水平和服务特征(服务车次、服务车公里、服务车均公里、车公里利用率)。研究发现,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时,在城市高架道路建成初期,具有非常好的服务水平和较低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首个大面积屋面雨水利用系统,将在世博会核心区域诞生。根据相关规划,世博会浦东场馆区市政用水系统将采用“双水源”,即屋面雨水和黄浦江水源。该雨水收集系统建成后,仅屋面雨水利用量预计一年就可达10.97万m3。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屋面雨水利用的作用、处理工艺的分析,并指出了屋面雨水利用技术推广的局限性和将来大力推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雨水冲刷是引起强降雨地区路基边坡滑塌破坏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结构护坡方法尽管能解决边坡冲刷问题,但生态效果差,而常规的喷播植草方法的防雨水冲刷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状况,文中对一种土工布边坡防护结构进行强降雨条件下的室内模拟试验,通过对比研究,得到了土工布边坡防护结构的最优防护形式及参数。  相似文献   

14.
城市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敦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7):130-132,13
初期雨水调蓄池是用来调蓄初期雨水,避免初期雨水直接排河造成河道污染。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该文结合石家庄市正定新区2#雨水泵站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城市排水系统中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要点,为今后完善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若干问题作了探讨。根据各区域发展条件和降雨情况讨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项目实例探讨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屋面雨水通过收集管道、沉淀池、蓄水池和过滤系统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处理后用于水景循环、灌溉绿化等再利用,以实现节水节能目标,改善和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下凹式绿地是是基于源头控制的一种城市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对城市雨水径流有一定的蓄滞和净化效果。介绍了下凹式绿地的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其水文效应和净化效果,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和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严重内涝的发生使人们排水理念已由"尽快把水排出去"转变为"尽量把水留下来"。留下来的水可资源化和降低排水管道的负荷,改善生态环境。现通过分析兰州市内涝成因,列出了渗透地面、绿色屋顶、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四项工程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并提出了具体工程做法,有利于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生态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解决城市径流雨水“质”和“量”的问题。芜湖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均要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芜湖市3条不同类型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条件,从雨水径流污染及径流总量控制两方面着手,通过道路横断面坡向优化,并提出环保雨水口、透水铺装、盖板排水沟、生态树池(带)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的技术优化措施,实现道路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以及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可为相关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降雨量稀少、雨水管网设施利用率低的情况,提出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的雨水系统规划方案。并以新疆乌昌新区五一新镇为例,对干旱地区城市不完全分流制雨水系统规划的方法和要点进行阐述。通过建立该地区的雨水排水ICM模型,对该区开发前后雨水径流路径及积水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雨水行泄通道,减少开发后城区易积水点。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不完全分流制利用雨水行泄通道排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确定高速公路服务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了海绵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概念,并以重庆围龙服务区为案例,通过SWMM模型对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服务区的雨洪控制效果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80%时,LID模式开发的服务区径流系数较大且仍存在溢流的情况;2)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0%~60%时,能有效控制服务区雨水径流情况,基本满足海绵城市控制要求。建议将海绵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位为50%~60%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