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以及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分析,详细阐述了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屋面绿化、渗透塘、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LID技术在民用建筑建设中的应用,解决了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同时对节约用水、缓解排水压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解决内涝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对于传统城市排水能力效率低、雨水资源浪费,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宜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兰州市积水点改造项目论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探讨透水路面铺装、绿化带排水的应用,并针对兰州市的特点,提出城市海绵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城市雨水排放的特点,分析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介绍低影响开发理念及低影响开发在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的应用,并进行了低影响开发的效益探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河北省设区市现状排水设施及排水管理情况以及近几年的内涝情况,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及河北省设区市雨水排放与内涝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规划设计、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和预警应急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设区市雨水排放与内涝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因不透水铺装面积过大引起的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内涝等问题,根据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要求,依托低影响开发理论,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设计,以探索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以浙江绍兴某试点区为例,从道路雨水系统、道路排水与雨水衔接系统及道路路面排水系统3个方面,研究了低影响开发优化设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道路横断面、纵断面以...  相似文献   

6.
市政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居住,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排洪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城市暴雨频发。"海绵城市"道路设计通过低影响设施和技术来调控城市雨水径流,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减轻道路排洪压力。在阐述"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浅析了"海绵城市"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上的应用,旨在促进我国市政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路面径流中含有一百多种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对地表受纳水体会产生污染,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存在着城市内涝问题。如何避免或减轻路面径流对受纳水体造成的污染,同时减轻城市的内涝问题是新时期道路设计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生态环保和切实可行的原则,在分析渗滤介质对路面径流净化处理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原理,在道路设计中提出了路面径流渗滤排水系统设计思路,最后针对不同的路段形式,分别提出相应的渗滤排水方式。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透水铺装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一种重要的源头控制技术,能有效消除地表径流、减少洪峰流量、防治城市内涝、净化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文中通过比较分析几种透水人行道结构,综合考虑土基回弹模量、荷载情况等设计指标,提出了人行道结构设计及计算方法,说明了透水材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严重内涝的发生使人们排水理念已由"尽快把水排出去"转变为"尽量把水留下来"。留下来的水可资源化和降低排水管道的负荷,改善生态环境。现通过分析兰州市内涝成因,列出了渗透地面、绿色屋顶、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四项工程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并提出了具体工程做法,有利于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生态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及城市面源污染加重等全球性问题,结合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发展趋势和"海绵城市"内涵、目标及实践,提出现阶段海绵城市的重点实施路径,并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城市系统多专业的深度参与及互动、科学而统一的土地开发和雨洪管理平台工具的建立,以及面向全民的理念共享,是海绵城市的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1.
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主要元素水体进行有效疏导,采用系统治理思路,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布置海绵及景观设施,同时满足雨水径流有序净化、蓄存、排放。项目采取三大策略:循环+重构+弹性边界;改造内容涉及三大方面:生态修复+场地利用+雨水管理。在生态学和海绵城市概念的指导下,对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多个节点的串联,将绿化展示、生态讲解、活动体验融为一体。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期通过相关技术应用及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上海市在试点区域选择上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上海排水标准偏低、初期雨水污染、内涝防治严峻等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临港地区为试点区,将试点区域分成7类示范区,明确各分区重点示范内容和方向,并因地制宜科学选择25项适用技术集成于15个项目包,全面示范"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缺水型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为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下,已表现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近年来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为解决缺水型地区水系统问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寿光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实证分析了缺水型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通过该规划,形成了以水资源利用为特色的海绵建设指标体系,确立了分区分层落位的径流控制系统以加强海绵指标的管控落实,通过河道连通、拓宽疏浚、明渠恢复等工程,恢复城区河流水生态功能的同时加强排水防涝系统的保障,并形成以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为主的城区低影响绿地系统,提出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海绵建设系统策略,为我国缺水型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减少因土地硬化造成的城市雨水排水能力不足问题,促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逐步应用在城市建设各行业中,而北方城市受气候因素影响,其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特殊性.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载体,是连接各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海绵道路建设特殊性,提出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影响因素,总结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要点,最终以呼和浩特市东站南路为例,介绍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内容,以期为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和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18,(11)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排水集成系统,其实质倡导的是城市雨水的排放和回收的综合利用,它和园林景观的结合,则突出的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海绵城市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这种景观格局对互通立交而言,就是要考虑雨水来临之际怎样去收集、围合区内的雨水,怎样去利用以及雨水最终怎样被排出。以玉洞互通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津市降雨特点对下垫面进行解析,结合城区土地利用性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从排水防涝现状、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规划标准、城市防涝系统方案、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排水管网系统规划、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管理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这对城市道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道路建设除了要满足自身的功能外,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设施有效控制道路本身产生的雨水径流和面源污染。通过对道路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条件的分析,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对道路低影响开发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对城市道路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技术要点,为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克楠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49-152,M0016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步伐,我国现阶段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过度开发和建设带来的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不仅改变和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底,同时还带来了洪涝灾害等问题,导致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受到挑战。因此,健康及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至关重要。在城市化建设空间的控规下,可以通过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排水系统的方式,来提升现状单一的城市排水系统:在排水系统中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和不同类型的雨洪事件,同时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徙。以青海省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对“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在西北地区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淄博市中心城区及桓台县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为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大排水系统等规划理念在淄博市中心城区及桓台县的应用。规划在对现状排水系统改造、利用的基础之上,由传统单一措施向组合措施转变,进而实现提高排水防涝水平、转变排水理念、推行雨洪利用等多重目标。为类似规划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基础,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交通枢纽雨水内涝问题,从高架道路、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角度,分别提出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枢纽道路服务能力。对于高架道路,采用了排水性沥青路面、雨水浅层蓄渗技术,以减少路表径流;通过雨水处理与利用装置,实现了雨水循环利用。对于地下道路,可采用自流排水、调蓄排水与抽升排水,同时可选择排水交通复合型隧道防洪。对于地面道路,可采用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等措施进行雨水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