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机遇性出口"向"战略性出口"转变,中国商用车开始步入后出口时代。对于中国商用车来说,2007年可能是个划时代的分水岭。一些实力强大的商用车企业,在继续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还会凭借政策优势加大出口数  相似文献   

2.
动态资讯     
《驾驶园》2013,(3):28-33
中汽协举行"中国汽车年度出口突破百万辆"颁奖仪式1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汽车年度出口突破百万辆"颁奖仪式,对为2012年出口突破百万辆做出突出贡献的14家整车出口企业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2005年都灵商会启动了"从概念到汽车(From Concept to Car)"的项目,旨在向国外推介该地区独特的汽车设计和制造能力,并向意大利政府建议:"都灵的经济60%是依赖出口,以往都是出口产品。今天都灵应该利用所拥有的研发产业链这个优势,向世界出口知识、出口技术、出口know-how。"  相似文献   

4.
《中国汽车制造》2006,(1):I0001-I0001
中国客车的确到了规模化出口的时代。这不仅体现在各企业单笔订单的出口量节节攀升上,也体现在总体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上。但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还不是一个比一个令人振奋的"大单",而是字通客车"产品未出,服务网络先建"的做法。开始时,人们的兴奋点总会集中在中国客车不仅能出口而且能大举出口这一事实本身。不久后,有眼光的企业家就不愿再多提哪笔订单又"创新高"了。他们更愿意与业界探讨,如何在根本上获得持续、有保障的出口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向中国出口密歇根州兰辛制造的"别克Enclave"7座混合型运动多用途汽车(SUV)。有报道透露,向中国出口"别克En-clave"是通用汽车开拓出口业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达成的新劳动合同以及美元贬值等有利因素让美国汽车制造业焕发新鲜活力,眼下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纷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十二五"之后,在国内市场增速趋缓、国外市场逐步回暖的大环境下,"走出去、走得稳、走得好"不仅是国内优秀企业一种提升管理水平、对标国际先进的主要途径,而且电成为其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考验。出口,成2013年新亮点出口成为带动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新亮点。2013年,汽车商品出口金额增速稳中趋缓,累计出口金额784.1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其中,汽车整车出口金额有所下降,汽车零部件出口却稳中略升。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598.21亿美元,同比增长8.1.3%,增幅较上年提升2.14个百分点。在汽车零部件中,发动机共出  相似文献   

7.
ISO26000在全球的不断发展,给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竞争理念提出了严峻考验。本文依据ISO26000指南核心内容,分析了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出口导向型企业新的"六维"社会责任竞争模式,旨在突破目前我国的出口困境。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信息》2006,(7):1-1
作为全球摩托车生产的第一大国,我国已经担负起越来越多的"世界责任",集中体现在为国际市场输送了大量的摩托车。同时,在国际市场的有效拉动下,我国摩托车出口连年迅猛增长,到2005年,全年累计出口摩托车达到722.39万辆之多,实现了89.51%的同比增幅,可谓惊人。我国摩托车出口成绩优异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当我们仔细咀嚼这些成绩时,便会感觉到味道有些不对或者说不够味。尤其对去年,其感觉更加强烈。去年,在较高的基数上,我国全年摩托车出口增幅达到了89.51%,是过去无与伦比的,但是另一条腿——出口创汇额却没有这般轻便,虽然也有增幅,确切数据是52.82%,同出口数量的增幅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以为,考核摩托车出口成绩不能仅看一种数据,而要把出口数量和出口创汇额结合起来看,如果这两条眼一长一短,说明出口步子不协调,不稳妥,要是长期如此的话,还会给我国摩托车出口带来不稳定性,甚至是得不偿失。因为这意味着,出口量尽管上去了,赚得的银子却没有上去;而更严竣的是,一旦这种状况发展到极致,还有惹上国际贸易争端,如反倾销诉讼之虞。我国摩托车出口的要旨,是赚取利润,至少是赚取合理的利润。如果我们仅仅把眼睛盯着国家退税,想以此来反哺摩托车出口业务,那么其出口的"含金量"就该大大地打折扣。没有应有"含金量"的出口,再多也是白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以驾驶员隧道出口"明适应"距离为基础,仅考虑立交出口识别距离及完整认读标志等因素,简析不同车道数及设计速度工况下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出口的最小间距论证.同时以温州235国道金北斗至牛栏岗段改建工程松树岗隧道及其互通式立交出口为工程依托,对松树岗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设计间距进行检查,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驾驶员隧道出口"明适应"距离为基础,仅考虑立交出口识别距离及完整认读标志等因素,简析不同车道数及设计速度工况下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出口的最小间距论证.同时以温州235国道金北斗至牛栏岗段改建工程松树岗隧道及其互通式立交出口为工程依托,对松树岗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设计间距进行检查,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