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依据为法国规范ICTAAL- 1985,本文阐述了该高速公路的几何设计及其与我国的异同,通过对路线平面的圆曲线半径、超高、回旋线以及纵面的纵坡、竖曲线半径取值的对比研究表明:欧洲规范在几何设计上,对于平曲线最小值、最大纵坡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回旋线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差异较大,总体上欧洲规范的要求要宽松些,给了设计者以更大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
公路立交匝道布线作图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 《公路》1992,(5):31-34
公路曲线形设计方法因为具有布线灵活、能根据需要构造任意复杂的组合线形的优点,已被引入我国公路匝道的线形设计中.然而,不论是利用手工查表计算,还是采用已有的电子计算机程序(例如国家七五攻关成果《路线CAD系统》)设计,首先都应该进行匝道方案的布置与比选,确定各线形元素(直线、圆曲线与回旋线)的大致位置和精确计算圆曲线半径R、回旋线参数A、回旋线长度L等特征值. 本文介绍一种匝道布线的作图法,设计者可根据布线元素(直线或圆曲线)的位置,在运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出回旋线的精确A值后,仅仅利用直尺、圆规和普通曲线板(云形规)即可足够准确地画出立交匝道布线图.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由于受老路的诸多制约,工程复杂、技术难度大。笔者结合国内多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工程经验,分析总结了改扩建工程路线设计原则、路线平纵面拟合设计及安全性评价等设计要点,提出了"多圆复曲线拟合法"来减小平面拟合误差,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局部特殊困难路段的灵活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为国内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良好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驰  李永春  吴斌  李枭 《公路》2022,67(3):1-10
为分析高速公路多心卵形曲线路段的行车风险,依托西部地区5条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资料,选取平面设计指标和车速作为行车风险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UC-win/Road软件进行驾驶仿真试验;以车辆横向轨迹偏移值期望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建立多心卵形曲线路段行车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圆曲线半径组合方式、车速、中间圆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与半径比值和相邻圆曲线半径比值的影响显著性逐渐降低;当车辆横向偏移值期望大于205 mm时,可认为该多心卵形曲线路段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5.
快速、精确地计算任意坐标的对应桩号,在公路测量、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组成平面线形的直线、圆曲线和回旋线3种线元的几何性质及其与任意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回旋线的研究,提出了计算任意点在每段线元上垂足的算法;通过遍历平面线形的每段线元,得到任意点在路线上的所有垂足;最后把垂线段长度最小的垂足的桩号作为其对应桩号。该算法已经在路线软件中实现,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证明该算法搜索速度快、计算结果精确,可以适应于任意线形的公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84>>提出的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最好设计成1:1:1为前提,导出了既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又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基本型和S型曲线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并确定了临界值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缓和复曲线中插缓和曲线弧长的直接精确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坤宜  杜宏彪  魏德宏 《公路》2004,(8):102-105
说明路线工程中插缓和曲线连接的问题 ,介绍中插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的连接特点 ,分析圆心坐标表达式 ,推证求解回旋曲线 l M弧长方程的形式 ,说明以弧长方程解决问题的几点应用结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运行安全的设计理念,本文从运行速度设计思想出发,探讨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中平曲线半径及超高、视距、纵坡、横断面、隧道线形等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影响。针对具体工程实例,通过检验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协调性,来评价路线线形的均衡性,当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相差较大时,对路线设计关键技术指标进行安全性检验。  相似文献   

9.
推导了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运行时的回旋线方程以及与曲率的关系,指出回旋线参数的特点和对平面线形设计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以及视觉条件与回旋线参数取值的关系,阐述了立交匝道卵形曲线中回旋线参数和长度设置与大小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运行速度对某高速公路喇叭立交的连接部的回旋线参数进行安全性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互通式立交平面线设计新方法-控制线元法,该方法以“部分回旋线+圆曲线”为控制线形单元,结合路线起终点的控制信息,能迅速而有效地进行互通式立交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车辆在进出直线与圆曲线时,前轮转角与行驶轨迹保持一致的性质,叙述了以不完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基本曲线单元的公式推导。在已知曲线起点座标与方位角的情况下,结合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便可方便、简捷地计算出各点的座标与方位角,并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超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确保车辆行车安全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值,引入可靠度理论,以汽车在圆曲线路段行驶时不产生横向滑移为约束条件构建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圆曲线半径进行分析,并提出圆曲线半径的可靠度功能函数.对功能函数中的车辆运行速度、路面横向摩擦系数、道路超高值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规律.求解设计速度分别为1...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基于环境选线原则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指标选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环境选线原则的基础上研究高速公路平、纵、横曲线设计,依托实际工程,对环境敏感区周围重点设施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我国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理念,使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就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几种主要线形组合的圆曲线半径和以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长度的拟定及其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测绘院编制供道路工程使用的《回旋曲线图集》现已出版。内容包括曲线图表和测设说明两部分。曲线图表以参数A值等于20至500分为49个档次,分列曲线元素值表并按比例尺绘出曲线图。测设说明中对基本型对称曲线、回旋曲线及其平行线、连接回旋曲线的圆曲线均列有定线测设方法,并提供灵活使用回旋曲线图表及在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汽车前灯散射角、隧道标准断面以及驾驶人在隧道中驾驶规律的研究,并考虑汽车左转与右转行驶的不同特点,计算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结果表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计算给出的最小半径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而且可以保证隧道不加宽和超高不过大的要求,保持隧道内轮廓的统一,减少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17.
卵形曲线是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卵形曲线是一种特殊的复曲线,在公路和互通立交匝道线形几何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对卵形曲线的使用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该文通过相关的理论计算,对规范中关于卵形曲线的部分条文规定的合理性、严密性进行了分析,可为有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或修编规范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停车视距作为影响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公路设计中的强制性控制指标之一。曲线路段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和路侧护栏、边坡等均可能限制驾驶人的视线,导致停车视距不足。根据《路线规范》中现有高速公路横断面组成及其宽度,采用无人机采集了3条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横断面类型的高速公路不同车道内不同车型的横向位置视频,采用图像等比例的分析方法,提取了车辆横向位置数据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了85%位的高速公路不同车道内不同车型驾驶人视点横向位置,进而确定了填方、挖方、隧道3种路段不同车型和偏向情况下的横净距。基于《路线规范》停车视距,考虑不同曲线偏向时视线受影响最不利车道与车型,根据曲线路段停车视距与横净距和圆曲线半径之间的几何关系,推导了曲线路段满足通车视距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填方、挖方、隧道,这3种路段曲线右偏与左偏两种情况下满足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标建议值。结果表明:对右偏圆曲线,《路线规范》中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能满足小客车的停车视距要求,也能满足曲线隧道内纵坡大于3%时货车停车视距,但不满足下坡或纵坡小于等于3%时货车停车视距;对左偏曲线,不满足小客车和大货车的停车视距,应取《路线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的1.8~2.25倍。  相似文献   

19.
以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M3路段高架桥布设为例,简要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高架桥布设的原则,并对为克服桥位处路线平曲线半径较小、路线纵坡较大、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等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论述,以指导山区高速公路高架桥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为使平曲线加宽后公路曲线舒顺流畅,接近于汽车轮胎的运动轨迹,路容更为美观,对用回旋线作为加宽缓和段内侧边线的问题,运用微积分和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在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内侧设置回旋线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