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为研究MS-7型超粗微表处的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通过直剪试验分析最大密度级配曲线n值对内摩擦角的影响,基于施工和易性确定MS-7型微表处的级配范围;通过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车轮黏砂试验确定MS-7型微表处的油石比;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因素对MS-7型微表处开放交通时间的影响;通过轮辙变形试验对比分析MS-7型微表处和多层微表处的抗车辙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不同类型微表处级配中最大粒径的增大及MS-7型微表处最大密度曲线中n值的增大,微表处集料的抗剪强度及内摩擦角增大;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的MS-7型微表处级配对应的最大密度曲线n值为0.3~0.6;MS-7型微表处的油石比为5.0%~7.0%;温度是影响MS-7型微表处开放交通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水泥掺量为3%、速凝剂掺量为0.9%时MS-7型微表处可在3 h内开放交通;MS-7型微表处的抗车辙性能显著优于多层微表处。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微表处路面构造与级配及沥青含量的关系,选取抗滑性能指数不足的代表性路段6处,在路面采取微表处处治前后,现场分别实测路面构造深度和抗滑性能指数,研究微表处在路面抗滑性能不足处治中的适用性。得出构造深度与集料级配和沥青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构造深度与抗滑性能指数没有明显的关系;微表处只能暂时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不能起到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甘肃省河西戈壁地区气温高、温差大、高温持续时间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重车超载所导致的路面车辙状况,采用微表处和面层挖补相结合的技术,对沥青路面形成的压密性车辙和失稳性车辙进行了处治,高温期运营两年后,检测结果表明处治后的路段车辙均小于40mm,采用MS-4型微表处填充和路面挖补技术相结合的车辙处治方案可有效解决河西戈壁地区车辙问题,提高路面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曾胜  张杰  李振存 《中外公路》2012,32(5):71-74
通过对湖南省(湘)潭—邵(阳)高速公路宽域沥青路面破损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宽域沥青路段的典型病害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宽域沥青路段已采取铣刨加铺、微表处的处治效果进行了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宽域沥青路段的典型病害类型为裂缝类、坑槽类;导致宽域沥青路段典型病害的主要原因有路面结构类型、环境、交通荷载等;采用铣刨加铺、微表处对湖南省潭邵高速公路宽域沥青路段进行处治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有效地防治反射裂缝,使用寿命只有2~3年;考虑典型病害产生机理及已采取处治对策的效果,提出了铣刨加铺与增加应力吸收层的处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在高温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引起的,山区长上坡路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是在交通荷载长时间作用、高温和重载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对贵州地区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形成机理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载交通、坡度、低速行驶是导致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的路面结构设计需要从车道设计、沥青混合料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等方面进行单独设计,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8,(11)
通过对某省公路综合现状的分析,明确路面性能现在状况。基于历年检测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车辙和抗滑的性能发展模型,研究路面性能发展规律。提出了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养护技术方案,如微表处、热再生等措施,进行养护处治。研究发现:微表处短期车辙处治效果较热再生措施更显著;热再生较微表处长期养护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随着沥青路面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在我省的逐步应用,一方面出现个别路段实施后病害反复出现以及存在抗滑等路用性能下降较快的问题;另一方面微表处本身不论是室内试验还是现场检测均缺乏长期应用效果的观测与分析。针对上述微表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近年来实施的沥青路面微表处养护措施进行各路用性能指标跟踪检测的基础上,对微表处的长期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下一步微表处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微表处作为一种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存在行车噪音过高的困扰。微表处应用于高速公路实体工程中多采用MS-Ⅲ型,而具有较低行车噪音的MS-Ⅱ型混合料使用极少,碾压微表处的使用亦报导较少。采用最大理论密度原理对规范中MS-Ⅲ型、MS-Ⅱ型级配中值的连续性进行分析,提出MS-Ⅲ型、MS-Ⅱ型级配组成的改进建议,并设计了微表处混合料,在高速公路实体工程中铺筑了4种低噪音微表处混合料,包括MS-Ⅲ+纤维、MS-Ⅲ+碾压、双层MS-Ⅱ、双层MS-Ⅱ+纤维,对其行车噪音和路面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S-Ⅲ级配中3~5mm含量过高,是造成其行车噪音过大的内因,通过增加4.75~9.5mm、0~3mm含量,实现了行车噪音降低6~8d B的效果。在MS-Ⅱ级配中适当增加4.75~9.5mm含量,可以达到降低行车噪音和保证抗滑的平衡。纤维对于路面噪音的降低无极大的贡献,而碾压却很大程度上降低行车噪音。  相似文献   

9.
低噪声微表处与传统微表处一样具有良好的抗滑和防水性能,同时与传统微表处相比,行车噪音较小。该文通过总结低噪声微表处室内试验、试验路段施工及路用性能检测结果,对低噪声微表处技术的设计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低噪声微表处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21,66(6):340-344
采用MS-Ⅲ和MS-Ⅳ两种级配,将不同掺量的再生料添加至两种级配的微表处混合料中,之后再进行微表处混合料的技术性能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再生料微表处混合料的用水量和用油量小于新微表处混合料;再生料微表处混合料的黏聚力低于新微表处混合料。为使微表处结构更紧密,黏聚力增加,并提前开放交通,可用吨位较大的胶轮压路机碾压路面。  相似文献   

11.
依托JZN高速公路微表处抗滑专项养护工程,在室内原材料检测及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微表处的使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并对施工前后微表处的路面状况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表处可显著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提高道路营运安全;可降低路面破损指数,增加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但在改善平整度方面则十分有限。在JZN高速公路抗滑专项养护工程中,微表处技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徐剑  黄颂昌  秦永春 《公路》2003,(10):55-58
结合我国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工程,针对不同的路面病害,分析病害成因,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并着重介绍了微表处的施工和使用情况。维修路段近3年的使用效果表明,微表处有卓越的抗滑性能、封水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养护的需要,但使用前要对原路面的病害进行彻底处理。  相似文献   

13.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工程,进行了微表处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使用结果表明,微表处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封水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能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统计高速公路新建及养护历史数据,分析沥青路面抗滑性能与运营时间、收费数据的关系,基于收费数据提出了累计交通量指数表征累计交通量大小,计算回归了AC-13、微表处、ECA-10超薄罩面、就地热再生等路表结构层的横向力系数随累计交通量指数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AC-13上面层与微表处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抗滑性能呈现两阶段衰减规律,对数函数拟合曲线反映衰减过程先急后缓; ECA-10超薄罩面由于应用时间不长,抗滑性能衰减尚未达到稳定。基于线性回归的横向力系数衰减规律看,抗滑性能AC-13最好,微表处和就地热再生次之,ECA-10超薄罩面抗滑性能相对薄弱,说明ECA-10超薄罩面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控制抗滑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改善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以铜黄高速公路为依托,调查了该公路的日平均交通量和长大纵坡路段的车辙病害。首先,通过测量不同长大纵坡路段的车辙深度,分析了车辙沿深度方向的分布特点;其次,通过开挖典型车辙断面,分析了车辙在路面结构层内的分布规律;再次,钻取了典型车辙病害路段的圆柱形路面芯样(芯样直径150 mm),并结合圆柱形试件车辙试验(CSWTT)结果,揭示了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的分布规律和产生机理;最后,分析了纵坡坡度与坡长、行车速度、温度、沥青混合料材料特性等因素对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改善沥青路面长大纵坡路段抗车辙性能的建议。结果表明: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的车辙主要分布于中、下面层;长大纵坡路段的车辙主要由压密变形和剪切流动变形组成,前者来自于行车荷载的碾压,后者则是由沥青混合料在多因素(重载、高温、慢速等)耦合作用下的抗剪切能力不足引起,且后者对车辙产生的贡献率更大;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坡长对车辙的贡献率高于坡度,当纵坡坡长较长(超过或接近临界坡长),坡度较大(3%)时,则车速降低最快,相应地,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检测分析,表明微表处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封水效果,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养护的需要,但使用前要对原路面的病害进行彻底处理。  相似文献   

17.
赵志强  李豪 《路基工程》2016,(2):114-117
在调研广东地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表层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检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中的横向力系数指标,从初始抗滑性、抗滑耐久性、抗滑稳定性三个方面,评价微表处、AC16、Novachip的抗滑性能。结果表明:抗滑性能优劣排序为Novachip AC16 微表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规律,以西安绕城高速为依托工程进行现场试验,采用MOVES进行碳排放模拟,并利用试验核算的碳排放数据评估模拟结果。基于MOVES模型得到我国高速公路不同纵坡情况下的碳排量数据库文件,建立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载重汽车的碳排放模型,并对碳排放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纵坡路段的碳排放量以初速度、坡度、坡长为自变量作多元非线性函数形式的变化;高速公路上坡路段是机动车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路段,累计碳排量对坡度i_(上坡_∈[3%,6%]的敏感性居第一位次,对坡长l_(上坡)的敏感性居第二位次,反映出路线设计过程应尽量采用较小纵坡,避免长大纵坡的设计方案;在高速公路下坡路段,累计碳排放对坡度i_(下坡)∈[-3%,-6%]的变化最敏感,坡长次之。  相似文献   

19.
微表处路面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使用年限微表处路面、普通密级配混凝土路面等10个路段的试验,测试了各路段的路面构造程度、摩擦系数、病害类型以及行驶车辆内外噪音,得出了微表处路面路表特性和使用性能的衰减规律: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路表构造深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使用3年后的微表处路面构造深度与采用AK-13的抗滑表层相当;摆值摩擦系数随年限的增长没有明显衰减;微表处路段的车内外噪音相比于普通路段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且车内噪音与路表的构造深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接着,通过测试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表面的磨耗损失、轻微程度的泛油、施工不均匀以及级配控制的不严格是导致微表处路面使用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原材料、施工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对微袁处技术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依据江苏省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基于再生加热设备的加热温度、路面抗滑性能、渗水系数、平整度和压实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路段的短期效果;进一步基于车辙深度、路面抗滑性能和平整度等路表指标分析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长期处治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两种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效果基本类似,且就地热再生工艺处治路段的车辙深度在通车4年后仍处于5mm以下,表明对路面车辙具有良好的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