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乔一 《船舶工程》2017,39(9):8-10
本文采用有限元(FEM)和边界元(BEM)相结合的方法对船舶水下辐射噪声进行研究。首先根据船舶的实际情况建立三维结构有限元模型,包括船体结构、压载、主要动力设备及其隔振方式等,然后结合实船测试的柴油发电机组、推进电机机脚振动和轴系中间支撑基座振动数值,及船模试验得到的螺旋桨脉动压力,计算获得流固耦合下结构的响应,最后将船体外壳水线以下结构响应作为约束条件,通过边界元的方法对水下辐射噪声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对船舶设计阶段水下辐射噪声初步评估方法进行修正,同时对比水下辐射噪声实船测试结果,计算准确性较高,修正后的计算评估方法能进一步提高了设计阶段水下噪声的评估精度,为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面舰艇的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决策及测试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水面舰艇的水下辐射噪声预报要点,提出了总船声学控制的基本方法,指明了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决策的主要思路,从总船声学设计和测试结果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水下辐射噪声控制决策与水声测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面舰艇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水平的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加肋圆柱壳舱段水下声辐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模型与实艇舱段结构的声学相似关系,将模型测量的激振力、壳体加速度到水中辐射噪声的传递函数换算到实艇,利用这个传递函数可以根据实艇测量的激振力以及振动加速度预报艇体辐射噪声。采用通用程序进行了模型水下声辐射计算,将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在I/3oct频带范围能够符合,但频谱结构差别仍然较大,这表明采用目前已有数值分析手段,可以对加肋圆柱壳舱段结构水下辐射噪声性能进行初步估算,要获得较准确的结果仍然需要进行模型试验。模型结构水下声辐射试验在水库中完成。  相似文献   

4.
由于水下辐射噪声特征信号代表了水面舰船和潜艇的固有特征,因而被敌方利用作为探测舰艇的主要手段。为了建造达到声学指标的舰艇,必须在设计阶段精确地预测噪声级并采取切合实际的降噪措施。为此,开展了舰艇水下噪声预测系统的研究。简要介绍了预测系统和根据理想模型试验得出的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晓侠  刘见华 《船舶》2013,24(1):36-39
水面舰船的声隐身性能是衡量舰船作战能力的一项重要战技指标。控制舰船水下辐射噪声水平、降低舰船的水下辐射噪声,不仅能提高水面舰船的隐身性,还能提高舰船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介绍了国内外的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情况,针对我国水面舰船水下辐射噪声的控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立小水线面双体船声学有限元模型,以柴油发电机组振动噪声为激励,计算该船型水线以上振动噪声源产生的水下辐射噪声。探讨船舶水线以上振动噪声对其水下辐射噪声的影响规律,为整船水下辐射噪声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水下噪声的分类以及水下噪声相关环保法规的情况。描述了某型自卸船水下噪声测试的过程以及测试结果,通过和英国劳氏船级社法规相关指标要求的对比,表明本型船水下噪声除了在13 Hz和65 Hz频率段附近高出UNW-L (T2)的要求外,其他频率段均满足指标要求,基于现有法规,本型船可被授予UWN-M的船级符号。  相似文献   

8.
建立小水线面双体船声学有限元模型,以柴油发电机组振动噪声为激励,计算该船型水线以上振动噪声源产生的水下辐射噪声。探讨船舶水线以上振动噪声对其水下辐射噪声的影响规律,为整船水下辐射噪声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潜艇辐射噪声水平指向性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潜艇水下辐射噪声测试主要还是以水声测量技术为主要手段。本文探讨了1种新的测量潜艇水下辐射噪声水平指向性的方法,思路新颖,简单实用,工程可行性强,能全面准确地获得潜艇辐射噪声在单频和频带内的水平指向性。通过测量分析潜艇水下辐射噪声的指向性,能深刻理解潜艇水下辐射噪声场空间分布的规律,初步判定潜艇辐射噪声源的部位及其频率特性,为潜艇声隐身技术的发展和水中兵器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10.
船舶水下结构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锡  孙雪荣  石勇 《船舶工程》2004,26(1):9-12
本文回顾了舰船水下结构噪声数值计算方面的发展,阐述了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计算水下结构辐射噪声的特点和现状,为进一步研究船舶水下结构辐射噪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