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视觉搜索的角度研究次任务对驾驶绩效的影响,通过反应时长评价驾驶接管绩效,使用视野测试和眼动数据研究驾驶员视觉搜索能力。自变量为驾驶员所执行的次任务类型和次任务沉浸时长。共采集32名被试在不同沉浸程度下的反应时长和眼动数据,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被试所需要的反应时长缩短且正确率升高。被试所执行的次任务类型对其视觉搜索能力有显著性影响,相比于游戏次任务组,相声次任务组的被试反应更快且正确率更高。此外,5 min 和10 min的沉浸时长对被试的视觉搜索能力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驾驶反应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老年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测试,并年轻组驾驶员比较.结果表明老年驾驶员驾驶反应能力较年轻驾驶员差(p<0.01);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衰退,老年驾驶各种反应能力等均受到影响.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安全驾驶的反应行为指标体系.为制定老年驾驶员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交互危险驾驶行为与双责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驾驶行为方面有效减轻双责事故的危害后果,结合双责事故的特点及各统计分析模型的适用性,采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鉴别各种危险驾驶行为交互作用对双责事故受伤严重程度的影响作用,并分析危险驾驶行为对不同等级受伤严重程度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双方驾驶员均偏离车道、双方均分心驾驶、一方超速另一方让行失败、一方超速另一方鲁莽驾驶以及一方违反交通规则另一方让行失败的交互危险行为会显著增加事故严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对驾驶员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并结合超速监测系统、电子执法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危险驾驶行为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不良驾驶行为(车速过高,车速变化过快等)影响危险货物及车辆的稳定性,是导致危险货物运输事故频发且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 基于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根据其属性提取8 个驾驶行为量化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的科学聚类. 结果表明,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行为特征可有效聚为急加减速、超速驾驶和变速驾驶3 种行为,且在每种驾驶行为下实现对驾驶员安全等级的分类. 由此可以识别风险较高的驾驶员,这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行车安全,设计危险场景并进行虚拟试验,选择眼动参数作为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衡量指标,利用Face LAB眼动仪测试了37名驾驶人的眼动参数,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平均注视时长及注视次数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不同驾龄驾驶人注视行为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驾龄的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有显著差异:当发生突发危险状况,驾龄短的驾驶人的紧张程度较高,平均注视时长相对较小,注视点分布比较集中;而驾龄长的驾驶人对危险区域的关注范围更大,注视点分布分散而密集;就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而言,驾龄短的驾驶人对危险的感知水平要明显低于驾龄长的驾驶人,其视觉搜索策略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贝叶斯判别的驾驶行为危险状态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辨识危险性驾驶行为,以事故发生概率为依据,对驾驶行为的危险状态分级.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提取危险状态辨识主因子.基于贝叶斯判别构建了驾驶行为危险状态辨识模型.将在连续驾驶条件下5名驾驶员驾驶行为状态指标测试数据分为两组,分别用于标定与测试模型.测试结果表明错判率为4.3%.  相似文献   

7.
车辆颜色是影响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动态运行环境下车辆颜色、车型对于驾驶行为的影响,首先,建立不同颜色、车型车辆模型及其白天与黄昏两种道路环境,构建6类典型驾驶场景;其次,选取25名测试人员,采用组内实验的方法进行试验,实验中利用驾驶模拟系统、眼动仪与多导生理仪采集车辆运行、驾驶员眼动与心率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车辆的识认有明显差异,白天识认距离明显高于黄昏,大客车则明显高于小轿车,黑色车辆在黄昏时识认性明显低于其他车辆,尤其是在观察前方车辆时更为明显。上述结果表明,车辆颜色对于驾驶员识认距离存在明显影响,尤其是小型车辆在黄昏时响更为显著,以上结果应在车辆颜色选择及驾驶员培训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事故发生时的不同形态和工作记忆与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及视觉行为的关系,本文对31名驾驶人分别开展城市道路中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刮撞行人这3种典型事故形态下的驾驶模拟器实验。根据摄像机和眼动仪的输出视频,采用动态聚类将驾驶人的注视区域划分成7类,同时,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事故形态的类型、不同工作记忆容量的人群避险时的应激反应能力和视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事故形态和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显著相关,在前车紧急制动事件中驾驶人的反应时间最短,较侧面碰撞减少了25.46%;在面对危险时的反应时间受到驾驶人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即相比于低工作记忆容量,高工作记忆容量的驾驶人反应时间短;此外,注视总持续时间、平均扫视时间和瞳孔直径均与工作记忆容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车辆安全针对性预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驾驶员在夜间快速路分流区换道的安全性,以不同风格的驾驶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风格驾驶员换道时眼动参数的变化规律。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自编夜间快速路驾驶风格量表,对量表进行信度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的效度检验;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驾驶风格综合得分量化模型,并使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划分驾驶风格;最后基于眼动仪进行实车试验,获取三种风格驾驶员换道的眼动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谨慎型、一般型、激进型驾驶员对于后视镜平均注视次数占比为48%、27%、25%;对左右两侧的平均累计注视时间占比是31%、25%、19%;平均瞳孔面积占比为56.3%、27.6%、16.1%。试验结果可以为提高驾驶员换道的行车安全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反应时间对研究驾驶员可靠性、交通事故致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问卷、驾驶员的三个主要静态指标(深度知觉、注意力集中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的测量以及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定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对驾驶员的转向反应时间建模,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在95﹪水平上,影响因素与因变量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预测合格率为79﹪,判断出驾驶员反应时间在受到一些心理因素、驾驶经验与年龄的影响外,外界随机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这种方法为研究驾驶员应急反应行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新驾驶人的事故发生率,基于模糊信号检测理论,通过模拟仿真实验手段,设计并进行了危险感知实验和危险分级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差异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新老驾驶人危险感知差异性是由于反应偏好不同所致,具有宽大偏好反应的驾驶人反应时距小,反应也更快,反之亦然;经过危险感知训练的新驾驶人反应偏好与反应时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未经危险感知训练新驾驶人的相关系数为0.63,经验丰富老驾驶人的相关系数为0.75;在对新驾驶人的训练中,应注重降低新驾驶人的危险阈值.   相似文献   

12.
分析风险驾驶情境中静态与动态结合过程的特征,给出风险驾驶情境风险度 (SRD)的定义.基于交通冲突分析技术及主观评价,提出风险驾驶SRD的量化评价方法.采用驾驶模拟实验研究,以六个典型的风险驾驶情境为研究对象,提取专家型被试的驾驶行为进行风险驾驶情境下的交通冲突分析,结合主观评价结果,得到驾驶人风险感知能力的识别基准.通过分析不同风险度情境下的驾驶行为差异,验证SRD 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本文的实验过程、方法及结论为我国驾驶人风险感知能力测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设计的暗室中测得42名被试人在不同明暗转换次数下的暗反应时间,研究了明暗转换次数、隧道类型与连接段类型影响下的驾驶人暗反应时间变化;利用重复测量的一般线性与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驾驶人暗反应时间;基于隧道类型和连接段类型对驾驶人暗反应时间变化速率的影响,研究了明暗转换次数、隧道类型与连接段类型对驾驶人暗反应时间的交互影响,建立了明暗转换次数、隧道类型与连接段类型的混合线性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暗反应时间随明暗转换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在经历3次明暗转换后达到最小值并趋于稳定;明暗转换次数、隧道类型与连接段类型对驾驶人暗反应时间交互影响显著,随明暗转换次数的增加,隧道长度与驾驶人暗反应时间的减少速率呈正相关,连接段长度与驾驶人暗反应时间的减少速率呈负相关;明暗转换次数越多,连接段长度越短,驾驶人黑暗辨识错误率越高; 明暗转换次数越多,连接段长度越短,隧道长度越长,驾驶人暗反应时间越短,越有利于交通安全,但频繁的明暗转换与极短的连接段会降低驾驶人的累计黑暗辨识正确率,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4.
年轻新手驾驶人的道路安全始终是一个难题,独立持照并拥有自己车辆的年轻驾驶人是道路上最大的危险。此外,车辆安全是所有道路使用者(包括乘车人员和弱势道路使用者,如骑行者、行人等)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车辆如何被选择,并深入了解年轻新手驾驶人对车辆安全以及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来自澳大利亚两个州的青少年被要求设计他们心目中的"完美汽车"。研究结果对年轻新手驾驶人以及不同年龄段、经验值的驾驶人如何预防伤害并提升安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少年在描绘完美汽车时对安全性以外的要素关注度较高,这些非安全性要素很可能在车辆购买决策中也拥有较高影响。父母和青少年在考虑购车以及与安全驾驶相关的保险及其他激励因素时,应接受关于非安全性要素相关的风险以及安全性要素相关的好处方面的教育。这种奖励和教育应该更广泛地针对各年龄段的驾驶人(和乘客)。此外,该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有目的地介入特定的弱势群体开启其潜在的发声渠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针对此情况,本文就公路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希望通过对公路项目的风险管理,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区域模拟方法评估舰艇火灾危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火灾区域模拟方法运用到舰船舱室火灾分析中,建立了全船各舱室的区域模拟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火灾形成和蔓延的机制,确定了火灾蔓延判据.进行了全船火灾危险等级划分;在舱室区域模拟的基础上,应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针对不同武器攻击情况,根据火灾蔓延判据和危险等级划分,编制了全船综合性评估程序,对全船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山区公路抗水灾能力,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详细阐明了山区公路水灾害评价中危险性、易损性、损失、风险、减灾效益等基本概念。提出了山区公路水灾害评价系统应由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及减灾效益评价4部分构成,而对于路网水灾害评价应由点、线、面构成,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维评价体系。指出对已有公路的防排水与抗水毁能力的工程评价,是水毁防治工程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对于路网水灾害评价,应侧重于点(点单元)评价,适当考虑线评价。最后,从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及防灾减灾4个方面构建了公路水灾害评价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8.
对出行者活动-出行计划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出行者的行为决策机理,也是制定和实施交通管理政策的前提.本文扩展了传统的基于单一删失事件的生存风险研究,将竞争风险模型应用于出行者活动时间分配行为的研究,基于吉林市居民出行数据的分析,提取出行者制定活动计划的影响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解析出行者在连续时间轴上活动参与类型与活动持续时间的联合选择过程.结果表明:出行者N次与N+1 次活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且关系强度又随着参与活动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竞争风险模型能有效应用于这些差异性的分析,丰富和扩展了出行行为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GIS技术建立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体系.首先以公路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自然灾害类型两个定性指标进行一级分,然后通过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和发育强度指数两个定量指标,计算公路地质灾害综合灾度指数,依次进行二级分区.最后将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分为4个一级区、20个亚区,并详细给出了各亚区的范围、灾害类型及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是导致高速公路延误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也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车辆以及人员的安全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二次事故发生.对此,相关部门已开始制定一些事故管理方案以降低或者消除事故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行驶安全性.应密歇根交通部要求对底特律市高速公路网事故清理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交通流数据、道路几何特征及大量的事故数据,建立了参数化危险持续时间模型.所建立的四个模型分别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四个模型的性能大体相似,但是相对于其他分布,log logistic分布更适合于事故清理时间分析.对事故清理时间影响显著的因素有:事故发生的时间、路段交通特性和几何特性,以及事故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