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三五”期间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物流业“降本 增效”,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的关键时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多式联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铁路货改不 断深化、各类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如何积极服务并融入于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综合 运输通道和枢纽节点的集约化运输组织,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成为行业内外普遍关 注的课题.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多式联运体系进行研究,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 基础上,开展中欧班列国际运输与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 和不同运输组织形式间高效转换,分享西部节点物流园多式联运发展的最新成果与资 讯,商讨解决多式联运领域的重点难题,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无车承运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物流、绿色货运的关注日益提升,如何借助"无车承运人"车货匹配平台组织物流运输、降低碳排放量、推进绿色货运发展成了现今货运行业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建立车货匹配平台的油耗检测系统,从而利用油耗检测系统对司机的驾驶行为及车辆油耗情况进行监控检测,建立了驾驶行为节能评价模型。进而基于货主的绿色偏好,将由司机驾驶行为造成的能耗作为一项车货匹配指标,建立多对多的单边车货匹配模型,最后结合算例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结果分析为货主匹配节能驾驶车辆提供了方案。通过与不考虑能耗指标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在考虑用户绿色偏好的情况下匹配方案在降低碳排方面具有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以物流供需匹配度为目标的流线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典型物流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在分析物流供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多层、多级、多属性特征的流线网络结构和数学描述,并讨论了制造、贸易和区域物流活动的3种退化情形.定义了匹配度,以描述物流服务与物流需求在时间、数量、费用等因素方面的匹配关系.建立了以物流供需匹配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能力和资源限制为约束条件的流线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货车保有量及货运需求的迅速增长,车货供需匹配问题成为了货运电子商务平台的核心和热点。本文主要针对车货供需匹配问题从模型和算法两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在车货供需匹配模型方面,考虑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满意度、公平性和稳定性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根据应用场景,将车货供需匹配模型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类,其中一对一车货供需匹配模型针对整车运输,其他两种则对应零担运输。随着三种应用场景的模型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相应求解难度、求解时间也呈现递增趋势。在车货供需匹配算法方面,根据货运需求数据的结构与特点可以划分为最优化算法、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算法以及其他算法四类:对于小规模、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货运需求,可以根据模型的特点与特性设计最优化求解算法;对于大数据、交互性数据或实时性要求高的货运需求,人工智能算法和推荐算法则是车货供需匹配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人工智能算法通过预测车主行为或匹配结果实现匹配任务,而推荐算法可以针对车货需求大数据实现有效的召回并推荐。最后,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从中归纳出三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和车货信息大数据背景,提高车货供需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具有复杂超网络特点的流线优化问题,求解以供需匹配度最大化为目标,以能力和资源限制为约束条件的流线网络优化模型,利用向量概念,对流线网络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简化和修正,将其转换为变分不等式形式,给出了基于投影算法的求解步骤,并以某市物流节点布局规划为例进行分析.案例研究表明:利用投影算法得到的区域物流网络供需匹配度为0.999 7,高于经验比较法得到的供需匹配度0.947 6,更接近实际物流需求;并验证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流线优化模型存在唯一解.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报刊文章、学术报告以及政府部门文件里,对于综合运输体系相关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含义很不一致,基本概念定义的不一致和使用的不准确,不利于加快推进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此,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各种相关理念和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特性,提出了基本运输方式、高级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方式、综合运输体系等基本概念的新定义.根据新定义,综合运输方式等同于多式联运方式,而且,多式联运等高级运输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最后建议,在中文用语中应该以“多式联运”替代“综合运输”,以避免综合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在概念使用上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公铁联运因其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世界各国采取一系列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补贴政策是其中一种有效且被广泛采用的政策.本文以补贴政策下政府部门、铁路公司和托运人之间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描述了铁路公司制定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的行为,下层模型描述了托运人在政府部门补贴下的选择行为. 考虑到公铁联运网络中铁路弧具有“周期连接”和“速度异步改变机制”两种特性,本文分别通过网络拓展和定义分段阻抗函数来处理这两种特性.基于本文双层规划模型的结构,提出了混合遗传算法,即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班列的开行方案,使用连续平均算法求解下层的SUE模型. 研究结论表明:在本文算例中,补贴额度增加的初始阶段(0.00~0.14元/(t⋅km)),补贴额度的增加对公铁联运竞争力的促进效果明显;但是超过0.14元/(t⋅km)后继续增加,对公铁联运竞争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这种现象与既有研究有所不同,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优化问题相比,多式联运网络路径优化问题面临着变量较多且其结构、关系复杂的困扰.然而,现有的多式联运网络只能对网络属性逐一计算,难免重复冗余,效率偏低,只适用于小型网络.提出了不规则棱柱网络模型.采用相对编码设计,通过搜索判断余子式进行网络初始化,将网络中不同类别的弧线解释成满足某种约束条件的量,通过设计底边判断函数和侧棱判断函数,实现了网络中弧线的智能分类.该模型取消了运输网络阶段划分的限制;其节点与现实运输的地理坐标相对应;分类判断可以对网络进行群体修建与更新.通过对比各网络的时间频度,说明在多属性变量复杂且多样性的大规模多式联运网络中,该网络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络构建和更新效率.  相似文献   

9.
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组织具有高风险特征,为掌握长大货物多式联运风险网络传播规律,提升联运网络的风险防控能力,统筹考虑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特征及其风险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过程,构造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函数,分别建立不考虑时滞、考虑时滞和外部因素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模型,明晰其动力学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路径决策因子,装载加固因子对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影响更大, 更安全的装载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联运风险初期传播峰值;降低风险传播率,提高风险治愈率可有效控制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速率与规模;时滞的延迟程度对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影响较为显著,呈非线性、正向相关关系;外部因素的随机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风险传播程度;在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扩散平衡点失稳时滞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能防止因风险失控导致的联运网络崩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海运和铁路、公路与内陆水运的多式联运,应用整数规划方法研究了空箱海陆多式联运调运优化问题,建立了空箱调运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并进行了算例求解和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模型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各节点空箱需求的条件下,寻求最优化的调运方案,使空箱海陆多式联运的调运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11.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将建设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论坛以“服务雄安•交通光电网创新发展论坛”为主题,说明了光电网是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可靠、安全、稳定的基础网络;针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点,通过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融合平台,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分析说明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为城市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智能检测、灾害预警报警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公铁联运是集装箱海铁联运向内陆延伸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本文从集装箱公铁联运及公路直达运输作业全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托运人运输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铁联运和公路直达运输广义费用函数,并以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采用MNL模型构建了托运人运输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分析起讫点间各承运人的收益情况,构建了公路直达运输与公铁联运定价策略的博弈模型.所选案例结果表明,现阶段在铁路运价不做调整的情况下,公路直达运输承运公司和短途物流企业可分别通过适当提高公路直达运费和降低公路接驳费率提升企业收益;随着公铁联运的发展,当短途物流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时,铁路企业可通过制定最优定价策略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有关网约车动态定价的研究主要是从司机和平台的角度出发,借助排队论、生灭过程等方法描述司机的运行状态,对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关注较少,同时也没有考虑乘客方的自主议价权力。本文采用动态匹配描述网约车市场中乘客与司机的匹配过程,通过构建动态匹配模型描述短时间内市场变化的影响,采用需求与供给函数描述乘客和网约车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构建平台利润最优模型和社会福利最优模型;然后提出乘客议价影响因子并依据现有数据确定其在市场运行不同时段的函数,将影响因子引入已建立的模型得到修正后的动态匹配模型和定价模型;最后设置算例验证模型可行性,探讨价格变化对市场的作用,分析乘客议价对动态匹配网约车市场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价格变化因子倍数的增加,社会福利、平台利润和匹配量先增后减,在倍数为2.0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倍数为1.3时匹配量达到最大。对比分析发现,乘客议价将推动市场向供求平衡移动,同时增加网约车市场高峰时段的平台利润和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4.
高效合理的联运网络是空铁联运快递服务产品创新的重要支撑。本文在考虑货物时间价值的基础上,以空铁联运转运枢纽的位置以及运输方式选择为决策变量,构建以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的空铁联运转运枢纽选址模型,并设计变邻域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以截至2019年开通高铁并设有机场的200个地级城市为例,采用复杂网络和优劣解距离法结合的方法选取空铁联运转运枢纽的备选城市,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运输时间限制和折扣系数是影响空铁联运网络综合成本的重要因素。随着运输时间限制的增加以及折扣系数的降低,空铁联运网络综合成本分别降低了15%和11%。空铁联运转运枢纽的空间布局主要受运输时间限制的影响。运输时间限制较低时,空铁联运转运枢纽布局以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主,以提高快递运输的时效性。运输时间限制较高时,空铁联运转运枢纽布局向中东部地区转移,为经济服务趋势明显。空铁联运网络最优枢纽数量则受运输时间限制和折扣系数的综合影响,但运输时间限制对于最优枢纽数量的影响更为显著。合理布局空铁联运转运枢纽和提升空铁联运规模效益是提高空铁联运服务时效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把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组合为一种新的动力源,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以燃料经济性为目标,以动力性为约束奈件,用模糊匹配的方法对车辆传动参数及结构参数进行模糊匹配计算,可获得满意的匹配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交通网络设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流、物流、能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高铁战略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战略需求,有利于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有利于开拓国际产能合作市场,有利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高铁建设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所打造的通道和枢纽经济,为实现高铁与区域经济、国土开发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交通外在经济效益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可为国家政策出台,为投资决策、规划决策、组织管理及管制调控等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tlab的Simulink设计的图像角点检测和匹配的实验平台,首先根据角点检测原理利用Level-2 M-file S-Function建立角点检测模块,其次根据角点匹配原理利用Simulink模型库搭建出角点匹配模块,最后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平台。此平台将每个模块封装,可以从模块外部更方便的调整参数,通过图像角点检测和匹配效果来测试各个模块性能,及参数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实验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ims at developing an integral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road-rail intermodal freight hub location decisions. The model comprises four dominant agents, namely, hub owners or operators; transport network infrastructure providers; hub users; and communities. An agent based modelling approach is introduced to allow such negotiation to happen to achieve a global objective. The paper outlines the methodology to be used. It also presents an initial location selection process, a testing with individual objective functions, and a design for an agent based model using a case study of intermodal freight hub location decisions in South East Queensland of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在钱学森院士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创建. 本文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全过程,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引入,系统工程学与交通运输学的融合,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定义、定位和定性,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功能,交通运输系统的生产过程与服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创建的几个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硕、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 最后介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的社会实践、应用和推广. 表达了对钱老所给予的关怀和指导的感悟与追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评价公路-铁路联合运输货运枢纽选址方案的整数模型。模型中的四个主体为:货运枢纽经营者、交通运输网络设施规划者、客户、社会公众。介绍了可使全局目标优化的基于主体建模方法(ABM)在货运枢纽选址中的应用。最后,本文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部的货物联合运输枢纽为例,介绍了其原始选址过程、个体目标函数测试及基于主体的模型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