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疗法对跟腱微创修复术后的患者功能影响和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2例行跟腱微创修复术的患者,术后按照收治顺序的单双数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运动康复疗法组48例全部获得随访,男46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4.3岁。左侧30例,右侧18例。术后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图文制式运动康复疗法指南进行渐进性的康复训练;自然康复组失访4例,获得随访的44例中男42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5.1岁,左侧26例,右侧18例。术后由医生口头交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随访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采用SPSS 13.0软件将评定结果进行计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从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8~48 个月,平均19.6个月。运动康复疗法组及自然康复组均无感染病例,自然康复组再断裂4例,3例接受再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运动康复疗法组无跟腱再断裂。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运动康复疗法组优34例,良1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97.91%(47/48);自然康复组优18例,良21 例,差5例,总体优良率88.63% (39/44)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运动康复组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自然康复组(P=0.014<0.05)。结论 我们制定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运动康复计划可靠、高效,对取得良好术后功能和防止再断裂至关重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关键词】跟腱断裂; 康复疗法; 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 )评分(46.6±3.7),Lysholm评分(50.5±4.2)。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 评分(89.2±2.3),Lysholm评分(91.5±2.7)。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回顾性分析应用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 PDH)。结果 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min,平均113.2min。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82.6ml。术后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DH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Oswestry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一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 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关键词】 Wallis;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00例脑中风患者进行的三年FI评测分三步进行;首先对100例脑中风初发患才在其出院时进行第一次评测,对其中再发的那部分患者在其出院时做第二次评测,最后于三年后对100例中尚存活的85经三次评测,根据几次平测的结果,将FIM中的六项内容逐项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到,酉基本无继续康复治疗的三年后,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均呈现具有极差异性的减退,而那些脑血管病再发的患者,其FIM  相似文献   

6.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也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起搏器的使用挽救了数以百万患的生命。但起搏器埋植后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给患带来新的痛苦,影响患的生存质量。本回顾性分析了我在医院监护室工作期间,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只有重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才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保证患长期有效的起搏,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延长其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4年~2008年间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及后路矫正术治疗的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1~23岁,平均14.6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69°~132°,平均76.5± 6.2°,柔韧度为26.8%±5.2%;按Lenke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Ⅲ型4例。左胸弯7例,右胸弯35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重度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7例患者术前有下肢浅表感觉减退。全麻下取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前路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对冠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4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前路松解平均手术时间108±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 25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20±35ml。 切口均一期愈合。每例患者完成4~7个椎间隙的松解,平均5.8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12~78°,平均32.5± 4.5°,平均矫正率为57.5%±8.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5~28个月随访,平均23±3.2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胸椎Cobb角平均33.2±5.0°,冠状面矫形较术后无明显丢失,矢状面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外观明显改善。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能有效松解胸椎侧凸,创伤小,显露清晰,并能达到同样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肺灌洗治疗矽(尘)肺远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院1986年9月~1993年9月期间,共为267例各期矽(尘)肺患者施行全肺灌洗术。通过对其中可获取的部份资料进行总结、配对研究及随访观察,探讨其远期疗效。初步结果显示:全肺灌洗能减轻病人的症状,延缓矽肺病情的进展。且对早期矽肺施行全肺灌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40例腹膜不缝合组与40例腹膜缝合组对照。结果 不缝合腹膜组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肛门排气早,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PLIF)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单节段(A组),双节段(B组)和三节段(C组)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PLIF)对融合节段邻近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每组纳入15例病例,测量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上位邻近节段术前术后活动度。结果 三组术前与患者末次随访比较腰椎活动度均减小,在10°~23°之间,三组术前与患者末次随访比较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减小,在2°~8°之间;且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组间比较A、B组与C组之间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融合节段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也随之增加。术前根据术前腰椎前凸角度,术中适度恢复腰椎生理前凸角度,是维持邻近节段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PFD)手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平均随访33.8±18.5个月(12-71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的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 mm(P=0.002),后移5.2±5.1 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 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引人超声刀后,国内外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被证明是一个安全的手术,我院先后开展2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一方面归功于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的相关健康教育,使患者进一步了解该手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归功于术前、术后的严格护理。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Lenk1型AIS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连续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Lenke1型AI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以及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平均主胸弯角度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到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 =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AIS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术前术后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8例患者与同期44例开放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随访分析,研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中远期疗效等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疼痛指数等指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而手术时间、置钉准确率、椎体高度的恢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中远期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 例,女10例,年龄:32~62 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到(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到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冠心病室壁瘤术后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结合69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行手术治疗方案。结果:在术后围护期发生死亡病例3例。随访期内随访病例60例,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以及心脏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改善。结论:对室壁瘤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并根据室壁瘤大小特点,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多中心性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多中心性骨肉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4例(A组)患者在初诊时全身多处骨骼存在骨肉瘤病灶,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先后出现多处骨肉瘤病灶。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接受化疗及手术。手术以切除最大瘤体为主,化疗方案为ADMI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化疗。结果: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A1)存活5月,1例患者(A4)发病至今4个月,仍在治疗中,其余4例患者(A2、A3、B1、B2)生存时间分别为19、6、13、18个月。结论:多中心骨肉瘤预后极差,经积极的化疗及手术干预,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本对直肠肛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外献详细描述了直肠肛管癌扩大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的区别,指出了扩大根治术的要点包括上方、侧方、前方、后方和下方扩大切除的范围。介绍了手术并发症及手术适应症和疗效,以使更多的肿瘤外科医生及早掌握该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