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Ramsis人机工程软件对某轻型商用车驾驶员位置人机工程进行了分析,通过Ramsis人体库建立了满足SAE标准中5th女人、50th男人、95th男人的人体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在Ramsis软件中进行了舒适性、空间、视野、可及性及操作力的分析,为驾驶员位置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驾驶员舒适坐姿模型,提升驾驶员的驾乘舒适性,文章选取不同的驾驶座椅高度,通过采集驾驶员的舒适驾车姿态,拟合出驾驶员的驾驶H点与方向盘及踏板点的位置关系,得出男性、女性和男女性的舒适驾驶坐姿模型,并给出了各种座椅高度对应的座椅位置和方向盘位置的设计值,对于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与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与驾驶员的手伸、能力及驾驶室内部尺寸有关。驾驶员手伸及能力的统计性可通过身材百分位和男女比来反映。而驾驶室内部尺寸对手伸及界面的影响应以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加以分析。本文介绍如何利用因子分析法来求取对手伸及界面具有综合影响的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  相似文献   

4.
驾驶姿态是影响汽车驾驶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结合驾驶员的人体测量数据定量分析其驾驶姿态偏好特征。首先利用线性尺寸参量代替人体关节角度参量来简化描述驾驶姿态,并提取相对尺寸参量以反映驾驶姿态偏好特征;在此基础上,邀请50名驾驶员进行驾驶姿态偏好测定实验,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3项表征上体姿态的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划分为5类簇群,对应5种上体姿态特征,并运用三维图形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描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排除驾驶员身材差异影响的基础上,对驾驶姿态偏好特征进行简化描述和快速区分,并结合目标用户的人体测量数据获得相关尺寸参量,为汽车座椅和转向盘布局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面碰撞不同身材乘员保护约束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对50百分位男性乘员实现最有保护的约束系统,应用到5百分位女性乘员和95百分位男性乘员情况下的保护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根据乘员的身材调整气囊排气孔的面积、座椅安全带限力器水平的智能约束系统,设计了吸能压溃式转向柱,对不同身材乘员的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身材驾驶员体压分布的特点和腰部支撑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首先构建了3个典型身材(5,50和95百分位)的人体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包含骨骼、软组织和皮肤3种材料,并采用驾驶姿势的级联预测模型来调整人体的姿势;建立了包含腰部支撑的座椅有限元模型;接着将座椅和人体模型组装一起,并施加边界条件,对体压分布进行了仿真,着重分析驾驶员身材和腰部支撑对界面压强和软组织应力的影响;最后进行体压分布主观评价实验。通过数据对比和主观评价,建立了体压分布与乘坐舒适性的关系,证实了腰部支撑对提高座椅舒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厂在日本微型汽车0.8马力起动机基础上,研制、生产了0.8马力、1.1马力、1.5马力电磁开关式起动机.由于微型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整车厂对起动机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起动机的可靠起动、顺利退位要求更严.要满足这个要求,对电磁开关的始吸电压和释放电压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重型商用车目前90%以上仍采用手动变速器。为了满足日益严苛的燃料经济性法规,变速器挡位数逐渐增加,从原来的6挡、9挡为主发展到现在的12挡、16挡变速器为主。传动系挡位的增多,增加了选用合适挡位使发动机处于经济工作状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重型商用车由于其自身运营的特点,挡位数的增加势必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对于换挡性能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对于重型商用车的换挡性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客观试验与主观评价的方法对换  相似文献   

9.
纯电动汽车采用5挡变速器相比单挡、两挡变速器时的电机使用效率高,续驶里程长。按整车性能要求计算出所需电机的额定功率和峰值功率,确定电机参数后分别与单挡、两挡和5挡变速器进行动力性分析与匹配,计算表明采用5挡变速器与15kW电机最高车速能达到96km/h,高于采用单挡和两挡变速器时最高车速的12.9%和6.7%。最后,结合ADVISOR进行了5挡变速器与15kW电机续驶里程仿真,其续驶里程为121km,很好地满足了设计标准,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动车动力系统概念设计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某满足GB 26512—2011实车试验要求的商用车驾驶室的安全性,使其达到GB 26512—2021的要求,针对该驾驶室在仿真中出现的正面撞击试验纵梁峰值力过大、A柱撞击试验吸能不足、侧面20°撞击试验压溃严重等问题,进行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序列二次优化(SQP)算法改进,并通过设置弯梁、填充发泡聚丙烯(EPP)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纵梁峰值力由92.3 kN降至72.4 kN,结构吸能提高36.9%,驾驶员生存空间充足,满足新标准要求,驾驶室安全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