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城轨交通线路中的辅助线与正线连接传统方式是采用单开道岔。如能在城轨交通轨道工程设计中使用对称道岔或三开道岔,可达到大幅度节省轨道工程投资之目的。 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调查了解我国各大城市的城轨交通辅助性配线形式及运营状况,分析对比对称道岔、三开道岔与单开道岔在结构特征及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并研究停车线、出入线在与正线连接时采用对称道岔和三开道岔时合理的平面布置。 研究结果:在城轨交通轨道工程设计中采用对称道岔和三开道岔来替代单开道岔,可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提高调车作业效率。 研究结论:对称道岔和三开道岔在停车线和出入线上使用,是可行的、必要的,并应结合城轨交通建设工程抓紧研制、铺设。  相似文献   

2.
无缝道岔风轨纵向力与位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无缝道岔是发展超长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而道岔区导轨、基本轨纵向力分布和位移的计算则是无缝道岔设计的先决条件。本文提出固定辙叉单开道岔和可动心轨单开道岔钢轨纵向力及位移计算的力学模型,编制了实用计算程度,并对60kg/m轨12号单开道岔进行分析,给出了钢轨纵向力及位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信号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在研究传统复式交分道岔控制方式的基础上,以台州市域铁路S1线CBTC车辆段内设置的复式交分道岔为例,提出新型复式交分道岔在CBTC制式下的应用。结合传统复式交分道岔,从新型复式交分道岔的控制原理、逻辑处理、列车控制方式等方面,介绍其优化设计方案和控制方案,以便为后续新型复式交分道岔在CBTC车场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言近几年来,在铁道部道岔协调组的正确领导与道岔专业全体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道岔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道岔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使我国道岔技术更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首批60kg/m钢轨道岔满足了大秦铁路建设的急需和旧线改造的需要,取得了主动。目前,正在推广的新型道岔已经采用了曲线型AT弹性可弯尖轨(尖轨为藏尖结构)、机加工整铸锰钢辙叉、H型和槽形分开式护轨。道岔制造工厂已经采用V法造型铸造锰钢辙叉,进行六部位机加工、AT  相似文献   

5.
大编组站、旅客站和其他用地长度受限制的咽喉区大多采用交分道岔,但交分道岔也是故障多发处所。在其故障发生的概率中,交分道岔旷量引起的表示杆卡口失去表示的故障占了很大的比重。天津电务段研制的交分道岔旷量消除装置,在对原道岔连接销功能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消除旷量”的“潜在”功能。阐述了消除道岔旷量的3种方案及其利弊分析,详细介绍了道岔旷量消除装置的原理、构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重庆轻轨较新线引进日本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方式,单轨道岔与通常的钢轨道岔有很大的不同,单轨道岔由4~5节箱型钢梁连接组成,以道岔钢梁整体移动的方法构成单轨列车的运行进路;单轨道岔除了采用单开和单渡线道岔外,还采用三开、五开道岔。  相似文献   

7.
60kg/m钢轨12号复式交分道岔的改进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交分道岔是站场改造中的重要道岔品种,60kg/m钢轨12号改进型复式交分道岔针对既有交分道岔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道岔的结构、轨下基础等进行改进,并解决绝缘的设置、轨距扩张、尖轨磨耗严重等技术难题,提高整组道岔的稳定性及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黄海 《铁道知识》1999,(3):30-31
在我国6万多公里营业铁路、5000多个车站上,大约铺设着13.9万组道岔。根据不同用途,道岔的种类很多,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是单开道岔。约占道岔总数的90%左右。而单开道岔是结构最简单,又是构成其他较复杂类型道岔的基础。 交分与交叉 两条线路平面相交形成交叉,其交叉形式有直 角、菱形交叉之分,线路上大部分使用菱形交叉。菱形交叉由两组锐角辙叉和钝角辙叉组成。  相似文献   

9.
德国铁路道岔技术介绍铁道部工务局韩启孟根据中德铁路道岔技术交流及国内有关专家论证,一致认为德国铁路道岔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可能性很大,且有必要。德方愿意无偿提供一钢轨组合拼焊固定式辙叉铺设于我国铁路繁忙干线上试验;同时邀请中方技术人员对德国铁路道岔技术进...  相似文献   

10.
王树国 《铁道建筑》2015,(10):42-46
我国在高速道岔研究、设计、实车试验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道岔制造、铺设和维修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系统地介绍我国高速道岔的研发历程、研究成果及创新技术,并基于近10年的运营实践总结了高速道岔在设计、制造和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指出高速道岔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要点。此外,介绍近10年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重载道岔和普速道岔的研究现状和创新成果,总结了重载道岔和普速道岔在型号简化统型、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