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解析方法对连续梁和连续刚构两种体系进行了受力及变形分析。刚构体系由于主墩对主梁的约束作用导致墩顶转角减小,结构刚度明显增加,跨中挠度、主梁墩顶及跨中弯矩减小。经过分析可知收缩徐变引起的跨中下挠与恒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基本成正比,因此刚构体系相比连续体系跨中下挠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本文解析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刘富民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80-182,M0019
神舟友谊大桥主跨为现浇混凝土箱梁,采用落地现浇支架施工,由于支架基础存在4~6 m的粉沙地基,地基承载能力低,变形大。采用钢管混凝土扩大基础施工工艺,提高地基承载力。支架上部承重按等跨连续钢梁布置。钢管桩顶横向设双拼I40b工字钢横梁,横梁与桩顶钢板焊接,横梁上布设纵梁,横梁与纵梁在接触点采用焊接,纵梁上承碗口式满堂支架,支架上托横线安装方木横梁,上铺大钢模板,作为箱梁底模。以确保箱梁施工的质量和支架结构的安全,可为类似软土地基上现浇箱梁的支架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某公司自卸汽车为例,根据整车总体布置确定的举升机构方式及安装点,在载重2000 kg(不含车厢自重200 kg)举升时对车厢纵梁强度进行校核计算,结果表明10#槽钢和(80×60×5)mm矩形钢管能满足使用要求,从材料成本及备料方面考虑,该车型车厢纵梁最终采用10#槽钢制作,试装验证及可靠性试验结果显示车厢强度能满足整车承载要求。  相似文献   

4.
夏江泉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23-126,M0014,M0015
大跨径PC梁桥运营期常出现持续下挠,甚至发生开裂,该现象广受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对长期下挠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对该桥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桥梁施工现场环境多样,工序复杂,施工过程的相关因素对PC梁桥的长期下挠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将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结构长期下挠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施工控制和管理方法,为相关桥梁长期下挠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有应变有限元法,通过一次弹性有限元计算,即可得到整个焊接结构件的残余应力及变形。同时,针对汽车纵梁部分直线段模型进行焊接变形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较准确地预测了某汽车车架纵梁的焊接变形。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CO_2气体保护焊的焊接方法、工艺规范、焊接变形的估算及焊接顺序的确定。一、JT BG35)型车架焊接结构特点JT BG35)型40英尺集装箱专用半挂车的载重量为30400kg,车架采用边梁式框架焊接结构。纵梁和横梁的材质都是16M二。横梁是槽形冲压件,左右两根纵梁是大断面焊接工字钢结构。纵梁腹板厚6mm,两翼板各厚巧mm。纵梁长12176mm,腹板与翼板的T型接头焊缝长12o56Inm。纵梁的主要结构尺寸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针对常用后倾式自卸车副车架关键部件纵梁及副车架总成焊后变形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正确的组焊工装、并对焊接方法的选择、焊接顺序和焊接规范等一系列工艺措施的优化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副车架总成焊接变形的问题。对生产现场控制副车架焊接变形工艺措施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新型热轧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纵肋-盖板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以已有大跨度公路桥梁为背景,分别建立传统典型纵肋桥面板和新型热轧纵肋桥面板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对多种轮位加载工况下2种桥面板的焊接接头关注点的疲劳应力幅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内横隔板对降低肋壁关注点应力幅所起的作用.研究表明,与典型纵肋桥面板相比,新型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盖板上的应力关注点应力幅更小,而肋壁上的关注点应力幅稍大;在新型纵肋桥面板的肋壁内增设顶部小横隔板可降低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幅值;新型纵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自重和加工成本方面工程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该文提出了桥式起重机箱形梁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问题。通过对纵向残余应力的分布、计算分析以及对箱形梁二次变形的计算分析,文章认为焊接应力对箱形梁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是降低了上盖板的屈曲强度,造成箱形桥架下挠,并提出用双二次变形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跨中下挠是该桥型普遍存在的典型病害,引起跨中下挠的成因十分复杂。文中以蔡甸汉江公路大桥为例,利用Midas/Civil建立全桥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与超载对跨中下挠的影响,并提出下挠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