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田原 《城市车辆》2006,(2):58-59
本文详细地序述了纳米技术的原理和使用特点,并介绍了多种经纳米技术处理过的材料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以及产生的特殊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纳米是用肉眼无法分辨出来的非常小的长度单位,达到100nm以下并具有超常特性的物质颗粒称为纳米材料,通常包括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对100nm以下的微物质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产品已在高科技和军事领域大显神通,并开始涉及摩托车行业。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粒捕集器的关键技术是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在对其过滤材料和再生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微粒捕集器的研究热点是研制高性能的过滤材料和与之相适应的低成本、简单可靠的再生技术,并提出了再生技术的发展趋势应是以被动再生为主,辅以不同的主动再生技术,以弥补被动再生不能低温工作,而主动再生需要额外能源、装置复杂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1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危害性 柴油机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耐久性和排放性等优点,汽车柴油化已成为国际潮流.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有害气体HC、CO的排放量相当低,柴油机的CO排放大约只有汽油机的1/10,柴油机的NOx排放量和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微粒排放已经是制约柴油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自行开发研制的以过滤体微波再生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排气微粒后处理系统的总体组成、工作原理、设计原理及设计思想。详细分析了微粒过滤器的结构设计及微波再生系统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微粒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排气微粒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净化率在50%~75%。  相似文献   

6.
小编支招     
Artre 《汽车时代》2009,(8):56-56
壮壮的小南是长途司机,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是心律不齐,这可吓坏了从不生病的小南和其家人。小南通过医生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和开车有关,小南后悔自己一直没有注意身体而不分昼夜的开车,并提醒广大的车友关心我们的心脏,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柴油机微粒排放的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柴油机微粒生成的各种因素。通过对柴油机微粒各种净化方式的比较,总结指出了柴油机微粒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添加剂和电加热的柴油机DPF再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添加剂和电加热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以柴油添加剂与电加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柴油添加剂降低微粒起燃温度,再生时补充少许空气,只需少量的电能就可以点燃微粒,通过其自身火焰的蔓延来完成整个捕集器的再生。以SOFIM8140.27柴油机为对象,对微粒捕集及再生方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该设计方案具有捕集效率高、再生可靠和车载实用等优点,能够适应我国的燃油品质。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油机排放的大量微粒和NOx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回顾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的三种方法,指出虽然采用缸内措施及燃油质量的改善可大幅度降低微粒排放,但面对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使用微粒后处理装置,对催化转换器和捕集氧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11.
纳米塑料与普通塑料相比较,在强度、韧性、耐磨性、老化性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文中介绍了纳米塑料的机理、种类、制造技术、性能以及研究进展。还介绍了几种主要纳米塑料以及纳米塑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排放的微粒物可分为燃油SOF(硫化物),润滑油SOF(硫化物)和SOOT(碳烟()三大类,采用热量分析法和CO2(二氧化碳)浓度转换法并通过排气系统及采样装置可对微粒物进行试验分析,排出了的微粒物的剩余质量不受温度上升速度的影响;发动机载荷和发动机转速对于SOF的质量降低率影响非常小;70%-90%的SOF是由发动机润滑油产生的;氧化反应可使SOOT的质量降低;SOOT相对于温度变化的质量降低特性可用一直直线来表示,试验结果指出,燃油SOF,润滑油SOF和SOOT的数值之比辚20%,23.4%和74%。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火焰象、阴影象同步双成象技术原理及首次用于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和微粒变化历程研究的若干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有关微粒生成及再氧化机理,多种添加剂减烟效果和机理,以及添加剂对柴油机诸性能的影响作了多方面的分析与考察。  相似文献   

15.
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分流式稀释取样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忠长  何平 《汽车工程》1997,19(1):45-51
本文设计了一种测量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分流式稀释取样系统并制出了实验样品。文中说明了系统的布置和主要参数。重点是用CO2示踪法标定了不同发动机工部下的稀释比。用该系统测量一台车用柴油机的排气微粒结果表明该系统效果好,很实用。  相似文献   

16.
车用直喷柴油机稳定工况下排气微粒与烟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忠长  刘巽俊 《汽车工程》1997,19(4):206-209
本文通过测量一台车用直喷柴油机50个工况下的微粒排放和烟度,得出了排气微粒及其干组份与滤纸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粒的可溶组份与排气中气排气中气态总碳氢 之间的关系,并且回归成经验公式 。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Ⅲ标准ESC测试流程,在AVL AFA490试验台上对同一柴油机同步采用两种采样方式进行了颗粒物对比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全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微粒排放量测量精度和准确度高于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测量结果.经分析指出,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进行微粒测量时,应严格控制稀释空气质量以及探头的安装位置和伸入排气管中的长度.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微粒捕捉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分析了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面临的挑战 ,阐明了柴油机微粒捕捉器是内燃机排放控制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论述了微粒捕捉器在过滤材料和再生技术两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微粒捕捉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GDI与PFI汽油车微粒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辆缸内直喷(GDI)汽车和1辆进气道燃油喷射(PFI)汽车进行了试验研究,在NEDC循环上采用PMP方法测量微粒质量排放和微粒数量排放,用DMS500型快速微粒分析仪测量微粒瞬态数量排放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4辆试验车的微粒质量排放均达到欧Ⅵ法规要求,但GDI汽车的微粒排放远超出法规限值;GDI汽车和PFI汽车在冷起动暖机阶段均有大量微粒生成,GDI汽车在暖机后的瞬态工况会有明显的微粒排放;GDI汽车核态微粒峰值粒径约为18nm,而作为数量排放主要形态的积聚态峰值粒径约为80nm;PFI汽车的积聚态峰值粒径约为60nm,而作为其数量排放主要形态的核态微粒峰值粒径约为12nm。  相似文献   

20.
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气净化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巽俊  李骏 《汽车工程》1998,20(1):43-51
在改善车用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需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和微粒排放,关键是进一步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也要改善燃料品质,甚至进一步采用排气后处理技术,本文阐述了喷油系统和进气系统的改进,燃烧室设计的优化,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等技术措施的潜力,以及燃油改质,排气后处理等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