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交通》2012,(6):96-96
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达到49.9%。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高峰时段80%的公共交通出行在1h内完成。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表示,上海“公交优先”战略最重要的目标可概括为两个50%:到201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50%,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客运量将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2.
截争2012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最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日均客运总量达到1701万乘次,同比增长2.0%,其中轨道交通为客运量丰要增长源。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日均客运量622万乘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最的36.5%;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堪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海外扫描     
《城市交通》2014,(4):98-99
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公共交通客运量接近26亿人次 根据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meric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APTA)2014年6月1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公共交通客运量接近26亿人次。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客运量下降了O.7个百分点,然而,轨道交通客运量以及社区内部公共汽车客运量均有所增长。轻轨客运量表现出最高增长率,为3.2%。  相似文献   

4.
自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营运,到目前已有5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营运,另有5条轨道交通线处于建设阶段.预计至2010年上海的轨道交通通行里程将达到460公里.上海逐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其他公共交通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日,上海公共交通“十二五”规划明确“5050”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重达到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到50%.与此同时,重新修订的以加快推进“公交优先”战略为目标的《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正式实施,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应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为维护乘客权益提供了更完善有力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是杨浦区面临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重大机遇和"后世博"可持续开发、和谐发展的新起点。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和滨江发展带等重点区域的功能将不断释放,城区形态向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十二五"交通规划中,上海市提出公交出行力争达到"5050"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总量的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50%的目标。目前,杨浦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29.4%,低于中心城(外环内)现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34.6%,同时也远低于公交出行"5050"的目标。作为上海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7.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市公共交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快线、干线、支线)、出租车的多层次服务模式,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总量为20.9亿人次,同比增长8.1%,各种公共交通方式承担的比重为:公共大巴69.7%,公共中小巴为9.65%,出租车为14.14%,轨道交通为6.51%。  相似文献   

8.
陈豪 《交通与运输》2013,29(5):53-55
上海轨道交通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是线网规模、客运量还是运营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共有轨道交通线路11条(不含磁悬浮),轨道交通站点287座,换乘站点33座,其中3线换乘7座、4线换乘1座,运营里程达434公里。一、上海轨道交通客流特征浅析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客流分析发现,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不仅与社会经济宏观因素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基本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化经营格局.公共汽电车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运营线路长度和站点数量进一步增长.在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的有效衔接,强化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两网合一”,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对本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公交网络发展进行了阐述,对两网在线网和客流上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两网不是简单的“你进我退”和“你主我次”关系,提出两网融合水平逐步提升,总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应进一步发挥公交弹性,推进两网市区两级区域差别化.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出租汽车的管理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出租汽车发展,并较好地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使行业服务质量达到较高水准。新加坡出租汽车地位十分突出,在公共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至2007年4月,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轨道交通承担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到54:20:26。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逐年上升,2010年1623万人次,2011年1668万人次,2012年1701万人次,2013年1731万人次。但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却连续两年出现下降,2011年770万人次,2012年766万人次,2013年733万人次。为什么地面公交客运量会下降?有人说,被轨道交通吸引过去了。这几年,轨交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的研究公交分担率,同时能够及时跟踪获取公交分担率的变化,通过对公交分担率计算方法以及杭州市公交分担率历史测定方式的分析,提出将计算公交分担率转化为计算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量的新测定方式。结合人口变化趋势以及各公共交通方式的历史调查结果,对2019年度杭州市治堵考核目标(公交分担率提升0. 5%)进行分解,"四位一体"公交体系客运量增幅不低于5. 75%,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增幅不低于17. 3%,常规公交客运量增幅不低于0. 8%,公共自行车客运量增幅不低于0. 5%,水上巴士客运量增幅不低于0. 1%,为年度治堵考核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上海与东京在城市人口、面积、客运量以及各种客运方式在城市交通中所占比重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上海目前在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东京的成功经验,建议在上海城市发展中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快调整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提高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比重;②突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开发市内现有铁路,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③发展国产化的城市轨道车辆这一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地铁正式投入运营的有1号线、2号线和明珠线,轨道交通总长度65km左右,每天的客运量在249万人次左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以上海为例,全市每天出行总量在4500万~5000万人次,已经连续5年攀升,上海正面临着治理交通拥堵和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其他诸如北京、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也存在类似的境况.在这种形势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困境的重要手段.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比于私人汽车等私人交通,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优越性:1.方便社会公众出行,节约时间成本以上海为例,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0年底对上海市民的网上调查,26.9%受访者上下班选择公共汽(电)车,17.2%选择轨道交通,21.4%选择公共汽(电)车加轨道交通,合计65.5%.这表明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是上海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因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可以进一步方便社会公众出行,节约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6.
日前通过的《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年)》,将大力推进北京公交城市建设,到2015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都将形成完善的网络,日均客运量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5%。以推进公交城市建设为最重要内容的行  相似文献   

17.
一.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情况 武汉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为1号线一期工程,由宗关至黄浦路,总长10.23公里,设站10座,全部为高架线路。2000年12月23日开工建设,历时3年零7个月,于2004年7月28日观光试运营,同年9月28日正式试运营。2004年客运量为130万人次。2005年客运量464万人次,日均客运量不到2万人次。客流结构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上海地铁正式投入运营的有一号线、二号线和明珠线,轨道交通总长度65公里左右,每天的客运量在249万人次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上海现有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12条,运营总里程450公里。"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再建成轨道交通约200公里。届时,50%的市民将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较目前提  相似文献   

20.
唐继刚 《轨道交通》2010,(11):58-59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密闭性和人群密度大的特点,对轨道交通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机体正常运转的“大动脉”,不容出现一丝安全差错。2009年12月22日,号称中国客运量最大的地铁线路上海地铁1号线发生两列列车相撞事故,全线停运,造成数以万计的上班族迟到,业内人士估计此次事故间接损失可达亿元。建设一个全面、有力的安防系统,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已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