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射战位及指挥体系的设计开发是舰载无人机弹射流程的核心。论文针对舰载无人机弹射特点,通过战位布置设计、作业手势及口令研究、指挥系统探索,提出一套简洁、规范的无人机弹射战位与指挥体系,用于解决航母复杂环境下无人机弹射起飞指挥的难题,达到按作业流程安全、有序、高效实现弹射起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弹射起飞在工程技术上是一种“以小代大”的做法,它能充分克服舰载机自身动力不足的弱点,使其能以较大的起飞重量起飞离舰,自飞机上舰以来一直是人们解决其短距起飞的“最佳选择”。在出现了滑跃起飞方式后,曾经有观点认为战斗机的陆改舰采用滑跃起飞最为简单,但俄罗斯苏-55的发展实践却说明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陆基战机上舰还是采用弹射起飞更能达到改装的目的,只需要适当加强机身和起落架强度、在机身上安装弹射受力和着舰阻拦钩就可以了。当然。这也要看采用什么样的弹射联接方式,如果是拖索弹射,则改装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是要采用前轮拖曳弹射方式,则情况又有所不同。早期的舰载水上侦察机是通过一个弹射滑轮与机身联接的,而在二战前和二战后数年时间中,舰载机从航母上弹射起飞一直采用的是拖索弹射。第二代舰载机上舰后,前轮拖曳弹射逐渐代替了拖索弹射。前轮拖曳弹射方式是把弹射钩设置在前起落架上,以致舰载机的前起落架就显得“与众不同”,并成为舰载机付出结构增重代价的重要原因。最近人们在讨论我国歼-10舰载前途时,就因为其腹部进气方式而被认为是不适合改装成弹射起飞舰载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弹射式飞机,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非航母平台搭载的以联络和侦察为主,可在舰载弹射器、炮塔上或吊放入水起飞,返航降落于水面并由舰上专用设备打捞的轻型水上飞机。  相似文献   

4.
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海上军事实力的重要表现,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海上军事作战水平,都对航空母舰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舰载飞机是发挥航空母舰军事实力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舰载飞机在航母的弹射起飞与着落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舰载飞机的弹射起飞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基于数学模型设计一种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的控制系统,并基于Matlab软件对航母的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精度误差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13年5月29日报道,印度海军正在考虑在第2艘国产航母上应用电磁弹射系统。目前,印度海军唯一一艘航母"维拉特"号使用短距/垂直起降方式,而正在俄罗斯改装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采用的是滑跃起飞。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也是采用滑跃起飞,该航母预计于2017年交付。2号舰可能采取第3种技术,弹射起  相似文献   

6.
舰机适配性是实现飞机上舰和保障安全使用、实现舰载机高效出动回收的关键,其设计是一个在各种限制和矛盾中不断权衡取舍、并实现最优化配置的过程。本文主要分析美国F-35舰载战斗攻击机与其搭载平台(大型航母、两栖攻击舰以及带滑跃甲板的小型航母)的适配性设计考量及设计方法,为国内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舰载飞机在海上军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大型航空母舰的自行研发成功,舰载飞机的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等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展开。与地面起飞和降落不同,舰载飞机受到复杂的海上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时,航空母舰始终处于运动中,给舰载飞机的起飞和着舰提高了难度。舰载飞机在进行着舰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载荷,为了保证飞机在最短滑行距离内安全着陆,航空母舰配备了阻拦挂索等装置。本研究针对某一型号的舰载飞机,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型号飞机的阻拦着舰过程进行了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阻拦着舰系统的力学仿真。  相似文献   

8.
飞机电磁弹射系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电磁弹射系统是一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将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加速到起飞速度的弹射装置。介绍了EMALS的需求背景和发展概况,总结它相对于蒸汽弹射系统的巨大优势,分析它的组成和关键技术,并指出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推广应用于其他军民领域的潜力,论述了我国航母跨越蒸汽弹射系统,直接发展EMALS的必要性。发展电磁弹射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航母战斗力的极大提升,也有利于推动国家相关军民技术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辽宁”号航母搭载歼-15N役之后,中国海军新航母的发展就成了热点。在俄罗斯海军失去苏联时代造船体系、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航母建造的现在,中国成了除美国之外最有可能独立建造和使用中型以上航母的国家。“辽宁”号航母采用了建造时应用的跃升甲板,歼-也与苏-33有直接的技术联系,这就使其在很多方面与美式弹射起飞航母存在不同。很多文童和资料都细致对比和分析过现有俄式跃升起飞与美式弹射起飞的优劣,本文不准备重复这些对比和说明,仅对这两种起飞方式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对融合这两种起飞方式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两栖攻击舰直升机出动回收流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桐  黄斌  何巍 《船舶工程》2020,42(5):11-16
针对两栖攻击舰舰载直升机出动回收流程规划及能力评估问题,通过分析美国海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舰载直升机典型任务样式和舰面作业流程,合理分解舰载直升机舰面保障作业流程,包括主要作业流程规划、作业区域及保障设施。构建出动回收全流程仿真模型,并从提高出动回收能力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指导两栖攻击舰舰载直升机作业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海拾贝     
《航海》1999,(6)
意研制新型航母 意大利海军决定从明年起建造一艘名为“UNM”的2.25万吨级的新型多用途航母,具有轻型航空母舰、多用途两栖运输舰、后勤支援舰等多种用途。 UNM航母全长220米、宽39米、飞行甲板区为5900平方米,舰首甲板上翘。居住舱最大容量为1390人。飞行甲板下面的空间将作为飞机库,用来存放舰载飞机和有关牵引车辆,能装载12架EH101中型直升机或8架鹞式飞机。尾部的井式车库能存放2艘60吨或4艘30吨的机械化登陆艇。该舰装有2台升降  相似文献   

12.
舰用车辆是主要服役于航空母舰的移动设备,这些设备直接或间接地与舰载机的保障作业相关联。依据现有航母舰用车辆与舰载机保障设备的现状,说明舰载机的保障需求以及舰用车辆的作用,解析舰用车辆在舰载环境下使用的特殊要求,论述舰用车辆结构特征与设计需遵循的基本要点。舰用车辆继承岸基车辆的功能,同时又适宜舰载环境条件下作业,舰用车辆是舰载设备的组成部分。宜将舰用车辆总的视为设备系统,以模块组合与功能通用方式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有必要研制功能适宜的舰用车辆或装置,满足舰载机弹药挂装环节保障能力提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美国现役航母航空保障系统的现状,对其航空保障系统的发展进行探讨,并对美国现役航母的弹射起飞系统、阻拦回收系统、着舰引导系统、舰载机调运系统、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航空弹药贮运系统、舰面保障系统、舰载机维护维修保障设施等开展研究,总结美国航母航空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航母甲板风的运动规律,得到了甲板上方及航母后方空气胀量、压力和垂向速度随不同来流速度的变化关系。迎面风使航母甲板前沿出现上升气流,甲板前中部出现下洗气流,随着来风速度的增加,该上升和下洗气流速度的绝对值增大;迎面风使航母甲板上出现负压气流,随着来风速度的增加,该负压区域和负压值增加;迎面风使紧靠航母的尾流出现一个较大的负压区,随着来风速度增加,该区域最大负压的绝对值增大,而区域范围变化不大;航母尾部的负压区与"公鸡尾"气流效应区域基本重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舰载飞机的安全着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发展历程,对航母航空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文中分析了弹射起飞的缺占,指出在未来的航母上滑跃起飞方式有可能与弹射起飞方式并存或最终完全取代弹射起飞方式  相似文献   

16.
舰载机编队着舰是一个典型的动态行为过程,航母甲板可看作是单跑道的降落(起飞)平台。Petri网是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进行分析建模的重要工具,利用其动态性可对舰载机编队着舰的进近过程进行描述。文中介绍了几种Pe‐tri网的定义,分析舰载机着舰流程,建立进近终端区模型,通过Petri网仿真器模拟动态效果,并给出结果。  相似文献   

17.
舰载无人机系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人机是一种低风险、高效费比的战场感知战斗平台.针对舰载无人机系统的组成以及上舰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舰载无人机系统三个子系统(飞行器、任务设备、舰面系统)的选型要求,对舰载无人机系统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舰载机在甲板上的降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的过程,过前、过后或靠左、靠右都会造成冲出甲板或与舰上其他飞机相撞的危险,甲板的横摇幅度过大也会使舰载机机轮触及甲板时产生倾覆。甲板降落方式还带来了飞机结构增重,严重影响了舰载机的战技性能,与同类型的陆基作战飞机相比,几乎所有的舰载机战术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下降。为满足舰载机安全降落要求,航母的设计者不得不采用放大排水量和加大飞行甲板面积这两个迫不得已的办法来降低事故率。在关于中国航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舰载机的起飞方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实际上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降落安全性才是发展航母的技术瓶颈,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舰载机的降落技术,也就等于拿到了建造航母的通行证。增加航母的排水量是一种降低舰载机降落难度的方法,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航母的造价就会大幅度上升,这又形成一道资金关口,同样是许多国家难于承受的。正是由于降落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十多年前许多航空专家都认为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是舰载机的的最佳发展方向。 舰载机的降落技术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课题,这方面的相关技术包括飞机的性能、航母飞行甲板的设计、能帮助飞行员完成降落的仪器设备等。从最早的人工引导和飞行员目视着舰发展到利用光学设备和雷达制导着舰已经经历整整半个世纪,已经有不少文章谈论到舰载机的安全降落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对常规舰载机降落技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再进行了一番探讨,也许还能给读者一些新的感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跃飞甲板可以说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发明了,它的出现不但影响了世界上第一种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命运,而且还左右了各国海军发展航母的决策过程,就连弹射器这种航母关键设备也因它的出现而受到批评和冷落。对许多读者来说,跃飞甲板的简单程度可以说只要看一眼就能明白,因此“跃飞甲板并不是高技术,苏-27能从上面起飞才是高技术”这句话说出了滑跃起飞的真谛,但并不太完善。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任何一种飞机都可以借助跃飞甲板达到缩短起飞距离的目的。跃飞甲板能使舰载机安全离舰,除了公认的原因外,还有几个不为大家注意的因素,这也是本丈在标题中用了带引号的秘密二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以来,航母因其具备全球行动能力而傲视各大洋。经过现代化改装,其指挥、通信、操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增强,同时上层建筑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海军计划在新一代航母上采用更多的新技术。现在航母上舰载机起飞多使用蒸汽弹射器,但该技术存在起飞间隔时间较长、能耗大的问题。因此,采用垂直起降式舰裁机和选用滑跃甲板设计的航母应运而生,如英国的“常胜”级和“鹞”式飞机。此外,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舰载机采用了短距起飞、阻拦降落这一起降方式,回避了其不熟悉的蒸汽弹射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