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多波束仰扫的内河船舶吃水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防止内河船舶超吃水航行,需对船舶吃水主动进行实时动态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多波束声纳测深系统的内河船舶吃水检测系统。以声纳测距技术为基础,设计内河船舶吃水检测系统方案,完成检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多波束声纳测深系统通信协议,采用多波束声纳测深数据滤波去噪算法滤除异常数据,系统实现了船舶吃水轮廓的清晰准确成像,并能数字化、实时显示船舶吃水深度,对于内河船舶吃水监管控制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胡安春 《中国水运》2014,(2):I0001-I0001
航道标牌用文字和图形符号传递特定的航道信息,引导船舶安全有序地航行,具有现行内河各类航标不可取代的助航属性,早已成为我国内河航道船舶安全航行和航道管理不可缺少的航道设施,其助航的实际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近年来,随着创建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和现代航道整治建设工程项目陆续开展,航道标牌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倍受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国标GB5863—93除了对指路牌的外形尺寸作了简单的规定外,对其它标牌并无明确规范,因此现有的标志牌大都是同公路标牌一样为反光材料所做,夜间均不发光,白天视觉效果较好,夜间却不能发挥效益,为了方便航员,充分发挥航道标志牌的作用,笔者认为内河航道标志牌配置灯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传统船舶导助航领域的难题,介绍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的特点和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传统船舶导助航技术的现状和缺陷。在此基础上对AR技术在提升船舶导助航方面进行设想及分析,并提出其在船舶导助航应用上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内河航道船舶定线制条件下的航标配布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长江干线船舶定线制的特点,研究船舶定线制的一般形式与要求,总结已实施的航路改革航标配套工程实践,在<内河助航标志>标准体系下,提出了内河航道船舶定线制条件下的航标配布特点和注意的地方,为内河船舶定线制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河航道标牌是以形状、颜色、图案和文字向所有过往船舶提供管制、警告、指引功能的助航设施。航道标牌不仅仅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内河航道服务能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战略性资源的有益补充。白天阳光充足照度下,标牌都具有良好的可视距,容易被发现和阅读,而夜晚低照度下,航道标牌可视距不足,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它的作用。文章以苏州内河航道为例,基于夜间可视距调查分析了苏州苏西线五福桥段航道标志牌建设中发光标牌设置的必要性。结果表明,在内河航道上设置发光标志标牌,可大大提高夜间可视距,更容易被船舶司乘人员发现和阅读,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6.
内河航标是船舶在内河安全航行的重要助航设施。国家GB5863-93《内河助航标志》,该标准附录A“内河航标灯质”中的代用灯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上的问题。本文就其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内河水运资源较为丰富,且江河支流众多,形成了交错复杂的天然水网。伴随智能视频分析处理技术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对船舶进行实时的检测和跟踪,可以对船舶超速、违规行驶以及油泄漏的情况进行快速的响应。特别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船舶检测跟踪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毫米波雷达系统,并结合嵌入式技术,对机器视觉检测算法进行了优化,可以大大提高前方船舶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甚高频无线电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如何将这些设备用于正规瞭望值得关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5条规定:"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其中"一切有效的手段"就包括助航设备。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  相似文献   

9.
《航海》2011,(5):63-63
船载桥梁报警综合助航仪(简称:综合助航仪)是由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和新阳升电气联合研制的一种内河船舶助航设备。  相似文献   

10.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助航系统。AIS的发展和应用可有效地解决海损事故,避免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计算机视觉是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技术,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到AIS中,可以弥补AIS不可使用时的不足,完善AIS的功能。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视觉技术在AIS中船舶识别和船舶跟踪的2个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