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在建某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建立主塔节段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对主塔下塔柱预应力布置及其对应的应力分布等关键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分析总结了宝石形主塔下塔柱受力情况,研究结果对类似结构形式的主塔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在建樟树市赣江二桥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建立主塔及其承台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对主塔横梁预应力、下塔柱与承台传力路径及应力分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可对此类型塔柱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锚式悬索桥力学特性与传统地锚式悬索桥有所区别。该文分析了稳定计算原理,并以西宁市海湖新区文汇路跨湟水河大桥为例,将主塔稳定计算放在全桥总体模型中进行,考虑了全桥其他构件对主塔刚度的影响,分别针对不同边界条件计算主塔稳定临界力。结果表明:主梁纵向约束条件对自锚式悬索桥的主塔稳定计算影响较大,当塔梁之间设置纵向约束时,主塔稳定临界力相比纵向滑动体系提高较多。塔梁之间的转动约束对主塔稳定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高低塔不对称斜拉桥的横向受力是其结构分析的关键之一,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有着重要意义。依托某高低塔不对称斜拉桥,分别建立了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并对其横向受力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多个工况下结构的受力规律。同时,对比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活载作用下两种模型应力相差0.5~2 MPa,人群荷载作用下基本一致,杆系模型较实体模型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5.
针对悬索桥主塔的初步设计,提出了一种简化分析模型。模型中采用等效弹簧模拟主缆对桥塔的约束作用,推导了考虑倾角变化的主缆约束刚度解析表达式,并与Ernst公式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挠度理论,将桥梁荷载转化为作用于塔顶的水平力和竖向力,根据主塔受力平衡分析,建立了主塔荷载-位移矩阵方程。为了验证该文方法的正确性,建立了一个三塔四跨悬索桥有限元模型,然后对两种方法计算的主塔位移和弯矩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文提出的简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悬索桥主塔的初步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海长江大桥主航道730m斜拉桥主塔的受力和构造特点,介绍了该桥人字形主塔结构设计、计算分析与索塔锚固区试验情况等。  相似文献   

7.
侯宁  刘燕飞  李涛 《公路》2022,67(2):70-75
异形主塔斜拉桥因其造型新颖美观,在市政桥梁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了研究月牙形主塔斜拉桥的内侧拉索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分别考虑受力索位置、内索造型、拉索的垂度效应以及内索索力优化,计算6种不同的内侧拉索布置方案对斜拉桥主梁、主塔、拉索的影响,对比分析影响结构受...  相似文献   

8.
杭州江东大桥主通航孔桥为主跨260 m的空间缆自锚式悬索桥。为契合"钱江帆影"构思主题,主塔采用独柱式空心薄壁塔身,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塔冠、上塔柱、横梁和下塔柱组成。该文介绍了主塔造型的景观构思,分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对主塔进行结构计算,针对主塔稳定问题和施工阶段塔横梁受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塔的强度、刚度和稳定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岭河特大桥8号墩采用塔梁同步施工,9号墩采用先主塔后主梁的非塔梁同步施工。该文分别建立了这两种施工方法的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对这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主梁和主塔两个方面论证了塔梁同步施工的可行性;结合该桥的工程实例,分别阐述了在塔梁同步施工情况下主梁和主塔施工措施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塔梁固结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塔梁固结处的受力性能,对实桥相应部位进行缩尺模型试验,并结合有限元计算对模型进行受力分析。选取半幅实桥中相应部位的塔柱和含塔梁固结处的下横梁及加劲梁制作成1∶4缩尺模型,进行塔梁固结处控制工况加载,并采用ANSYS建立相应空间三维实体模型进行理论计算。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塔梁固结处各部位的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1.
斜拉桥混凝土桥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一座独塔混凝土梁混凝土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按规范验算主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偏压构件(桥塔)的关键参数计算长度l0的准确取值提出建议,弥补了规范中无法考虑斜拉索非保向力效应的不足.与精细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该参数取值原则与改进方法计算斜拉桥主塔极限承载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某大跨度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模型,对设置横撑时主塔关键截面进行受力计算,分析主塔关键截面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研究大跨度斜拉桥主塔结构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计算结果表明,横撑设置可有效减小主塔的位移,且应力符合规范要求,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张家港市镇山大桥主桥为50 m+120 m+50 m自锚式悬索桥.该桥加劲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边箱形式,在支架上现浇施工;桥塔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实心柱式结构,塔高40.63 m,塔下采用整体式哑铃型承台;主缆采用φ5mm镀锌高强平行钢丝束,吊索采用φ7mm镀锌高强平行钢丝束,索架、鞍座为整体铸造钢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 2010建立全桥模型进行总体计算,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建立主缆锚固区的实体模型进行局部分析,结果表明镇山大桥的结构应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吉安市新井冈山大桥工程为背景,对其主桥主塔承台分别建立梁单元杆系模型及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钻石型主塔倾斜式塔柱传力下的承台受力情况及桩基反力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表明此类内倾塔柱下的整体式承台按梁式体系杆系模型计算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莫志强 《公路》2021,(3):163-168
为研究缆索吊装系统设计中主索滑移和塔偏位的影响,基于悬链线单元理论、主索滑移理论和梁单元CR列式非线性分析理论,建立了主索+塔架双子系统非线性耦合静力分析框架,针对某钢管混凝土特大桥缆索吊装系统的主索设计和试吊过程,分别开展独立分析和耦合分析,得到了主索滑移和塔偏位对主索和塔架影响的量化结果。结果表明:主索设计时应精确地考虑滑移的影响;塔偏位对缆索吊装系统的影响较小,试吊计算时可仅建立塔架分析模型,将主索对塔架的作用以索鞍处集中力的形式计算;主索滑移对缆索吊装系统的影响显著,能明显减少塔顶偏移和塔顶应力,实际施工计算时应重视主索滑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运营阶段不同荷载组合对斜拉桥主塔变形及内力的影响,以国外某新建双塔混凝土斜拉桥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Civil建立了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对斜拉桥在运营阶段的内力及变形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得出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的斜拉桥主塔塔顶偏移及最大应力。结果表明:不同荷载组合下斜拉桥主塔变形存在较大差异,斜拉桥主塔塔顶的偏移量在LM1+人群荷载下最小,在LM4+人群荷载组合下达到最大,位移偏向跨中方向;不同荷载组合下斜拉桥主塔内力差异较小,主塔最大应力在LM1+人群荷载下最小,在LM4+人群荷载组合下达到最大,最大应力所在部位为第一个横梁与塔交界处。  相似文献   

17.
张欢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94-97,118,M0011,M0012
悬索桥牌坊门楼式索塔的主副塔连接横梁通常不作为主受力构件,但是施工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主副塔之间由于竖向力差异引起相对位移,并且随着徐变和温度长期荷载作用下连接横梁会出现开裂等问题。而这一问题在设计上往往被忽视。综合分析上下连接横梁的受力性能,并结合不同的施工方案,评价连接时机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及对桥塔横向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和三维实体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手段,分析不同荷载对连接横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包括横梁应力、裂缝及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并对连接横梁的构造尺寸进行优化分析,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某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为工程背景,采用空间有限元程序ANSYS,对其进行了地震反应仿真计算。针对桥塔和桥墩为异形结构(贝壳状弧形壳体),采用8节点实体单元模拟主塔和桥墩。通过迭代计算确定结构初始平衡状态并计入初应力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建立了全桥精细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嵌固模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和考虑承台土压力这3种模型进行了不同地震波组合下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塔根截面的应力水平最高,是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墩和塔出现了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应力集中的区域在截面突变处和截面的角点处;考虑承台土压力的影响,可以有效减小桩基础的应力;精细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部位。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金桥大道快速通道斜拉桥主塔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主塔不同施工方法,包括下横梁分层成型预应力分期张拉不同量值比较;主塔的横向水平主动支撑计算,主动力的确定及迭代模拟;主塔塔柱和中横梁异步施工对比;上横梁浇筑前提前挂索计算;结合该桥的特点及分析结果,优化了主塔各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江门市一座跨径65 m+110 m+65 m的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V形索塔及分丝管索鞍建立了静接触实体模型。通过模拟拉索与鞍座的静接触关系,探讨了索鞍下混凝土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索力传递分配情况,并与等效线荷载计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静接触模型比等效线荷载模型更接近实际受力情况,可供同类索塔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