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河南省出租汽车合乘意愿调查,对合乘影响因素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阐述;探讨了河南省出租汽车合乘实施模式,以出租汽车驾驶员的营运收入增长比例最大和各位乘客支付比例减少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合乘计费模型,通过算例对比了合乘前后乘客和驾驶员的经济效益,为行业管理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定制公交线网布局及调度优化对增强公交系统吸引力, 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定制公交乘客需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离散的特点, 构建了考虑时间窗的定制公交时空分层优化模型, 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渔网与核密度分析对需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热点识别, 并实现热点区域聚类分析以及合乘站点分类。基于合乘站点集合, 综合考虑公交容量、线路长度、乘客出行距离构建了线路空间优化模型, 以乘客的时间花费最小作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线路时间优化模型。以济南市城区定制公交为例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 案例结果表明: 模型优化后的线路方案, 乘客平均服务覆盖率可达96%, 服务区域内每个时段的单个乘客的平均节省时间为15 min, 公交的平均满载率为90%。   相似文献   

3.
在上下班高峰期,缩短乘客的上下车时间,更多乘客将会被送达目的地,从而可以提高现有地铁系统的载客能力.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乘客上下车行为的文献,大多以全部乘客下车为前提进行研究,这与现实生活中只有部分乘客下车的现象不符.因此在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规定未下车乘客行为的等待模型,在等待模型中,未下车乘客倾向于停留在初始位置.模拟了部分乘客下车行为,并研究了乘客初始位置分布、上下车乘客比例、门的宽度等因素对部分上下车乘客所需上下车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门宽度增加23.08%,最多可节约39.7%的上车时间和39.62%的下车时间;随着上下车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平均上车时间不断下降,平均下车时间不断上升;通过改变下车乘客初始分布位置,可以将乘客下车时间缩短至原来的72.16%.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下,考虑特殊时期的交通服务需求,通勤合乘模式解决通勤出行的可行性及组织效率,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疫情期乘客出行偏好网络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民众出行偏好及对不同出行模式的暴露风险感知。意愿调研显示,71%的私家车主及无私家车群体均对与同单位人员发生合乘有较高的参与意愿,60%的私家车主表示愿意提供合乘服务,73%的无私家车通勤人群表示愿意接受合乘服务。在单位层面组织通勤合乘,有需求、有条件、有基础,具有良好可行性。以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二元Logit模型对合乘出行驱动因素影响分析,研究发现疫情持续期出行者对交通方式主观感知风险将对合乘选择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结合出行群体在疫情持续期的交通方式选择偏好,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通勤合乘组织设计的公益互助、安心、用户群体固定、预约共享、合乘人数控制原则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不同场景下合乘仿真,对该模式的预期效率进行解析,得出由单位组织的通勤合乘模式相较商业顺风车而言,前者“N对1”的配对需求与后者“NN”配对相比,大幅提高了配对成功率。在不同拥车率条件下,存在一个成行率较高的合理员工规模,且该合理规模不是很大。员工住地较为分散的成行率均低于住地聚集场景,当拥车率达到65%的水平时,不论员工住地分布集聚还是分散,均可达到较高的成行率。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探索通过城市交通组织模式创新来破解通勤的流动需求与风险管控难题,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交通组织主要从车辆出发,即“车本位”,但研究发现,满足了车辆的行驶要求不一定能保证驾驶员的安全,也不一定能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所以,交通组织应强调“人本位”,以人的行为、心理、生活、文化等需求为出发点。而道路交叉口是行人、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构成的弱势群体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主要地点。文中探寻了交叉口改善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分析了城市道路交叉口弱势群体交通事故及冲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方法;对西安市雁塔路一友谊路交叉口的现状进行评价,总结了需重点改善的四方面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6.
模态行驶工况是公交车运行和排放的基础研究之一.从线路代表性和覆盖面角度出发,统计市区和市郊线路强度并排序,确定测试公交线路.采用GPS设备对测试线路公交车实际运行状态进行试验,提出以线路强度比为基础的线路耦合方法,以西安市为例建立样本数据库.基于参考模型设置优化变量,通过分析样本特征值确定模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优化模型关键数据点参数,建立西安市区和市郊公交线路模态行驶工况.经工况验证可知,市区和市郊模态工况与验证样本的特征值误差分别为8.54% 和2.77%,比功率分布误差分别为0.37% 和0.78%.结果表明,建立的模态工况在数理分析和比功率分布2个维度均能更准确地反映西安市公交车实际运行状态和排放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共享单车的引入对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市通勤居民进行出行问卷调查,从社会经济属性、家庭属性、出行特性及出行意愿4个方面,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通勤者在共享单车出现后的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性别、收入、企事业者/教师医生、拥有私家车、出行费用、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及舒适性对通勤者选择私家车出行都是正显著的;年龄、企事业者、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及经济/安全/环保性对通勤者选择公共交通具有显著正影响;收入、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及安全性对通勤者选择自行车出行具有显著负影响;年龄、性别、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及安全性对通勤者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具有显著负影响.其中,注重经济性的通勤者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会达到65.58%,注重环保性的通勤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可达到84.55%;注重舒适性和注重经济性相比,优先考虑舒适性,即更愿意选择私家车出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城市公交运行状况,提升乘客出行效率和公交运营效率,研究从城市公交停靠站时间与总行程时间相关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全样本大数据的公交停靠站时间规律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济南市公交行程时间的全样本大数据,在对公交行程时间和停靠站时间典型问题和异常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计算不同公交班次的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构建了公交停靠站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线路差异、驾驶员(车辆)差异、运行时段差异、行程时间差异等因素对比例系数的影响,并与江阴市的典型线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数据样本量的增加,公交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会逐渐收敛至一个稳定值,且受到线路、时间、驾驶员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城市公交系统的公交停靠站时间比例系数的建议取值为0.25.   相似文献   

9.
预约能调整城市交通的供需关系, 最大化利用交通资源。针对私家车通勤引发的交通拥堵, 研究了预约出行条件下私家车通勤客流分配方法。将车辆分为受控的预约车辆和不受控的非预约车辆, 道路状态分为可预约状态和不可预约状态, 给出了道路状态判别及车辆行程时间计算方法, 构建了城市通勤私家车的预约出行模型。以Nguyen-Dupuis网络作为算例, 从行程时间和预约数量2个方面评价车辆实施预约出行的效果。结果表明: 预约比例由0%提升至100%时, 路径的行程时间降低20%~30%, 平均行程时间从610 s降低至466 s; 当预约比例为30%时能获得全部预约比例的80%收益; 全部车辆均期望参与预约时, 由于预约需求的不均衡仍有2%的车辆预约失败。得出结论, 当预约出行的比例达到30%~40%时, 即可达到缓解拥堵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是交通信号设置和安全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研究西安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行人过街步速特性,根据采集到的西安市碑林区几个典型道路交叉口行人步行速度数据,通过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行人不同性别、年龄和交叉口有无信号灯的条件影响下行人过街速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行人步行速度分布都符合正态分布,不同年龄行人速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最后,采用15%位步速作为西安市道路设计步行速度推荐值。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及绕城高速组合立交是西安市快速路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介绍项目背景、建设条件、制约因素及主要技术标准,在交通流量预测、建设规模分析的基础上,对立交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为该立交后期的设计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乘客对摩托车事故的影响,基于2014年湖南省摩托车事故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分别从载客倾向性、事故责任认定、事故类型以及事故严重程度4个方面,全面研究搭载乘客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年龄阶段的驾驶员相比,16~24岁之间的驾驶员载客现象更为普遍;②良好的照明条件和平峰时段会增加载客现象的发生;③与未搭载乘客的驾驶员相比,搭载乘客的驾驶员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的比例降低48%,发生严重/死亡事故的比例降低20%;④载客事故中,单车事故比例比多车事故比例低54%,女性、幼年以及老年乘客搭乘摩托车时,驾驶员发生严重事故的比例比搭载其它乘客时低30%~50%,事故严重程度也更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出有依据性、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摩托车事故风险、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候车时间的可靠度可直接反映公交运输系统的运营状态和服务水平,是影响公交运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通过建立公交站点乘客候车时间的可靠度模型,计算出公交线路中各个站点乘客的候车时间可靠度,为公交站点布置和发车频率制定提供参考;并以成都市某公交线路为例,运用该模型对其站点早高峰乘客候车时间可靠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居民选择定制公交出行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该市6个行政区的620名通勤出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从出行者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经济水平等)、出行特征(出行距离、出行时耗等)和定制公交交通特性(票价、停车次数等)三方面分析影响居民选择定制公交作为出行方式的因素,以引导居民向定制公交出行方式转移,并为乌鲁木齐市定制公交线路开设、运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利强  黄卫  张宁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3):20-23,27
为了制定合理的公交联乘优惠政策,将包含出行直接经济耗费的广义费用作为效用引入Logit模型研究公交票价对出行分担率的影响。通过实际的交通调查确定模型中参数的取值,并计算出现状条件下各方式的出行分担率以确定模型的有效性。在公交供给能力的约束下,确定希望达到的公交分担率,在其他非联乘优惠的措施已知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合适的公交联乘优惠额度。算例分析表明,这一研究方法能够达到私家车出行分担率降低到4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背景之下,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低碳、健康、节能的交通出行方式,正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迅速地推广。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以西安市公共自行车满意度现状为研究实例,进行实例验证,得出当前西安市公共自行车总体满意程度得分为82.9分,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满意"与"较满意"之间的中等水平。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找出了西安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居民的出行方式是优化出行结构、科学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前提。目前针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属性和出行特征方面,没有考虑交通供给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文中在山西太原、运城和吕梁3个规模不同的城市进行居民出行调查,选取个人属性、出行偏好、出行特性、交通供给水平、城市规模和出行方式作为变量,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出行行为研究,为交通部门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经济特征对个人属性的影响最大,经济条件越好的出行者越有可能选择私家车出行;公交供给越充足或停车位供给越少,居民越有可能选择公交车出行;出行偏好期望越高、出行距离越远、出行次数越多的居民选择私家车的概率越大;高峰期出行和工作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更大;大城市居民相比中小城市居民更倾向于私家车出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北京市六环内各方向23条公交线路不同站点的现状数据采集,提出了一种公交站点停靠时间预测模型.分析了上下车人数、车内拥挤度、车门数及公交车台阶数等影响因素对公交停靠时间影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排除台阶数对停靠时间的影响.由于北京市3门铰接车与2门车的停靠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公交车门数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得到3门车公交下车客流分配关系;然后选择上下车人数及车内拥挤度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乘客上下车时间预测模型;进而通过回归分析开门时间最长的车门乘客上下车时间与站点停靠时间的关系,选取二次函数作为公交站点停靠时间预测模型.最后,对2条不同公交线路的公交预测停车时间及实地调查停车时间进行比较,其标准化均方差分别为0.151 0,0.178 2,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可靠性,可应用于公交行程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公交站点乘客等待行为,可了解乘客对于站点公交不准点的心理承受范围和意愿,用于站点时刻表的设计和智能公交调度.通过不同出行目的下的SP问卷调查,得到济南市的样本数据491份.公交延迟到达站点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乘客对于公交的延误平均可忍受的等待时间为4. 62 min.对年龄、性别、职业、月收入、上下班时间是否固定等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这些影响因素对站点乘客的等待时间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出行时段和出行目的的分析发现,不同的出行目的下早高峰、晚高峰、平峰和周末乘客的等待时间差异比较大,公交调度应该在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公交车提前到达公交站点时间的调研分析发现,80%左右的乘客希望公交仍按照原时刻表发车.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出了不同可接受度的公交延误范围,以用于公交调度的范围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需求点的出行客流服从正态分布,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利用二元联系数刻画随机客流的确定和不确定部分,将其转化为带联系数的确定性数学模型,研究一类随机需求接驳公交调度模型,将乘客从需求点运输至轨道站点,追求总里程最少.同时,该模型集成了这些乘客的最大容忍在车时间对调度结果的影响.利用Cplex求解模型的精确解,结合实际算例,给出了不同车辆数的最优调度方案,比较了有无乘客在车时间限制的2种方案差异,并分析了客流的不确定程度对调度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客流的不确定程度逐渐增加引起需求点的上车人数变多,受车辆的额定载客量限制,这致使车辆偏好访问较远距离但不超过其额定载客量的需求点,因而总行驶里程也变大;考虑乘客的最大在车时间限制,这引导车辆提供"直达"服务,因而会增加总行使里程,但是满足了乘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