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员视觉信息收集的影响,验证酒后驾车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利用UC-win/Road软件搭建虚拟道路交叉口场景,组织20名驾驶员在饮酒前后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对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进行检测.对驾驶员进入5个交叉口前后的7种视觉指标进行对比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根据饮酒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计算驾驶员指标衰退率,建立各指标衰退率与体内酒精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饮酒后6种视觉特性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在相同时间和场景下注视次数减少12.3%,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增长11.6%,且注视区域更加集中,扫视幅度减小14.1%,眨眼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增加10.7%和16.4%.与直行相比,驾驶员在交叉口转向时注视和扫视指标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当被体内酒精浓度在20~60 mg/100 mL范围时,3种视觉特性指标衰退率在5%至20%之间,且随体内酒精浓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眨眼指标受试验时间影响较大,其衰退程度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酒后驾车管理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酒后驾车的心理原因,提出了基于驾驶员心理干预的酒后驾车防治措施,即以法律威慑、经济调节、道德约束为核心,通过影响驾驶员心理从而改变其行为的管理方法,旨在完善我国的酒后驾车管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4.
酒驾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长期性、复杂性因素。2024年以来,中国涉酒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反弹趋势,且近期酒醉驾肇事突出,风险防控压力较大。基于对酒驾人群的实证调研、典型案例剖析及国外经验做法研究,分析酒驾行为易发多发驾驶人的特征,总结当前酒驾管理面临的问题,从精细化风险防控、专业化矫治教育、协同化综合治理等方面研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交通安全标语对增强公众交通安全意识的效果尚不清楚的问题,定量分析了我国预防酒后驾驶交通安全标语的语言学特征,评价不同语言学特征交通安全标语的有效性。使用Python 3.7软件,收集百度搜索引擎中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录的所有预防酒后驾驶交通安全标语,共1 828条。从人称、情感、修辞、押韵、语境、长度6个方面对交通安全标语的语言学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其语言表达以其他人称(87.7%)、负面情感(45.4%)、无修辞(49.9%)、状态预设(52.4%)和中等长度(65.2%)为主。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公众关注度、理解度和接受度3个方面评价不同语言学特征标语的有效性,利用卡方检验,分析标语的语言学特征差异,建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公众关注度、理解度和接受度的语言学因素。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①公众对标语的关注度主要受标语的人称和长度影响,其中第一人称、其他人称标语引起的公众关注度高于第二人称标语(b =0.24,0.49),长度在18字及以上标语引起的公众关注度高于12字以下的标语(b = 0.26);②公众对标语的接受度主要受标语的人称特征影响,其中公众对第一人称标语的接受度高于第二人称标语(b =0.31);③公众对标语的理解度与6种语言学特征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我国预防酒后驾驶交通安全标语的语言学特征多样,不同语言学特征标语对公众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影响不同,未来在设计交通安全标语时应使用第一人称或其他人称,并适当增加标语长度,以提高安全标语对增强公众交通安全意识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正>酒后驾驶机动车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交警部门把整治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作为当前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此类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过程经常会遇到一些驾驶人不配合执法的行为。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酒后驾驶人一些不服从管理的行为已成为各级公安交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酒后驾车人不服从管理的常见行为(一)借助酒兴,驾车逃跑。驾驶人饮酒后会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增高,血液循环加快,人会比较兴奋,容易做出一些 相似文献
7.
8.
行驶环境中交互车辆的运动行为会对驾驶人心理产生刺激,引起驾驶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换道决策行为。为此提出了1种基于驾驶人心理风险场模型的个性化换道决策方法。基于单向3车道快速路交通场景,通过交互式多模型分析车辆的横向速度与横向位移,引入可变横向速度相关的转移概率矩阵,预测交互车辆的目标车道选择;建立驾驶人心理风险场模型,量化行驶环境与交互车辆的运动行为对驾驶人心理风险造成的影响;利用高仿真驾驶模拟器联合SUMO试验平台开展287人次的模拟驾驶试验,通过建立混合交通仿真场景采集驾驶人的换道数据,并选取平均碰撞时间与驾驶人心理风险因子2个特征参数,使用K-means算法进行驾驶风格聚类,将驾驶人分为保守型、正常型和激进型这3类,并进一步确定不同风格的驾驶人在换道初始时刻所能接受的心理风险阈值。在此基础上,实现车辆的个性化安全换道决策。驾驶模拟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对应于保守型、正常型和激进型的驾驶人,实际最小换道决策时间分别为3.48,6.29,11.33 s,实际最大换道决策时间分别为4.65,7.45,12.52 s,理论换道决策时间分别为4.09,6.83,11.95 s,所建立的换道决策模型的个性化换道时间预测误差均小于0.62 s。本方法可以准确评估不同风格驾驶人的心理风险,实现个性化的换道决策。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驾驶行为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国内外驾驶行为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从应用层面上介绍了各种干预因素(分车载设备因素和非车载设备因素2类)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由于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干预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存在行为分析单一化、缺乏系统性的缺陷,据此提出了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根据驾驶环境的复杂度及驾驶员涉及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驾驶行为按低、中、高3个风险层级分类,分别为基本车辆控制行为、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动态决策行为以及在紧急交通状况中的避祸行为.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干预因素影响下的驾驶行为安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13.
驾驶员酒后驾车人体酒精含量检测是交通执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科学、准确的检测对交通执法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交通执法实践中人体酒精含量检测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对40名志愿受试者进行了饮酒后的血液、呼气、唾液酒精含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1.呼气检测与血液检测具有相关性;2.北京交管部门目前使用的呼气式酒精检测仪器具有可靠性;3.酒后驾车逃逸者的人体酒精含量可以依据血液酒精清除率(10毫克/100毫升·小时)进行推算;4.唾液酒精含量与血液酒精含量具有相关性,交通执法中使用唾液酒精测试方法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5.
对驾驶模拟技术在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驾驶模拟器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国内外主要代表性科研型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典型驾驶模拟器的自由度、主要特征和应用领域。以“人-车-路-环境-事故”为主线,从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道路与交通设计、车辆驾驶环境以及道路行车事故研究5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驾驶模拟技术在国内外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用展望。在不良驾驶行为特性分析方面,重点研究了运用驾驶行为特性开展分心驾驶行为和疲劳驾驶行为的识别;在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综述了运用驾驶行为开展车辆底盘一体化控制技术、安全辅助驾驶控制技术和自动驾驶接管行为的评价研究;在道路与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道路几何和标志标线等的设计评价;在车辆驾驶环境方面,综述了不良气象、路侧景观和交通冲突等驾驶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道路行车事故研究方面,总结了道路行车事故再现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此外,对驾驶模拟技术进行了应用展望,主要包括特殊人群的驾驶行为特性、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测试及验证、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行车安全问题。对未来应对驾驶模拟器的有效性评价、不适性以及二次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汽车驾驶模拟器是1种研究“人‐车‐路‐环境”交通特性的重要工具,由于具有重现性好、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研究方面,尤其因其能够在危险场景中采集多种车辆数据,近年来汽车驾驶模拟器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飞速。文中简要介绍了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国内外发展历史,从驾驶分心、道路设计、交通设计、交通事故和驾驶疲劳5个方面梳理出汽车驾驶模拟器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分析了这5个方面研究领域中驾驶模拟器实验的其中利弊,探讨了汽车驾驶模拟器在中国交通安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社会上对公安交管部门采取公开曝光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意见不一。虽然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可能会影响被公开者的个人声誉,但这是维护公众利益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加重处罚。公安交管部门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是可以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同时,对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内容及公开方式进行了探讨,对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驾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会对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较多认同,但是通过科学实验进行定量化实证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论文首先采用量表测量与仪器测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以专业和非专业驾驶人为实验对象,利用气质类型量表测量驾驶人的气质类型;利用实验车在实际道路交通环境下行驶以获得跟驰车辆对前后车的行驶轨迹,并计算得到影响驾驶行为的关键参数.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驾驶经验和气质类型对驾驶人的行驶速度、加速度、跟驰距离、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影响.在跟驰时驾驶人的速度和加速度选择方面,专业驾驶人对速度和加速度的选择更加具有自主性,并且内向型性格驾驶人的行驶速度和加/减速幅度一般要小于外向型性格的驾驶人.在跟驰时驾驶人对空间和时间距离的选择方面,无论是跟驰距离还是时间间隔,气质类型对非专业驾驶人空间和时间距离选择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且各速度段内向型性格驾驶人选择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一般大于外向型性格驾驶人;相同气质类型的非专业驾驶人选择的时间间隔都要大于专业驾驶人.经研究建立了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与驾驶行为特性之间的关系,为分析驾驶人行为特性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