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智 《铁道建筑》2014,(5):60-62
钻芯法与回弹法是检测混凝土实体结构强度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且具有互补性,在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要阐述了钻芯法与回弹法的特点、影响测试精度的因素,以及隧道衬砌强度检测的技术要点,并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这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干燥的衬砌混凝土,采用回弹法检测时,回弹强度与芯样强度相关性较好,适合于隧道衬砌检测;回弹强度标准差5 MPa时,易出现回弹不合格现象,应综合分析,适当验证,减少误判。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现场测定灌浆料早期抗压强度的无损检测方法,采用一种加固型灌浆料制备2种不同类型的灌浆料,各14个龄期,共252个试块,并对其进行回弹和抗压强度试验,以探究该灌浆料早期强度与回弹值之间的关系。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按照不同的函数表达式,分别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对比,提出了回弹法检测灌浆料早期强度的测强公式,从而为采用回弹法进行现场检测灌浆料早期强度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针对岩石强度试验时效性、经济性差,且将对岩石造成破坏的难题,以片麻岩为例,分别采用传统机械式回弹仪和新型能量式回弹仪,结合岩石纵波波速测试,提出声波-回弹相结合的岩石强度测试方法,采用二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和BP神经网络建立岩石的声波-回弹-强度预测模型,达到快速、准确、无损地预测岩石强度的目的。研究结论:(1)声波-回弹联合法综合测试了岩样表面硬度和内部缺陷,可大大提高岩石强度预测的精度;(2)在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计算中,通过分析相关性系数、强度相对标准差、神经网络收敛曲线可见超声-回弹联合法对岩石强度预测精度较高,能准确地反映岩石的强度特征,而2-11-1型神经网络得到的声波-回弹联合法强度预测模型最优;(3)本研究方法可在岩土工程施工现场快速预测岩石强度,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4.
回弹法作为无损检测技术之一,由于其便捷、测试费用低、检测结果相对可靠等特点,已经在现场检测混凝土强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其数据处理流程较为繁琐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回弹法的原理,对其数据处理流程进行简化分析,为回弹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某桥墩混凝土出现部分剥蚀和开裂现象,为了对其进行可靠性鉴定,采用回弹法及钻芯法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强度检测及分析,确定其强度级别,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联结层为研究对象,针对致密性聚氨酯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强度、回弹模量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级配碎石的毛体积密度随聚氨酯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其孔隙率随着聚氨酯的掺量增加逐渐减少,当聚氨酯掺量为8%时,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能够达到不透水孔隙率1%~3%的控制指标;另外,随着聚氨酯胶水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强度和回弹模量得到提高,当达到8%的胶水掺量时,混合料强度和回弹模量趋于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加,混合料的强度和回弹模量下降,且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敏感度不同,但是远大于同等温度下的沥青混凝土强度;浸水48 h后,混合料强度下降,当掺量达到8%时,强度和回弹模量基本不变,且在不同温度区间下降趋势不同,抗压强度在低温(-30~0℃)和高温(60~80℃)变化幅度较小,而回弹模量在常温下(0~60℃)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针对武广客运专线沿线遇到的大量软质千枚状板岩,对作为路基填料的软质千枚状板岩的结构特征,包括颗粒组成和破碎特征进行室内实验研究,重点分析千枚状板岩的击实工程特性,包括击实特性、抗剪强度、回弹模量、CBR值、渗水特性、压缩特性等.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千枚状板岩全风化体抗剪强度性能较好,用其填筑路堤边坡稳定.就回弹模量来说,千枚状板岩填料能满足路堤在刚度和强度方面的要求.采用风化软岩填筑路基时,当难以通过增大击实功来提高路基的填筑强度时,可通过增加粗颗粒的含量,实现路基强度的提高.本文同时也为用软质风化岩作路基填料的压实度控制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铁路起重机伸缩臂下槽板为高强钢厚板长大件,其材质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较高,板料成型回弹大,不易控制。通过减少参与成型部分金属板料(分成多段小圆弧)和采用设备预制挠度补偿,降低了下槽板的折弯成型过程中的回弹量,验证了单点多次折弯成型工艺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的折弯回弹变形,解决了高强钢厚板长大件不易折弯成型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主要检测方法存在精度差、对结构有损伤等问题,严重制约对衬砌质量的正确评估和控制。为此,研发了基于冲击弹性波的强度检测技术体系,包括技术原理、标定及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等,并在百余座铁路隧道开展验证和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的回弹法等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范围广,精度较高,可为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提供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东北地区某隧道衬砌检测实践为依据,分别从衬砌厚度的确定、衬砌病害的识别和衬砌混凝土强度的预测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阐述综合使用探地雷达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对隧道衬砌进行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喷射混凝土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回弹,降低了初支的强度,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本文通过对喷射混凝土回弹现象的理论分析,并依托浩吉铁路崤山隧道,采用现场喷射试验的方式发现:提高砂率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回弹率;同时粉煤灰加入量的提升,需水量也随之逐步提升,回弹率有所下降;考虑到坍落度经时损失,190 mm坍落度可作为最优坍落度;速凝剂掺量偏大或偏小都会增加混凝土的回弹率。同时,在现场喷射试验中发现,一次喷层厚度选择4 cm厚较为合适,喷头与受喷面的最佳距离为0.6~1.2 m。通过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和现场喷射试验,可为湿喷工艺降低回弹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喷射混凝发展及其施工关键控制技术,应用XPM混凝土外加剂试验结果,解决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喷射混凝土回弹量、厚度、强度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1 700~1 900密度等级轻集料混凝土,进行了系统的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ECS 02:2005<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无论是卵石还是碎石的国家统一测强曲线均不适用轻集料混凝土,其相对标准误差超过误差范围要求;建立了1 700~1 900密度等级强度等级范围为LC15~LC50的轻集料混凝土专用测强曲线,其相对标准误差<12%,满足CECS 02:2005对专用曲线的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结构强度超声回弹逆回归区间融合评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因变量估计自变量及其可能取值范围的逆回归分析方法代替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推导出回弹值和声速值的逆回归模型数据融合测强曲线。运用区间估计方法代替传统的点估计方法,导出结构混凝土强度的置信上限、下限和置信区间。给出混凝土强度的判定标准,在给定高置信度下对结构混凝土强度做出合格、不合格和待定结论的定量判断。该测强曲线比任何单一方法的测强曲线的精度高,减小偶然误差,能够消除无损检测中无法通过仪器校准的系统误差,并且解决了回弹值和声速值不同量纲的数据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特别是深度达20-30m甚至更深的超深基坑工程,均要涉及到大幅度降低坑内地下水位的问题。目前对于深基坑的回弹量计算,都是以基坑开挖卸荷为基本应力路径获取变形模量,并未考虑降水的影响。应用三轴试验对基坑工程开挖与降水交替作用下被动区土体强度与变形性状进行模拟,并与仅考虑基坑开挖作用下被动区土体的强度与变形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对超深基坑,降水作用可改善土体的力学性状;大深度降水对基坑总的回弹量有较大影响,能显著减小回弹总量。基于降水对基坑被动区土体强度及变形性状的显著影响,在深基坑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实际的应力路径,即进行考虑降水与开挖综合影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锐  詹炳根 《铁道勘察》2009,35(4):5-8,15
改变煤矸石中粗细骨料的相对比例,改变其级配.对不同粗细集料含量的煤矸石在静荷载下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进行了室内试验和分析研究,采用统计方法得到了煤矸石的回弹模量、压实度、CBR、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等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用这些关系,可从材料的压实度或CBR值来估算其回弹模量,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践,论述适当加强半刚性路面基层与底基层,可以有效弥补路床土回弹模量和强度的不足,并就该措施的适用条件作了详尽分析,提出在高温潮湿地区的高液限粉质黏土富存地带,采用加强半刚性路面基层与底基层以弥补土基强度不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寒地区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存在喷射混凝土初期强度增加缓慢、回弹率高等问题。结合大板山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实际,经试验研究,确定了喷射混凝土最佳配合比,并对该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HM-1型缓冲器楔块断裂原因,楔块热处理工序存在异常,楔块中存在铁素体,降低了楔块强度是造成楔块断裂的主要原因,同时个别复原弹簧出现裂纹及自由高低于标准的下限,降低了复原弹簧回弹能力,是造成楔块断裂的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锈钢轨道客车车顶弯梁拉弯成形回弹缺陷可归类为角度回弹、轴向收缩回弹及滞后回弹等3种,后两种回弹缺陷往往被忽视,以至于在模具设计阶段对回弹变形量的计算和补偿均存在误差。为此,针对车顶弯梁拉弯成形中的轴向收缩回弹和滞后回弹,从材料弹塑性变形理论和黏弹塑性理论分析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设计拉弯模具设计时对轴向收缩回弹和滞后回弹的数值模拟近似计算方法,得到对模具的补偿值;然后,通过试模补偿调整,提高车顶弯梁拉弯成形的整体工艺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