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玉海  张凤杨 《船舶工程》2019,41(12):35-41
采用微粒捕集器可大幅减少船舶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受到背压过大等条件的限制。文章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柴油机和微粒捕集器(DPF)联合仿真模型,在柴油机试验台架上进行了模型验证试验,模型误差均在5%以内,满足仿真优化要求。分析了滤体结构中的微孔直径、壁厚、孔隙率、过滤体长度、通道密度对DPF性能的影响,可得微孔直径对捕集效率影响较大;壁厚和孔隙率增加时,过滤体压降和捕集效率均有所增加;过滤体长度和通道密度增加时,压降降低,初始捕集效率升高。通过正交分析法建立正交表并计算得出最佳DPF结构模型。与原模型相比,改进的模型压降由原来的7.16 k Pa下降至3.92 k Pa,初始捕集效率由原来的93.87%上升到94.09%,为DPF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机电设备》2003,20(5):26-26
用于治理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柴油机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已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这项技术成果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完成的。它是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柴油机颗粒排放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微粒捕集器技术的研究与筛选,自主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将这项新技术及其产品用于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可以大大减少柴油机产生的环境污染。 柴油机燃油消耗率低、节能,但是,降低柴油机排放的碳烟颗粒污染,一直是个环保难题。而“红外再生微粒捕集系统”,解决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难题,适合国内城…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柴油机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针对船舶柴油机SCR系统非线性、难以建模与控制的特点,分析系统内部的化学反应,根据能量和质量守恒确定各状态量满足的微分方程,建立SCR系统数学模型,并验证其特性。为了实现SCR系统的控制目标,即在保证NH_3逃逸量不超过限定值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NO_X转化率,以NH_3逃逸量为约束输出,NO_X出口浓度为控制输出,氨喷射量为控制变量,设计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实时计算系统所需尿素喷射量。试验仿真表明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有效性,稳态工况和瞬态工况下NO_X转化率分别达到了93.803%和91.760%,NH3逃逸量均低于10 ppm,满足Tier Ⅲ标准对船舶柴油机尾气氮氧化物排放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各种交通工具的排放控制,通过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废气减排。船舶作为一种大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船用柴油机会产生很多的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事实证明这些氮氧化物对大气具有很大危害。而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是一种专门针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减排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船舶柴油机废气中50%以上的氮氧化物。本文基于PLC技术,对船用的SCR废气减排与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SCR装置在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晶 《江苏船舶》2012,(2):18-21
船厂通过在柴油机排气管上加装SCR装置来吸收氮氧化物,从而满足国际海事组织对船用柴油机的废气排放越来越严的要求。以14 500 DWT化学品船的SCR装置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和设计、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船舶排气污染物排放能够达到《MARPOL公约》附录中TierⅢ氮氧化物排放限制的标准,实现准确检测船舶废气中NO_X的含量。设计一种基于CAN总线和Lab VIEW的船舶柴油机NO_X在线检测系统。在实验测试过程中实时检测NO_X浓度并与其他检测系统对比检测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时性好、可靠性高,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全球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国际上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不断升级。船舶运行中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船舶在对硫氧化物进行排放控制的基础上,对氮氧化物(NOx)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在现有的柴油机技术条件下,仅依靠机内措施很难大幅度降低 NOx的排放,于是尾气处理装置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技术被开始在船舶柴油机上应用。柴油机配置SCR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船用柴油机废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危害,要求对船舶废气有害成分进行排放限制。国内外主管机关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越来越严的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法规。本文系统地疏理了国际海事组织针对船用柴油机排放限制的法规,探讨了经济且可行的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污染对大气的影响,介绍了IMO(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柴油机排放的控制要求,以及国内外柴油机研究机构和制造公司所采取的对策.介绍了当前降低柴油机排气中SOx、和NOx排放污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控制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必要性和国际海事组织(IM O)对船舶柴油机排放的控制标准;介绍了当前降低柴油机排气中NOX、SOX、COX和颗粒(PM )排放污染的技术措施,以及减少燃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措施的利弊、适用范围及今后应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MARPOL73/78附则VI有柴油机排放污染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控制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必要性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柴油机组排放的控制标准;介绍了当前降低柴油机排气中NOX、SOX、COX和颗料(PM)排放污染的技术措施,以及减少燃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措施的利弊、适用范围及今后应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船舶柴油机使用SCR技术需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世界海运》2013,36(2):34-36
SCR技术是满足船舶柴油机NOx排放第三层次标准的主要方法之一。介绍SCR系统的工作原理,对SCR技术在船舶使用条件下存在的排烟温度控制问题和催化剂失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控制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的必要性和相关法规,介绍了国内外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综合评述了它们的特色和使用情况,并对今后的技术发展作了一些预测。  相似文献   

14.
叶令况 《船舶》1996,(3):32-38
本文介绍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物及排放现状,排放测试和限制的方法和规定,减少排放物污染的衫和措施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柴油机尾气排放NOx的后处理技术,但SCR脱硝系统具有大惯性、非线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常规控制方案不能较好地实现SCR脱硝系统的控制。以船舶柴油机的SCR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船舶二级脱硝系统模型,并设计三步法非线性控制器来跟踪氨覆盖率目标值;分析经济、标准、超载等3种工况下的脱硝率和氨逃逸量。结果表明:基于提出的三步法—船舶二级脱硝控制器,可进一步提高脱硝率、降低氨逃逸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日益重视环境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船用柴油机上配备排放装置采用SCR机外净化技术,全球市场前景下应用船用柴油机SCR技术控制船舶柴油机NOx排放技术处理装置,有效降低船舶尾气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通过分析SCR技术设计原理、装置结构、关键设备催化反应器工作流程处理系统,降低NOx的影响机理,控制船用柴油机电控单体泵、高压共轨排放的有害污染物、气体,满足排放法规和日益严重排放的环境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2005年5月生效的MARPOL 73/78公约附则VI对船用NOX排放标准和排放控制区域进行了规定,根据船舶柴油机的建造年份规定了其排放物三个阶段的标准,其中第三阶段适用于2016年1月1日及以后建造,在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区域内航行的船舶上的柴油机。根据此要求,越来越多的船舶为了满足TIER III要求而加装废气再循环(EGR)和高低压SCR等方案。  相似文献   

18.
鉴于MARPOL附则Ⅵ关于进一步减少船舶柴油机废气排放的规则全面审议和修订,简单介绍了目前正在审议中的IMO未来船舶柴油机NOx排放规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这些未来标准和规定所带来的影响,为各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19.
袁庭全 《船舶》2005,(1):35-38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国际海事组织(IMO)已对船用柴油机的排放作出了限制.本文主要介绍降低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几种新技术,如燃油喷水乳化法(FEW)、空气加湿法(HAM)和选择催化还原法(SCR)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降低柴油机的氮氧化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船用柴油机的气体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以NOx/SOx气体等为主的废气,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有必要研发船用柴油机的废气排放污染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废气的排放量。本文从船舶台架试验的场景出发,分析了船用柴油机的废气计算方法,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柴油机排放污染度监测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并结合台架测试的边界条件进行了废气的污染量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