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机动交通的快速增长,步行活动在街道上受到排挤。基于对城市街道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阐述了街道对城市步行化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中机动交通对街道的主宰、建筑与街道的疏离等问题导致了街道步行化公共生活的凋敝。面对现状,街道对公共生活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被重新认识与探索。最后提出了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正如通过摄政街了解伦敦,通过第五大道、香榭丽舍大街了解纽约和巴黎,人们总是通过街道来认识城市,街道是最常见的触摸城市的公共空间载体。完整街道设计最重要的是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从道路到街道,是机动车交通空间向步行化生活空间的回归。同时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强化街道两侧的活动联系,鼓励步行者与商业界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街道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化。城市越来越多地需要街道这一重要的公共空间,为衔接市民日常活动提供一个更多元化、以人为本的场所。街道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而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枢。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做出转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街道的战略思考、规划设计和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6.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街道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形象特色和市民出行文化。构建活力街道、创造美好生活是杭州市街道重塑的目标。结合当前街道设计发展的理念,回顾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街道设计与改造的实践历程,总结各阶段的问题与经验。杭州市在街道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从单一的道路工程向完整街道改造的转变过程,其街道改造的亮点是关注步行与骑行空间和街道文化。以湖滨步行街区和延安路为例,展望G20峰会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杭州在街道设计与实践中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回归人性化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首先,在总结街道设计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导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街道范围,即不包含以交通功能为绝对主导、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功能的道路。其次,提出街道设计的基本功能、街道分类和尺度建议,总结街道设计中的关键挑战,主要包括全要素的空间协调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两大方面。最后,结合空间一体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等总结街道设计的要点,并基于规划实践提出对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出行需求所对应的街道功能分类问题,通过识别街道功能分类的关联要素与关联因子,构建类别、流量、场所和景观四维视角的街道分类模型,分析其属性特征强度,确定街道的类型。提出的方法从街道功能的多维度属性,对街道进行创新性功能分类,从长治项目案例应用实践中,体现出为各种类型街道风貌打造起到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11.
蒋朝晖 《城市交通》2013,(2):101-102
<正>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大量存在的一类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广泛的空间,毫不夸张地说,街道空间的质量是影响城市风貌质量的最关键内容。从城市风貌角度来看,街道空间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共性的问题,即在街道建设中不了解或不  相似文献   

12.
马俊来 《城市交通》2021,19(4):100-111
从探讨城市片区街道系统规划—设计一体化路径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完整街道的详细分类问题.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标准关于完整街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反思完整街道大类划分的应用局限性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从街道使用者活动需求角度出发,梳理邻接用地、临街业态、街道功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照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详细梳理与用地分类相契合的完整街道类型细分需求.建立完整街道的二维分级分类体系,提出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相适应的完整街道规划设计传导技术框架和应用流程.最后,以西安昆明池片区开发为例,展示完整街道详细分类方法如何实现完整街道理念从规划到实施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孙正安  陈一铭  王超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92-196
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和街道品质提升,分析路缘空间的内涵和普遍特性,提出现阶段我国街道路缘空间优化设计三大原则:统筹配置、功能整合和弹性适应.结合目前我国路缘空间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同时,针对路缘空间的安全隔离、衔接换乘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制定设计要点,以期对路缘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丙秋 《城市交通》2006,4(4):55-59
步行商业街是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作为市民接触使用最频繁的开放空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城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述了铺装景观设计是步行商业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安全、舒适、亲切,具有方位感、方向感、文化感、历史感和特色感是步行商业街铺装景观设计的要点,并具体以上海南京东路步行商业街、武汉江汉路步行商业街、广州北京路步行商业街、天津和平路步行商业街和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为例加以说明。最后,指出步行商业街在建设或形象改造工程中,对于路面铺装应给予较高的重视,以形成具有良好环境艺术效果的铺装景观。  相似文献   

15.
建设健康城市是面对城镇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健康的交通系统是健康城市的基础支持性环境。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审慎态度是基于短短一百多年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对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以及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压力的反思。由美国和欧洲两种在机动化进程中截然相反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案例,指出未来中国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解决交通、居住和产业这三者的匹配关系上。最后,从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的关联性、公交优先理念和城市道路网体系与功能方面阐述了如何创建健康的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完整街道政策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提出,旨在通过对新建或改建街道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运营和维护,保障街道上所有交通方式及所有出行者的通行权,满足出行需求和安全要求。首先,介绍完整街道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与传统街道设计的区别。其次,论述完整街道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并以美国塔科马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完整街道的实施效果,指出其对于中国的借鉴价值,提出中国城市街道发展更安全、更绿色、更具有活力的三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分析快速路和城市地面道路的运行特点,建立一个集成快速路和地面道路的宏观交通流模型。分别运用METANET模型和Kashani模型来描述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动态行为。阐述快速路模型和城市地面道路模型的衔接机理—通过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来实现,然后对相关的最优控制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以通过快速路系统和城市地面道路系统的总运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以取得最优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双向道路“分隔带调头口”排队模型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往的道路分隔带调头口的设计中,多是采用经验做法,这不免存在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对调头口进行量化研究,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调头口。排队模型就是个很好的工具,把调头口模型化,从理论上对调头口的排队性质与排队参数进行论述。基于排队模型的性质,系统的到达率与服务率是进行排队研究的基础。在调头口排队系统中,主要利用概率知识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在调头口排队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际交通调查即可确定调头口的设计长度,也可决定调头口是否应该采取交通管制。  相似文献   

19.
从国内外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出发,阐述商业步行街的作用、规划要求、交通特性;并以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为例,介绍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对周边城市路网的车流和行人的交通影响,探讨规划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机非混行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城市中有很多道路是机非混行,其主要问题是安全性差、机非干扰严重、通行效率低.以解决混行交通问题为目的,采用冲突分析的方法,对路段、交叉口的潜在交通问题、交叉口空间划分、交通组织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针对混行问题,从机动车、非机动车、公共交通、停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慢行交通一体化思想的改善方法,并讨论了方法的适用性.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充分保证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并提高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增加停车供给和绿化面积.该方法较适用于原人行道较宽的一块板和两块板道路的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