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最初装配机械式转向系统(简称MS)的汽车,在泊车和低速行驶时驾驶员的转向操纵负担过于沉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厂家不断研发汽车转向助力装置。即: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一套依靠发动机输出动力的转向助力装置,这不仅大大改善了汽车操纵轻便性,还提高了汽车行驶安全性。我们常见的助力转向系统有机械液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转向非线性稳定性平衡点确定问题,提出了求解汽车转向非线性平衡点的一种新方法。建立了汽车转向非线性2自由度模型,采用简化魔术公式轮胎模型描述非线性轮胎侧向力。给出了转向非线性平衡点的表示,对粒子群算法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求解转向平衡点的粒子群算法。设计了前轮转角、路面附着系数和车速分别变化的3种行驶条件,对3种行驶条件下的转向非线性平衡点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可以准确求得汽车转向非线性平衡点,适应值小于设置的10-4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现有汽车的四轮转向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不适合在整车轻便且平价的民众车型上使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飞锤离心装置控制的机械式汽车四轮转向系统,该系统利用飞锤感应车速,在低速行驶时实现前后轮反向偏转以减小汽车转向半径,中速行驶转向时后轮不辅助转向,高速行驶转向时前后轮同向偏转进而提高行驶稳定性,不同车速下后轮辅助转向幅度逐渐变化,无级调节,使具有该系统的汽车在日益复杂的交通状况下更加灵活和稳定。通过对该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得到了预期的运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四轮转向汽车以及线控转向技术的优点,设计了一种线控四轮独立转向汽车的总体结构,说明所设计的转向系统相对其他转向系统的优点。建立四轮转向汽车的3自由度数学模型,找出四轮转向汽车各车轮转角与转向盘转角的关系。对模型前后轮转角对质心侧倾角和横摆角速度的影响做了Matlab/Simulink仿真,考虑影响汽车行驶安全的因素,找出不同车速和前轮转角对应的最佳后、前轮转角比例系数,从而确定了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指定车速与转向盘转角时各车轮对应的转角。  相似文献   

5.
电动轮汽车为汽车转向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运用了差速助力转向系统,在可以实现转向灵敏和转向路感的完美结合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汽车转向系统的能耗,解决了转向系统机械结构复杂的问题,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动力转向技术。文中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考虑车身侧倾的3自由度汽车转向系统模型,并对差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转向路感分析,通过在Matlab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各个参数对路感的影响,得出了影响路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半挂汽车列车弯路运动轨迹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半挂汽车列车转弯模型,使普通半挂汽车列车和具有挂车转向系统的半挂汽车列车的运动轨迹(包括直线行驶和连续左、右转弯)有了统一的描述;给出了一种工程实用解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汽车的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和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矿用汽车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驾驶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工作条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讲述了TR60矿用汽车转向系主要组成构造、转向泵的工作原理。具体对TR60矿用汽车转向系统常见的两种故障:无转向动作和车辆跑偏,故障现象进行诊断分析和维修。  相似文献   

8.
一、转向系的功用与要求转向系是用来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和保持汽车的直线行驶的。它是由转向器和转向传动装置两大部分所组成。在采用动力转向的汽车上还有动力系统。根据转向系的工作特点,对其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9.
汽车转向系统是驾驶员控制汽车行驶的重要机构,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文中从传统的机械式转向出发,详细阐述了助力转向、电控转向及线控转向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党涛 《汽车实用技术》2014,(11):78-79,95
简述车辆四轮转向技术的应用,经过对机场牵引汽车四轮转向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控制方式,在随动轮角度跟随基础上加入汽车行驶速度控制因子,既解决了车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问题,也保证了车辆低速转弯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The steady-state cornering behaviour of rear-wheel drive vehicles fitted with locked differential is critically analysed by means of simple, albeit carefully formulated, vehicle models, which allow for a rigorous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obtained for some classical manoeuvres, with either constant forward speed, steer angle or turning radius, clearly show that, in the case of locked differential, the vehicle cornering behaviou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anoeuvre. As an important consequence, the handling diagram is not unique and the understeer gradient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ly upon the lateral acceleration, as in vehicles equipped with an open differential. Accordingly, this study shows that some typical tools and concepts of vehicle dynamics are indeed inadequate in the case of locked differential.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中提出一种新型具备转矩定向分配功能差速器的集中式电驱动桥系统。该集中驱动系统可以在不改变总驱动转矩的条件下,类似分布式驱动方式实现驱动转矩在左右轮间的任意分配,从而产生改变车辆横摆动力学的直接横摆力偶矩。首先,分析了转矩定向分配差速器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其次,利用键合图理论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并仿真分析了其动态响应特性;然后,设计了转矩响应控制系统以改善该差速器的动态性能;最后,嵌入整车模型进行了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装备该差速器的车辆可任意分配左右轮驱动转矩,并有效改善车辆操控特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某四轮汽车9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轮胎动力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侧向力利用系数的差动制动、主动转向切换控制策略。模拟了汽车以车速24.5m/s行驶时的一个紧急避让情况,研究了无控制模式、差动制动控制模式、联合控制模式下的车辆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向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差动制动联合主动转向技术的控制策略可以满足变路面下车辆稳定性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制动与悬架系统的车辆主动侧翻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车辆抗侧翻能力,建立了10自由度整车侧翻动力学模型,应用车辆动力学和轮胎力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动制动和半主动悬架协同工作的车辆主动抗侧翻控制策略。通过对制动力矩的差动调节和半主动悬架阻尼力的适时匹配,实现对车辆侧翻的有效控制。根据子系统运动特性,设计了制动系统基于滑移率的积分滑模控制器和悬架系统灰模糊控制器。分别对制动、悬架控制及综合控制进行的鱼钩试验仿真结果表明,综合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危险时域车辆的侧倾角,相对于单一系统控制进一步提高了车辆抗侧翻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限滑差速器可提高汽车驱动性、通过性及操纵稳定性。简述了车用限滑差速器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导球式限滑差速器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结构简单的转矩敏感式限滑差速器。介绍了导球式限滑差速器的结构,论述了其差速运动及限制滑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新的轮式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控制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葛英辉  倪光正 《汽车工程》2005,27(3):340-343
提出了一种用于轮式驱动电动车的电子差速控制算法,将转弯时转矩分配计算和基于车轮滑移率的开关控制相结合,对车辆左右驱动轮输入不同的转矩,同时根据轮胎偏转角的变化率确定目标滑移率。仿真研究证明,与采用机械差速器相比,新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鲁棒性好,车辆的驾驶更安全平稳,并能获得更优异的转向性能和更快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车辆在纵向运动和横摆运动时的强耦合关系给车辆动力学控制带来的困难,以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分几何理论设计了车辆系统运动解耦控制方法,将非线性强耦合的四轮驱动车辆动力学系统解耦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相对独立运动控制子系统,并设计了鲁棒控制器,以提高抵抗车辆行驶时不确定外力如侧风的干扰能力。基于 Trucksim 软件建立四轮驱动车辆模型,并针对车辆解耦控制策略和抗干扰策略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解耦控制的车辆,采用微分几何解耦控制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纵向速度偏差降低了 82.1%,横摆角速度偏差降低了80.7%,且微风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改善,车辆稳定性显著提升。为验证该运动解耦控制策略在实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还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硬件在环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The rail is modelled as a simply supported beam in the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 The beam is formulated by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an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by the method of mode superposition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 However, the size of the matrix that is formed by the mode-superposition metho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rack length, which limits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Some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olve this calculation issue, but they diminish the merits of the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 which would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a vehicle and a track from the entire vehicle–track system. A new method is developed to re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First, a theory based on a sliding window is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stability with respect to the length and the window-movement ratio. Then, two methods, namel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us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method, which is highly efficient when used in a vertical half-vehicle–track couple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vehicle response when the vehicle moves on a long track. The results of the vehicle response calc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he sliding window show good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结构以及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优点,然后阐述了纯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电子差速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理论,同时对三种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和适应场合。最后对纯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