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某T形梁桥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前后的应变、挠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Ansys软件计算出加固前后的极限抗弯承载能力,结果表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可以有效提高T形梁桥截面的抗弯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危旧混凝土梁桥结构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 采用足尺试验研究了应用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抗弯承载性能; 对2片20m跨径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足尺梁进行抗弯承载性能试验, 并与1片未加固足尺梁和1片预应力CFRP加固足尺梁的抗弯承载性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了足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组合加固后的抗弯性能, 研究了加载全过程跨中截面的加固钢板、原梁主筋、顶板混凝土和钢筋与连接构造的应变变化规律; 基于足尺试验结果, 建立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梁在破坏时表现出明显塑性破坏特征; 与未加固梁相比,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足尺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实测值提高了76%以上, 在正常使用阶段下的刚度提高1倍以上,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承载性能; 受力过程中试验梁跨中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 组合加固部分与混凝土箱梁腹板纵向相对滑移小于0.6mm, 因此,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后的试验梁整体工作性能较好; 足尺试验得到的极限承载力与简化公式计算结果的比值分别为1.06和1.01, 因此, 简化公式可靠, 可用于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承载性能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技术作为一种主动加固方式,可有效改善原结构受力,改善原桥下挠,增加应力储备,在对混凝土梁式桥的加固上效果显著,应用也越来越多。但目前针对桥梁的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技术相关的设计标准、锚固转向装置采用材料及构造形式差异性较大,加固施工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使得很多桥梁的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加固效果难以保证。文章通过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对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等多种结构类型的梁式桥进行加固,对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装配式技术的流程、应用进行探索研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又称增大截面加固法.它是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以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并减少裂缝宽度。  相似文献   

5.
对3片足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 其中1片足尺梁不进行加固, 2片分别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和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 分析了试验梁主要部位的应变、滑移、裂缝分布、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基于试验梁塑性破坏机理, 并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 推导了足尺试验梁的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 加固后试验梁的破坏形态表现为塑性弯曲破坏, 跨中横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 组合加固钢板与新混凝土之间以及加固部分与原结构之间相对滑移小于0.05mm, 因此, 加固后试验梁各部分协同工作性能较好; 与未加固梁相比,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08倍, 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43倍,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 与未加固梁相比, 2片加固试验梁的延性系数均提高了21%, 当试验荷载为200kN时, 2片加固试验梁刚度分别提高了1.55、3.07倍, 因此, 组合加固能显著提高试验梁的刚度和延性; 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相比, 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对试验梁在使用阶段的承载性能和刚度的提高更加明显; 2片加固试验梁抗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值分别为0.94和0.96, 因此, 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精度较高, 可用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抗弯承载性能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金龙 《交通标准化》2013,(12):126-129
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是混凝土结构常用的补强加固施工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增大截面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且经济有效的加固方法.结合具体工程结构的加固对我国加大截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总结混合粘贴纤维复合材料(HB-FRP)加固方法的研究成果, 推动其在混凝土梁维修加固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调研了HB-FRP加固法的研究现状, 揭示了外贴HB-FRP在外荷载和环境侵蚀下容易发生剥离的问题; 阐述了HB-FRP抑制FRP加固后剥离的工作机理, 分析了HB-FRP加固体系的构造特征及其对界面黏结力的影响; 总结了已有黏结-滑移模型和剥离荷载模型, 研究了加固梁的抗弯和抗剪性能; 分析了当前工作的不足, 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分析结果表明: 外荷载和环境侵蚀均可能引起FRP剥离, HB-FRP加固同时发挥了化学黏结、摩擦和销栓作用, 有效地抑制了FRP剥离; 目前几种HB-FRP黏结-滑移关系的主要区别为达到界面黏结强度时FRP是否会发生稳定的滑移; 黏结界面极限剥离荷载取决于其黏结-滑移关系; HB-FRP加固可用于正截面抗弯和斜截面抗剪, 加固梁承载力和加固效率可得到大幅提高; 增加FRP配置率和钢扣件数量能有效提高加固梁的抗弯能力, 钢扣件间距对加固梁承载力的影响和加固设计准则还不明确, 裂缝和外荷载对加固梁的剥离荷载、材料利用率和破坏模式影响显著; 加固梁抗剪强度的增加主要来自FRP和混凝土提供的剪力, 而箍筋的影响较弱; 增加FRP加固量和减小条带间距能显著提高加固梁的抗剪承载力; 后续应继续研究HB-FRP加固设计理论, 提出考虑材料与构造特征的黏结特性计算模型和基于界面剪力的HB-FRP钢扣件间距设计方法, 进而建立HB-FRP加固混凝土梁的优化抗弯、抗剪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碳纤维布(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可能发生的两种破坏形态(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CFRP拉断破坏),分别给出了简化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使用计算机模拟试验方法,考虑了实际工程中非完全卸荷加固的特点,通过对540根具有不同参数柱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大截面加固混凝土偏心受压中长柱的二阶挠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钢筋混凝土梁侨抗弯加固的方法主要包括加大截面、改变结构体系、粘铜加固、焊接补筋、体外预应力加固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等,这些方法育着各自的适用景件和结构类型。结合工程宴践综合比较这些方法,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属性规范化方法的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属性不同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多属性决策问题中有关属性的新规范化方法,基于不同类型属性的规范化公式。将6类常见的属性一致化。最后讨论了对多属性决策结果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属性规范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合多年的施工监理工作经验,简单论述隧道洞口开挖、洞身开挖与钻爆的监理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公路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加强成本核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道路翻浆原因及影响因素,分别阐述了该病害在施工、养护方面的预防措施及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填石路堤的质量检测手段及检测标准相对滞后的客观现实,在借鉴水利及铁路等相关行业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容重、沉降差、面波检测等较为可行的填石路堤的质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公路自然区划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公路自然区划的理论体系与区划方案的研究,结合我国近20年来的公路建设的实际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从新的理论体系、方法层面上对公路自然区划进行新的研究,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理论和软件,提出更加合理更适合国土现状的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公路自然区划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公路自然区划的理论体系与区划方案的研究,结合我国近20年来的公路建设的实际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从新的理论体系、方法层面上对公路自然区划进行新的研究,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理论和软件,提出更加合理更适合国土现状的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交通标准化》2006,(12):10-14
第一条为规范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维护招标投标活动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据《公路法》、《招标投标法》,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9.
铁路系统应保有适当数量的货车.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货车车型和数量与路网规模和运量不匹配已经对我国铁路运输产生了不良影响,货主请求车的承认率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在定义"路网合理货车承载量"及"货车承载系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路网货车承载量对路网运输能力的影响.通过对现在车数量合理、分布正常的...  相似文献   

20.
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下部结构的纽合点,构造精微,由于野外环境影响,容易病害,一旦损坏,将严重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必须进行更换处理,以保证桥梁处于正常的使用功能状态。本文通过对桥梁橡胶支座损害原因分析,提出用矮千斤顶更换支座的施工工艺,既科学、实效,又简便、安全,具有较强的适用效果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