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就适合微表处用的改性乳化沥青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采用先改性后乳化的制备工艺研制。试验选用了一种线型SBS改性剂A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掺量选定为3.5%;乳化剂采用一种阳离子乳化剂A和一种非离子乳化剂B复配的方式对SBS改性沥青进行乳化,经过试验对比分析,选定2者的复配比例为2∶1,乳化效果最佳。稳定剂采用了一种有机稳定剂A和一种无机稳定剂B进行复配,并对2者的剂量进行了分析调整。试验还对影响乳化沥青存储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适用于汽车转弯制动仿真的轮胎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轮胎试验结果的分析,用统计拟合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转弯制动联合工况仿真的轮胎力学模型。所建模型与实际情况接近,计算简便,在用理论分析建模困难时,而采用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建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轿车的车身刚度试验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轻型汽车技术》2010,(3):14-19,23
本文对轿车的车身扭转与弯曲刚度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以一种轿车为例,介绍了试验的全过程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述了这些试验对车身结构设计验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铁  赵富强  张瑞亮  王延忠 《汽车工程》2013,(12):1078-1083
基于对目前变速器大多采用的等幅疲劳试验方法的分析,运用线性累积损伤准则,推导了一种加速疲劳试验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载荷谱及应力循环次数,及变速器关键零件在不同载荷强化系数作用下的损伤度;得到了这两种试验方法的循环次数与损伤度的当量关系。比较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加速疲劳试验方法可较好地保持失效机理,因而更为合理,但尚待进一步的大量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两种车辙试验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民  李静 《东北公路》2003,26(3):13-15
对一种选定的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车辙仪和APA的车辙试验,并在不同压强下在APA上进行了车辙试验,分析了温度和荷载对于车辙的影响,并对两种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动静载试验是一种桥梁实际状况检验的重要方法,可科学准确地评定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结合某特大桥检测的案例,从试验对象、动静载试验参数等方面,深入对动静载试验进行分析,介绍动静载试验内容,利用桥梁专业软件midas 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通过实际试验测量值和理论值做比较,分析桥梁的承载力和对桥梁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7.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梦武  吴善周 《公路》2007,(6):142-148
在分析现有6种级配碎石回弹模量试验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级配碎石回弹模量室内试验方法——有侧限顶面法,推导了侧限修正系数公式和对侧限变形引起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与室内承载板法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8.
对一款4缸、增压中冷、四行程车用高性能柴油机进行两级增压器匹配试验,重点介绍了匹配试验的工况点定义、试验条件、评判原则,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选择一种同时应用于轻型车和重型车两款机型的增压器方案,并总结两级增压器试验匹配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客车空调噪声的分析,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客车空调降噪方法,并对其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大吨位挂篮采用几种常规的加载方法进行试验存在的局限性,介绍一种新颖的反力架加载方式的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反力架加载和砂袋加载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反力架加载方法的优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弯曲梁蠕变试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分析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的流变性能,并对其与SBS、高黏沥青进行了黏度试验和储存稳定性试验分析,研究了3种沥青的抗紫外线老化性能,最后采用显微镜分析了3种沥青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相较于SBS改性沥青和高黏沥青,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的弹性恢复性能、低温抗开裂性能、疲劳性能和抗紫外线老化性能更优;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具有高温黏度小、低温黏度大的特点,比高黏沥青更易于施工;另外,高黏复合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显著提高,可实现橡胶沥青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对EC-120有机降粘温拌改性沥青进行旋转粘度、常规性能指标、流变特性等试验研究,试验表明,EC-120作为一种熔点在100℃左右的有机添加剂,与沥青相容性好,制备容易,不存在离析问题。试验还表明在温拌改性沥青中,EC-120可降低沥青的高温粘度,提高中低温粘度,从而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和压实温度;可降低沥青针入度,提高软化点和抗车辙因子,从而大幅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会使温拌改性沥青的延度降低,疲劳因子增大,蠕变劲度增大,变形速率减小,对沥青的抗疲劳和低温抗开裂性能略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沥青改性剂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了动态流变试验和布氏粘度试验对改性沥青的流变性及粘弹剪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不同的LDPE掺量对两种沥青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LDPE的掺量的增多复数模量呈现降低趋势、相位角为增长趋势,同时抗车辙因子增大,表明LDPE的加入提高了沥青的弹性性能和高温抗变形能力;同时随着LDPE用量的增加,沥青的粘度也逐渐增加,沥青的剪切指数逐渐减小,沥青的非牛顿体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聚酯纤维沥青胶浆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粘度试验、动态剪切试验和动态蠕变试验研究了聚酯纤维对沥青胶浆流变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聚酯纤维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聚酯纤维掺入后能增大沥青胶浆的粘度,当纤维掺量超过0.5%时增粘效果明显;聚酯纤维沥青胶浆的复合剪切模量增大并且相位角降低,表明纤维发挥增强作用的同时,还能增加沥青胶浆的弹性性质;高温时聚酯纤维沥青胶浆的车辙因子明显高于基准样,并且在蠕变试验加载过程中产生的总应变和永久应变大幅度降低,表明聚酯纤维能有效改善沥青胶浆与混合料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环氧沥青的粘度与施工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固化进程中,环氧沥青的粘度随时间增长而逐步增加,直至形成不熔的凝胶。为了保证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以及顺利施工,在凝胶之前必须完成卸料、摊铺、碾压等一系列施工工艺,分析了环氧沥青固化进程的粘度增长特征,建立流变模型,并研究了粘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根据施工气温变化特点,建立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粘度增长修正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施工,并可以优化环氧沥青配方设计。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由一种废旧塑料再生的有机蜡(ROW)、有机改性剂(OMD)和无机稳定剂(ISD)制备的有机复合温拌剂对沥青的降黏效果及常规性能影响的作用。占沥青结合料4%,OMD含量为30%的有机复合温拌剂可使基质沥青140℃时的布鲁克菲尔德运动黏度与未加温拌剂基质沥青135℃运动黏度相当。该温拌剂还可以使SBS改性沥青在135℃时黏度从2 020mPa.s降到1 450mPa.s,降幅达500~600mPa.s左右。在满足重载交通沥青规范要求前提下,该温拌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沥青的软化点和针入度,延度变长,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为研究和开发高性价比温拌剂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沥青路面车辙是当前高速公路路面的最主要早期损坏形式。该文通过沥青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重复蠕变试验、粘度试验及混合料的车辙试验,对硬质沥青、改性沥青和70#沥青的高温性能做出全面比较分析;依托高速公路硬质沥青试验路工程的建设,对试验路抗车辙性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硬质沥青的高温性能较为优越,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类型温拌剂对于沥青性能的影响,选择常用降黏型温拌剂Sasobit和发泡型温拌剂Aspha-min分别加入到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中,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黏度试验,研究对比这两类温拌剂对沥青感温性能、高低温性能及黏滞性的影响.由等黏温度定理,推算出部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并以此对比分析其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温拌剂 KSH对新疆两种沥青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新疆地产的温拌剂 KSH,分别将 KSH掺入新疆常用的两种沥青克90#和塔90#中,分别制备沥青质量1%、2%、3%、4%和5%的温拌沥青。对基质沥青和温拌沥青高低温粘度进行测试,分析温拌剂对沥青粘度的影响;并用 Saal公式对沥青进行对数形式的回归,得出温拌剂的加入降低了沥青的感温性能。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温拌剂加入后对沥青高温粘度影响最大的是饱和分含量,其次是芳香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SBS与沥青的相互作用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为了评价SBS在沥青中的相互作用性质以及提高SBS改性沥青的性能,采用粘度法研究了SBS在不同分散系中的分散性质。通过对所测得的系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发现SBS分子结构中的两个链段在不同性质的溶剂中溶解性质明显不同。在石油馏分组成的混合溶剂中,提高溶剂中芳香烃的数量,可以促进SBS聚苯乙烯段的分散,明显改善SBS的溶解分散性。这一结果在不同系列芳香烃含量的SBS改性沥青性能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