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有关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很多数据,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截至201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其中乘用车超过7200万辆。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可见,未来我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将非常庞大。透过这个前景庞大的汽车后市场,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差距。众所周知,海外成熟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为汽车保有量添砖加瓦,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约有1.4亿辆,其中乘用车保有量接近1亿辆。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独立售后市场的发展却要滞后很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商用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11月,全国汽车销量513.76万辆,其中商用车162.22万辆,乘用车351.53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1.58%,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4.
朱向雷  王静 《汽车情报》2007,(30):14-23
汽车变速器是影响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的重要总成。近年来,中国乘用车变速器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06年我国乘用车变速器市场总体规模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国产变速器市场规模达180亿元人民币,并且5年来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不断扩大。随着乘用车销售量的快速增长,乘用车变速器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2014年底预计突破1.6亿辆。汽车后市场现状据统计,车辆保期内4S店的客户流失率在10%~20%之间;出保期后,客户流失率在30%~40%之间(高端车在20%~30%);过保修期3年,客户流失率最高可达60%以上。2013年,我国汽车平均车龄达3.23年,2014年底我国汽车平均车龄预计在4年左右。出保的车辆将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汽车售后市场。  相似文献   

6.
2006-2007年乘用车市场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07,(1):2-3,40
12006年乘用车市场评价1.1乘用车市场恢复高增长态势,带动我国汽车总体市场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2006年乘用车国内需求跃升至新的平台,2006年我国国内乘用车需求总量达到428万辆,同比增长30.6%,需求量比2005年净增100万辆,需求恢复高增长态势。由于乘用车需求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汽车市场总需求连续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年汽车总需求达到705万辆,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名副其实的全球第2大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7.
近日,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签署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协议,总价值超过8亿美金。根据协议,自2009年起,福特汽车将从北美出口超过30,000辆汽车到中国市场。此外,福特汽车还将向中国出口传动系统等汽车零部件,用于其在华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以轿车为主的2006年乘用车销量近日排出最终座次,上海通用和南北大众分别以413q万辆、352万辆和35万辆的最终销量囊括了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前三名的排名。奇瑞汽车进入本年乘用车销量四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申城 《世界汽车》2005,(1):64-65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超过美国,达到1200万辆,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几年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火爆,但人们关注的目光主要放在以轿车为主的乘用车市场上,而占汽车产销市场超过50%市场份额的商用车市场却处于许多消费者的视野盲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产销将有望突破850万辆.而乘用车市场将在今年完成第一个产销500万辆的目标.并将进入第二个产销500万辆的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步入了由做大到做强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环保、汽车出口等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人、汽车、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7月14日.中国汽车·长春论坛2007峰会,从多角度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肖军 《时代汽车》2005,(11):36-37
有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轿车需求将达到55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10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可达2500亿元-3000亿元。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成本中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轿车中的比例将达到30%-40%。预计未来10年,国内汽车市场将持续以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国内的汽车生产总量将增长到1000万辆。相应地中国对各种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还将不断出现,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环球新闻     
《时代汽车》2012,(11):10-11
欧洲危机绵延国际车企强化中国地位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洲汽车市场大幅萎缩,汽车业面临严峻考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欧洲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12个月下滑,今年前三季度,欧洲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为972.44万辆,同比下滑7.2%。部分欧洲汽车厂商在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上的失误在这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暴露无遗,汽车厂商为挽回损失纷纷采取削减投资、裁员等紧缩措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汽车消费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使得欧洲汽车企业加快了在这些市场的争夺。  相似文献   

13.
连续3年销量增幅保持在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今年5月份突然出现全面滑坡,总体下滑幅度达15~20%,有的企业销量下滑超过30%,今年1~5月仅乘用车库存积压达到13万辆,引起了业内很大震荡。并且根据6月份的情况,销售滑坡还将持续。造成目前汽车企业  相似文献   

14.
乘用车市场如此火爆,令多数人对今年汽车市场突破千万辆大关充满信心。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曾经出现过多次奇迹,但是都没有2009年4月份的销量这样让大家始料不及。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国内共生产汽车115.68万辆,环比增长5.61%,同比增长17.89%;销售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了2486万辆.由此形成了一个680亿元人民币的汽车配件售后市场.并且这个市场正随着汽车销售的增长而日渐增长。据预测.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到2010年将达1900亿元的巨额规模,将在亚洲位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10,(25):14-14
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实际意义 对比中美两国5月份汽车销售报表,突然发现所谓的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受到了“威胁”。5月份,中国乘用车销售1043220辆。这其中包括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即微型面包车)。同期,与其相对应的美国轻型汽车销量为1103084辆,美国的轻型汽车是指轿车、面包车、SUV和皮卡。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又到年底。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一派红火。有关方面的预测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所有细分市场在06年都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乘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15万辆,比去年增长25%。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供应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整个06年车市的发展。本期"东方时评"《回顾2006 展望2007》指出:"市场经历了从2005年到2006年的成长,已经打开了一条通往更广阔的市场道路。展望2007年,车市将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再来看看06年的汽车进出口情况。从1~10月的数据来看,截止10月底,  相似文献   

18.
普华永道预计,从2011年~2018年,全球车市的增长将有83%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亚太地区。虽然诸多市场因素会造成中国汽车增速放缓,普华永道仍然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成熟汽车市场来说,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前景依然强劲。普华永道Autofacts预测,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日渐明朗以及对一些政策的调整,2013年的汽车市场将会好转,增速将超过2012年。同时,Autofacts预测,到2018年,全球轻型汽车的产量将达到1.06亿辆,其中,中国占2730万辆。  相似文献   

19.
何国成  王志刚 《摩托车》2012,(18):53-55
一、概述虽然汽车价格日渐走低以及诸多城市的"禁摩令"都对摩托车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摩托车市场产销数量连续18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称,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摩托车的保有量近1亿辆。所以摩托车机油仍然有着广大的市场空间,预计2013年摩托车机油的市场销量将会达到30万吨,其中小包装18万吨。  相似文献   

20.
饶达 《轿车情报》2003,(11):28-29
由于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汽车工业进入新的辉煌,今年国产汽车市场总销量超过400万辆,加上进口车销量,减去出口车销量,总量可达410-420万辆,市场规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而产量也超过法国,升到世界前四位。同时乘用车市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市场转折期,仅把今年三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最有特点的三个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