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性能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在国外桥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健  周士琼 《国外公路》2000,20(4):52-54
文中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的概念,引出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这个新名词。例举了国外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工程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与自密度混凝土可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C50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典型自密性和填充性的特种混凝土,其组成材料比例对技术性能和应用效果影响显著.根据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结合临江红水河特大桥工程实际要求,进行C50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通过试验选择合理的原材料品种和掺量,并在工程应用中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板式轨道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羧酸盐减水剂水泥净浆流动度以及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从板式轨道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的高工作性能特性角度着重分析了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矿物掺合料以及复合添加剂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配制出了高性能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乔东华 《中外公路》2012,32(5):220-223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的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主要结合道路工程混凝土的特点,研究了浇筑时无需振捣、可在短时间内硬化并达到开放交通的自密实早强高性能混凝土,并通过大量试验,对路用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文所研究的两种自密实混凝士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均能满足公路工程的技术要求;而且当采用免振成型方法时,混凝土内部也只存在少量气孔,与普通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采用这种配合比的混凝土能够达到很好的自流平效果.  相似文献   

5.
合江长江一桥为主跨530 m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拱肋管内混凝土设计为C60高性能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采用真空辅助泵送法施工.根据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通过对不同水灰比、含砂率以及不同粉煤灰、膨胀剂用量的配合比进行试验研究,配制出了符合工程需求的施工配合比.在合江长江一桥的实际工程应用中证明,拱肋钢管内的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强度达到要求,混凝土与钢管接触紧密,能全面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钢混结合段为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主梁的关键部位,对大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非常重要.在系统研究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微膨胀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纤维增强自密实混凝土三种C55高性能混凝土使用性能的基础上,优选出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用于钢混结合段的配制方案,从钢混结合段施工实践中总结了保证浇筑质量的工艺措施及夏季施工的温控...  相似文献   

7.
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密实混凝土作为钢管混凝土结构核心混凝土,对方便施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具体工程实例,对作为钢管混凝土拱桥核心自密实混凝土的生产和泵送施工进行介绍,体现了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供同类工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了自密实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首先针对自密实高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着重探讨分析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参数选择,然后根据"最大堆积密实度原理",提出基于该原理的自密实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四层体系设计法.自密实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中的应用成果表明,四层体系设计方法具有理论基础,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9.
设计相同标号且矿物掺合料的掺法和比例相同的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以此两种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土的电通量试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土微孔结构的差别,配合比和粗集料的差异使得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略小于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仲咏梅  李克亮  卢静  徐辉 《公路》2006,(7):143-145
在江门滨江大道施工过程中,试验研究了新拌浆体相对密实度和硬化混凝土密实性。混凝土的密实性通过扩散系数和相对渗透系数来表征。试验分析表明:相对于普通混凝土,粉煤灰、硅粉、磨细矿渣等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可以提高高性能混凝土浆体相对密实度,降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气体扩散系数和相对渗透系数。浆体的相对密实度越大,混凝土越密实,因此用浆体相对密实度可以定性预测硬化混凝土密实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研究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和石粉用量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并测试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工程需要,石粉的掺人改善了混凝土的干缩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填充混凝土的自密实、低收缩和高韧性的特殊要求,以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制备C55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微膨胀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微膨胀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弯曲韧性、塑性收缩开裂性能、限制膨胀率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自密实混凝土相比,优选出的微膨胀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仅满足自密实工作性能的要求,而且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劈拉强度和弯曲韧性,大幅度提高了抑制塑性收缩开裂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微膨胀特性,能满足钢-混结合段混凝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的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为试验对象,通过对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箱梁的极限承载力对比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加固方法对此类结构开裂后的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小箱梁的极限承载力大幅提高;自密实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两者变形协调良好.且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合江长江一桥为主跨530 m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拱肋管内混凝土设计为C60高性能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采用真空辅助泵送法施工.经过工艺试验和实桥施工证明:拱肋钢管内抽真空时采用水环式真空泵,施工方便快捷、达到的真空度高、经济性好,非常适合应用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管内混凝土真空辅助泵送工艺中.  相似文献   

15.
合江长江一桥为主跨530 m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桁架拱桥,共有2个拱肋8根拱肋主弦钢管,每根拱肋钢管分两边(半跨)同时灌注,拱肋管内混凝土为C60高性能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每次单边灌注方量300多m3,采用真空辅助泵送法分3级接力一次性完成灌注施工,施工质量好、速度快,可在同类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路桥工程中钢管混凝土结构日益增多,尽管钢管混凝土施工工艺十分复杂,但是其综合了钢材与混凝土材料的优点,适用于现代化工程建设,可满足土木工程结构的大跨度、重负荷要求。分析了路桥工程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难点,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探析,结合工程实例对钢管桁架梁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桥梁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秉京 《公路》2001,(2):70-74
桥梁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各国工程经验证明,桥梁损坏是比较严重的,其修复要耗费大量资金,大于新建桥梁时适当提高有关技术要求所增加的费用。在大桥新建时,我们应该重视桥梁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用高性能混凝土。从材料选择、集料碱活性、外加剂与耐久性、大体积混凝土防止开裂、密集钢筋部位应用高流动性混凝土或自密实混凝土以及桥面混凝土等都应从耐久性及影响耐久性的施工性能等方面加以校核,以保证桥梁在使用环境下安全地工作100年。  相似文献   

18.
拱桥采用背拱方案加固时,混凝土没有振捣空间。自密实混凝土以其优越的性能可满足此类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结合清连一级公路升级改造中拱桥加固工程实例,简述了自密实混凝土在拱桥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钢管的界面损失(脱空、脱黏)直接影响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其中膨胀剂的性能和掺入量以及混凝土后期收缩性是影响混凝土-钢管界面损失的重要因素。为减小混凝土-钢管界面损失,采用新型氧化镁复合膨胀剂配置出了初始工作性能良好、后期无收缩的新型C55高性能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并将其应用于六景郁江大桥的实际工程中。实践表明拱肋钢管内的新型高性能自密实无收缩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该高性能混凝土密实度高、零脱空率且脱黏率低,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20.
顾维  郭芳  袁明 《公路与汽运》2024,(1):116-120
为研究不同类型纤维长度、长径比及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纤维参数自密实混凝土开展坍落扩展度试验、J环拓展度试验及离析率筛析试验,测试其工作性能指标,利用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对其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结合灰色关联法分析不同纤维参数与工作性能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在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拓展度、J环拓展度、扩展时间、离析率等工作性能指标中,离析率的权重最大;掺较短纤维的自密实混凝土的综合得分指数较高;随着纤维长度、长径比及掺量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能力降低,稳定性增强;纤维长度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整体影响最大,长径比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