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车时代》2006,(11):50-50
三菱汽车日前推出Lancer Evolution(Evo)的第12代画型Evolution Ⅸ。Evolution Ⅸ采用电子控制式四轮驱动系统,配备2.0升MIVEC四缸16阀涡轮增压引擎。它具备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后者提高了引擎的最大输出功率和燃油效率。通过三菱创新的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技术(MIVEC),  相似文献   

2.
广本新雅阁(2.4L)的i-VTEC系统是VTEC VTC组成的高智能化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装置,结构框架图如图1所示。VTEC系统可以控制发动机在低转速区域和高转速区域时的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VTC系统能根据发动机负荷对气门相位进行连续控制(可变凸轮相位)。所谓i-VTEC系统就是融合了上述两项技术的新系统。通过VTEC对气门升程,VTC对气门重叠(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状态)进行周密的智能化控制,从而使大功率、低油耗和低排放这三个具有不同要求的特性都同时得到提高。其排放达到了欧-Ⅲ标准。  相似文献   

3.
可变气门正时实现压燃点火和火花点火模式无缝切换。SI燃烧模式下需要较低压缩比。改变进气凸轮正时改变有效压缩比。进气和排气凸轮轴都用电动可变气门正时执行器驱动。如图60所示。图61是SKYACTIV-X发动机配气机构气门正时与升程展示图,进气门21的开阀时期TIVO及闭阀时期TIVC和排气门22的开阀时期T1EVO及闭阀时期T1EVC.  相似文献   

4.
格蓝迪(GRANDIS)是三菱公司近期推向我国市场的一款新车型,配备2.4L、4气缸、16气门、单顶置凸轮轴的4G69发动机,每个气缸有2个进气门和2个排气门。三菱创新型气门升程和正时电子控制系统(MIVEC——Mitsubishi Innovative Valve timing & lifting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的应用,是格蓝迪的一大特色。它可通过调节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来配合汽车的行驶状况,确保发动机获得最佳的配气相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一汽丰田卡罗拉轿车1ZR-FE发动机采用了VVT-i技术,VVT-i即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ce(智能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1ZRFE发动机在进排气凸轮轴上加装VVT-i控制机构,用于在不同发动机转速范围内调整进排气门的配气正时,提高充气效率,  相似文献   

6.
宝马车电子气门(VALVETRONIC)是指由全可变气门行程控制装置和可变凸轮轴控制装置(双VANOS)构成的,可以任意选择进气门关闭时刻。电子气门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节气门的功能。为此需要使用一种全可变气门行程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7.
4.R挡保护油路图 R挡保护油路图如图35所示,当挂入倒挡时,如果车辆依然处于前进状态,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TCM)会起用保护模式,防止进入倒挡,直到车速达到足够低。TCM控制空挡电磁阀(N Shift)工作,电磁阀油压推动倒挡锁止阀(L8)移动,切断低速/倒挡制动器(L&R/B)油路。打开泄油通道,使低速/倒挡制动器油压通过换挡阀泄掉。  相似文献   

8.
陈建宏 《天津汽车》2009,(12):61-62
1故障现象一辆新的威驰GL-i 1.6AT轿车,配备横置直列4缸1.6L汽油发动机,采用顶置双凸轮轴(DOHC)、16气门(VVT.i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智能诊断系统、EFI(电子控制式燃料喷射装置)、DIS(直接点火系统)及4挡自动变速器。在PDS(例行检查)时,发现发动机启动后怠速转速维持在1400r/min,无法回到STD:700r/min。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06,(45):36-36
现代汽车在雅绅特上不惜装备最新研发的两款发动机。其中1.3L的CVVT(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达到81kW,而连续出功率达到了81kW,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则让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达到一个全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徐艳民 《汽车维修》2010,(11):47-48
(三)系统电路分析 卡罗拉汽车VVT-i系统的控制电路原理如图10所示。ECU以曲轴位置传感器、空气流量计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提供的信号为基础,结合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信号,计算出各行驶条件下的最佳气门正时(目标气门正时),并向相应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传送目标占空比控制信号,控制正时机油控制阀动作,通过改变机油的流向、流量来驱动凸轮轴前端的控制器工作,从而实现配气正时的提前、滞后和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一汽丰田花冠轿车1ZZ—FE发动机采用了VVT-i技术,VVT-i即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ce(智能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1ZZ—FE发动机在进气凸轮轴上加装VVT—i控制机构,用于在不同发动机转速范围内调整进气门的气门正时,提高充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的怠速稳定性和低速平稳性,提高发动机功率和转矩,扩大发动机转速范围,降低部分负荷燃油消耗,改善废气排放。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配件》2006,(10):173-17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采用可变气门正时(包括可变气门升程),取代汽油机节气门控制,以控制发动机负荷等特性,有利于发动机的低油耗、低排放与功率或扭矩输出性的提高。(燃油经济性约可提高3%~5%。NOX与HC排放可分别降低50%-80%与10%~15%,功率或扭矩最大约提高10%),是近年来车用汽油机的重要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06,(31):13-13
IS300高级运动型轿车是Lexus雷克萨斯专为中国市场量身订制的。它搭载了3GR-FE的3.0L V6高功率发动机.采用后轮驱动方式,动力性能出众。双VVT-i(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技术增加了对排气正时的控制,使其能够输出高达170kW的最大功率以及300Nm的强大扭矩。与此同时,高工效也实现了低排放与令人惊叹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4)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OCV) OCV是一个三位五通电磁换向阀(图20).电磁阀根据发动机ECU输出的占空比电流控制滑阀移动位置来选择压力机油流向VVT-i执行器的通道,使进气(排气)凸轮轴旋转到提前、延迟或保持状态的气门正时所对应的位置,图21是VVT-i系统控制提前、延迟、保持状态的原理图.  相似文献   

15.
一汽丰田卡罗拉(COROLLA)轿车是COROLLA第10代车型,它搭载了全新设计的1.6L(1ZR--FE)和1.8L(2ZR—FE)两款发动机,发动机有用直列4缸16气门双顶置凸轮轴(DOHC)设计,并配置了双VVT—i可变气门正时、直接点火系统(DIS)、ETCS--i电子节气门以及涡流式进气歧管。为了方便广大维修人员对该车的维修,我们对发动机的电控系统相关电路图(附图)进行了整理,希望对大家的维修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公路与汽运》2007,(4):16-16
日产汽车公司近期发布了一项全新的发动机技术,该技术可使敏感度与动力性、燃油率与排放实现更好的平衡。该技术结合了日产新近开发的可变气门正时与行程控制系统(VVEL)及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C-VTC)。传统发动机采用节气门控制进气,而采用VVEL技术的发动机直接作用于进气  相似文献   

17.
瑞风商务车汽油发动机按型号不同,发动机继电器可分为两种:其一,MPI 2.4L顶置凸轮8气门发动机普遍用零件号为39160-24520或39160-24530发动机控制继电器,均为韩国进口配件;其二.2.4L双顶置凸轮16气门发动机或彩色之旅2.4L 4GA1发动机都采用零件号为39160-24540进口配件或国产配件发动机控制继电器。根据三种发动机ECU控制程序的不同和发动机控制继电器各端子含义的不同,在维修或更换发动机控制继电器时,切  相似文献   

18.
一辆1991款丰田佳美轿车2.2L,5SFE发动机,配置自动挡变速器,由于怠速抖动(油底里的平衡轴在1缸压缩上止点时,两个平衡重都顺着活塞运动的方向向下,正时标记对准且工作正常)。查得原因是:因气门顶工作面磨损严重,造成气门关闭不严。于是更换了新的气门导管、气门,并研磨了气门口。装复后试车,发动机怠速平稳,不再抖动,但有明显的气门响,比原来严重。  相似文献   

19.
故障现象:一辆2002年款丰田佳美2.4轿车,配备横置直列4缸2.4L汽油发动机,采用顶置双凸轮轴(DOTH)、16气门(VVT—i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CAN局域网控制技术和智能诊断系统、多点电控顺序喷射、DIS直接点火系统,4档自动变速器,行驶里程14万km。该车由于在行驶中正时皮带断裂,导致气门被顶弯等一系列故障。在一家修理厂更换了气门、正时皮带等,维修后发动机冷车、热车起动均正常,只是起动后怠速转速维持在2200r/min,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此外,为实现高负荷运转,几何压缩比的降低和分段式喷射也会引起热效率的降低。现阶段作为解决的对策,最有希望的技术是可变气门驱动(VVA),特别是进气门关闭正时的可变技术可使有效压缩比降低,以及在排气和进气行程上止点气门的负重叠可以控制残留废气,这些都作为抑制热效率恶化、能够直接控制预混合燃烧的条件而引人注目。预混合燃烧的另一个问题是剧烈的放热以及由此引起的燃烧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