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提高航空与陆侧交通客流关系分析的效率,本文基于大数据手段统计海量的航空客流和陆侧交通客流数据,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对航空客流和陆侧交通客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遍历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并增加算法运行次数的方法探寻隐含层最佳神经元个数。其次,保持航空客流数据不变,在时间轴上偏移陆侧交通客流数据,基于拟合系数设定评价函数,衡量航空客流和陆侧交通客流数据的匹配程度。其三,基于首都国际机场的实际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到航空旅客乘坐陆侧交通方式提前到达和滞后离开机场的时间,并获得了航空客流和陆侧交通客流之间定量关系表达式,为机场陆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分析了浦东国际机场旅客特征和陆侧交通出行特征,并重点阐述了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机场旅客出行意愿调查分析,为浦东国际机场陆侧交通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机场陆侧公共方式的客流分担率,首先对固有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固有因素对于分担率影响的强度。接着对设计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主要机场的案例研究,归纳定量信息,以便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其内在因素。此文对提高我国机场陆侧公共交通方式的分担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漫长的论证或博弈之后,北京第二机场项目终于确定场址上马了。与现有首都机场相比,第二机场距离市中心相当遥远,其距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46公里,大约相当于首都机场的两倍!如此远的机场其陆侧交通的衔接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难题。现有的首都机场似乎可以充当参照物。首都机场2013年客流量将达到  相似文献   

5.
孙铭训 《综合运输》2013,(12):90-90
北京市政府日前印发了《进一步提升首都机场陆侧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水平的意见》,提出全面优化机场巴士线路布局和站点设置;推进机场巴士运营管理市场化;进一步缩小机场快轨行车间隔,提高舒适度;改进出租调度站管理服务;扩大电子收费新技术应用;构建三级交通信息提示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郭继孚 《综合运输》2013,(11):24-27
摘要:本文从北京新机场的区位条件、辐射范围、陆侧交通需求规模的分析入手,指出北京新机场具有“距离远、覆盖广、规模大”的显著特点,并提出北京新机场陆侧交通体系需要重点关注辐射区域范围、集散方式结构、交通枢纽布局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区域交通网络与空间形态结构的互动影响着机场地区“空港、临空产业、航空城”的协同发展。从“港产城”一体化角度分析枢纽机场地区交通及其组织特性,提出以机场导向发展、突出进场交通的轴向性和航空客货属性产业布局分离的机场地区交通网络与空间形态结构耦合的理想模型。考虑实际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机场的功能定位等因素,论证典型枢纽机场地区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与空间形态结构互动模式。最后,以北京首都机场地区为例,验证首都机场地区路网结构与空间形态时空演进历程,分析现阶段及规划中交通网络与空间形态结构的强关联耦合。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航空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机场改、扩建和新建大型机场的高潮。许多大型机场与城市中心距离(30~50km)越来越远。绝大多数机场的地面集疏运交通以高速公路为主要通道,汽车是主要交通方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程度不断增大,这样旅客(货邮)往返机场时间相应加长,更无法保证到达进出机场时间的可靠性。对于大型枢纽机场来说,运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单一道路交通方式将无法满足机场客货流地面运送的需求。如何改善大型枢纽机场地面交通系统,实现机场外部交通与航站楼的高效衔接己成为各国机场规划设计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费用低、占地少、污染少、舒适性好、准时可靠等优点,为提高机场地面交通服务效率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为给航空旅客提供更便捷的集疏运服务,减少交通阻塞造成的延误,最有效、可持续的方法是发展大运量、安全便捷的陆侧公共交通。为减少乘客利用机场公共交通进行换乘的等待时间,提高机场公共交通的优越性及利用率,本文在借鉴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研究方法和部分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机场公共交通发车频率优化进行了研究。基于乘客满意度和公共交通的容量限制,提出以乘客等待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加权平均值最小为总体目标的发车间隔优化模型。以天津机场为实例,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其最佳发车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北京新机场的合理规模和可行的陆侧交通集疏运结构;提出了以北京新机场为契机,规划"京畿新区",疏散首都功能;建设京津冀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形成新的"一日交通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机场群是城市群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大机场群在与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本文客观比较并评价了三大机场群的发展特征,以及机场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特点,提出了机场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轨道网络日趋完善,为扩大区域枢纽机场的腹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了定量研究轨道交通对区域枢纽机场可达性的影响,以杭州萧山机场为例,利用ArcGIS和改进的交通成本加权平均值法,从市域和区域两个方面,对基于轨道交通的机场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轨道交通的机场有效服务范围能够覆盖所在城市大部分地区;加强机场与区域轨道网络的衔接,有利于提升机场的可达性,扩大辐射范围。  相似文献   

13.
杨新湦  屈琮博 《综合运输》2021,(2):66-72,83
针对我国国际枢纽机场未按照设计之初功能定位发展的现状,运用AHP法构建国际枢纽机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国际航空运输规模指标、国际节点网络连通度指标、枢纽功能指标、综合交通指标纳入体系当中。首先对国内外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进行评价,其次对我国机场布局规划中的10个国际枢纽机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国际枢纽机场国际业务发展、航空枢纽建设与国外对标机场有一定差距,与自身战略规划有所偏差,针对薄弱指标项基于自身优势给出发展建议。最后基于一市两场与机场群的视角,分析了如何根据自身功能定位进行协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和总结,并参考相关工作的经验积累,以机场建设与运营业主的视角,梳理归纳了现代大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理念、思路及经验,对国内其他机场综合交通规划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T3航站楼的运营,首都机场地面交通衔接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出机场的交通乘客,然后简要的介绍了进出机场的交通方式,接着对最适合首都机场地面交通衔接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首都机场地面交通方式提出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航空交通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承担旅客的进港、候机、出港的任务,同时也要保障飞机有序安全地起降。机场供电的安全可靠,是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某一机场的供配电设计进行分析,对支线机场的供电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输》2006,(6):F0002-F000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现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交通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交通信息工程系等五个系,并拥有教育部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相比较于机场层面的市场竞争,深圳机场与广州白云机场在地面交通方面的竞争目前还难分伯仲,深圳机场在地面交通接驳方面甚至略有优势。深圳机场水、陆、空全接驳的立体交通保证了珠三角城市与深圳机场的良好衔接,特别是在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地面交通接驳方面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9.
欧阳杰  王绍芸 《综合运输》2024,(4):39-44+111
随着机场对外轨道交通与机场内部捷运系统的应用推广,二者在机场的衔接布局不合理、运营管理分割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不同技术制式的机场轨道交通方式亟待由各自独立建设运营的局面逐渐向轨道交通协同化的方向发展,研究其衔接模式及设施布局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在分析机场轨道交通与旅客捷运系统协同衔接布局的应用实践、基本需求和发展趋势基础上,结合各类机场轨道交通特性和场站布局差异,归纳了4种机场轨道交通与捷运系统的衔接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首都第二机场和高速铁路站的规划建设,在分析北京城市对外交通职能实现"泛交通中心化"转型的基础上,提出在京津冀核心区建设面向世界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