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准高速、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小文 《铁道学报》2001,23(2):81-85
采用车辆动态曲线通过理论,研究了车辆曲线通过安全和舒适度与缓和曲线线型之间的关系,为准高速、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2种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行驶动力学理论,推导出考虑列车加减速行驶的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计算公式.针对三次抛物线型和半波正弦型2种线型的铁路缓和曲线,通过理论计算并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种不同工况下缓和曲线上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给出的考虑列车加减速行驶的曲线上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计算公式可用于不同缓和曲线线型的比选;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上的4个连接点处,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有突变值,而半波正弦型的缓和曲线没有突变值,因此半波正弦型缓和曲线对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比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滨 《铁道建筑》1995,(12):13-17
通过对改善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的几何性质、力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并与具有代表性的缓和曲线型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我国高速铁路线路采用改善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外缓和曲线的主要类型,分析了缓和曲线线型基本条件与运营性能的关系,阐明了运营性能在高速铁路缓和曲线选型中的重要性,比较了几种典型的曲线型外轨超高顺坡缓和曲线的运营性能,对我国高速铁路缓和曲线合理选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直线型缓和曲线起、终点主要力素及力素变化的理论分析,结合近200个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线形几何状态的量测数据,归纳出设计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应遵循的4条主要原则。据此,提出的七次四项代数式缓和曲线,是一较优的适应高速行车的线型。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性、舒适度以及轮轨动力特性与缓和曲线的线型、长度具有较高的相关度。采用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高速铁路车线系统模型,在考虑高速铁路存在轨面不平顺的情况下,引入低干扰谱,研究缓和曲线线型及长度对高速列车运行时各主要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300 km/h以上的高速列车,当曲线半径达到7 000 m及以上,缓和曲线达到一定长度时,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与半波正弦型相比差别不大,均能满足行车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7.
准高速铁路缓和曲线线型的选择问题郑州铁路局基建处尚让“铁道标准设计”1994年第10期“京沪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和线路平、纵面设计标准探讨”一文中,涉及到“缓和曲线线型及长度”的有关内容,提出以下看法供参考,并借此机会推荐几种高次缓和曲线,并对其要素进...  相似文献   

8.
9.
车辆通过缓和曲线时乘坐舒适度评价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车辆通过缓和曲线时乘坐舒适度评价法。评价法的试验在E991系统验列车(TRY-Z)上进行。根据试验结果及参考国际上评价乘坐舒适度的标准,对评价法进行了修改,以便在缓和曲线通过以外还能用于向振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11.
缓和曲线长度是高速线路平面标准的一个主要参数,目前国内无高速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可循,为适应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急需,依据国内现有科研成果和国外有关资料,结合京沪线特点,对缓和曲线长度合理取值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高速区段和曲线限速地段爱和曲线长度标准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文章基于CR400型动车组车辆结构参数和成渝中线线路设计参数,建立了考虑车辆牵引与制动特性的高速铁路车辆-线路耦合动力学模型,对400 km/h高速铁路车辆限速通过曲线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CR400型动车组在成渝中线正线区间上运行时,安全性指标均低于限值,适当的欠超高设计更有利于提升车辆曲线通...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铁路》2007,(12):75-75
日本铁路轨道构造标准规定,应当尽量避免缓和曲线上插入竖曲线。缓和曲线上,因为轨道面不平造成支撑的轮重减少,车辆走行安全性降低;竖曲线上,存在的上下加速度也造成支撑的轮重减少、压曲稳定性降低。两者重叠后安全性更为下降,所以必须避免。日本铁路竖曲线半径从舒适度的角度出发设定,上下加速度一般很小,可以认为竖曲线不影响走行安全性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受地形的约束,重庆跨坐式单轨线路的"小半径、大超高、短曲线"特点对行车平稳性和舒适性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线路缓和曲线的超高时变率进行分析,探讨了速度控制对行车平稳性及乘客舒适性的影响,同时对单轨线路缓和曲线长度设置进行了计算,建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控制在20 m.  相似文献   

17.
从运动学和旅客舒适度的角度建立了缓和曲线运营性能的评价指标,分析了缓和曲线线型条件与运营性能的关系,比较了几种典型的高次缓和曲线运营性能,对我国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缓和曲线选型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曲线通过性能,针对悬挂系统和高温超导悬浮导向力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横垂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悬浮架曲线通过性能,对比了车辆通过有无超高曲线时悬浮杜瓦横向和垂向位移。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在通过有超高曲线时,在缓和曲线路段,原H型构架由于无一系悬挂,难以适应曲线路段的线路扭曲,使得局部杜瓦垂向位移较大。为此,对悬浮架设计方案提出了优化措施,并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增设橡胶垫等方式可增加H型构架纵梁与横梁之间的点头自由度,以及增设杜瓦与H型构架之间的一系悬挂对改善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均有效果,并且后者效果更为明显。综合2种优化方案,提出了有利于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曲线通过的悬浮架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
分析线路平面缓和曲线长度取值的影响因素,以及直线电机系统对缓和曲线长度取值的影响;对比分析最大曲线超高对小半径曲线限速和系统旅行速度的影响;建议直线电机系统线路最大超高值和缓和曲线长度的取值可以延用地铁规范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