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挡土墙模型试验,在挡土墙面填充缓冲层,并分别测定挡土墙填充缓冲层前后的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研究挡土墙填充缓冲层前后土压力变化规律及不同EPS土工泡沫缓冲层厚度对土压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设置EPS土工泡沫缓冲层可有效降低墙后填土的土压力;缓冲层越厚,侧向土压力减小越明显;设置缓冲层后土压力随墙身位移变化规律与无缓冲层时相同。  相似文献   

2.
土压力分布是支挡工程设计的重要问题。根据南昆铁路6处支挡结构的土压力实测资料,在理论模式的基础上,修正提出土压力分布的如下抛物线图式:Px=a[(y-y^a)/(A01)]^b。进而推导了土压力最大值点,水平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的公式。分析南昆铁路支挡结构土压力分布的拟合图式表明,与库仑主动土压力相比,挡土墙、土钉墙与之相近,桩和锚拉式桩板墙约大1.3~1.5倍:合力作用点,挡土墙、锚拉式桩板墙约为2/5墙高,土钉墙、锚拉桩约为1/2墙高。据此得出南昆铁路土压力分布的简化图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煤矸石作填料时退台式格宾箱加筋挡土墙的工作性状及受力变形特性,通过对安化—邵阳(安邵)高速公路k128+675和k128+685的2个典型加筋挡土墙断面进行现场试验。对加筋挡墙墙后土体水平土压力、挡墙内部土体水平变形、挡墙内部垂直土压力以及筋材应变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面墙后土体水平土压力随填土高度呈线性增长,在进行台前回填处理后,增长速率有所增加;墙后土体的垂直土压力为非均匀分布,在距墙面0.35倍筋长处出现峰值;筋材拉应变分布沿筋材铺设方向呈中间大两侧小的抛物线型分布,距墙面2.8~4.2 m范围内应变值较大;建议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挡墙台前回填处理,能够较好地限制墙体侧移以及鼓肚现象。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煤矸石填料加筋挡土墙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论文详细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挡墙的支护机理;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该类型挡墙应力应变的长期监测,研究施工与服役期间墙后土压力、格构梁受力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等变化特征,完善该类型挡墙工作机理。研究结论:(1)填土加载是测试点土压力变化最主要的原因,第一次回填加载的影响最大,后期回填加载影响较小;(2)由于锚索的存在,墙后侧向土压力的分布不是简单矩形、梯形、三角形,变化曲线呈现"W"型;(3)侧竖向压力比值K与埋深有关,并出现了大于1的情况;(4)锚索会出现拉应力随着时间而减小的松弛现象,对于永久性工程的锚索格构梁需要进行再次张拉提高其拉力;(5)本论文成果能为类似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支护工程的设计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托京津地区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对墙高6~12 m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填料高度、墙高、墙底板宽度等参数条件下扶壁式挡土墙受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墙高6~8 m时,扶壁式挡土墙所受土压力随着墙高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幅逐渐加大;填料高度增加时,扶壁式挡土墙所受的土压力有增大的趋势;挡土墙所受土压力与墙踵板宽度成正比。基于经济实用性与安全性的考虑,承载力较低的地基不宜采用墙高大于8 m的扶壁式挡土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掺碎石膨胀土作为挡土墙填料时的改良宽度对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自制模型箱模拟刚性挡土墙,以广西南宁三塘地区膨胀土为填料,以碎石为改良材料,分别探究体积含水率和侧向膨胀力在不同填料改良宽度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纯膨胀土渗透性很差,水分难以入渗而汇集在墙顶产生额外压力影响挡墙稳定性,在经掺碎石改良后随着掺碎石宽度越宽,水入渗越快;膨胀土在浸水和膨胀变形受限的情况下会产生侧向膨胀力,其变化与体积含水率呈正相关,但存在一定滞后现象,随着掺碎石改良宽度越宽,体积含水率和侧向膨胀力的变化越快,滞后时间越短;掺碎石改良膨胀土能有效削弱膨胀土侧向膨胀力,随着掺碎石改良宽度越大,膨胀土侧向膨胀力的降低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路肩(堤)式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柔性支挡结构的土压力分布规律。研究方法:采用现场测试与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通过研究,获得了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柔性支挡结构的土压力分布规律。研究结论:对于路肩(堤)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由于锚索预应力的作用,使得土压力的分布与大小变得更为复杂,作用于桩、板上的土压力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不考虑锚索预应力时的总土压力为条带极限平衡理论总土压力和主动库仑总土压力;二是锚索作用而增大的土压力;该类结构设计时,作用于桩、板上的土压力大小属同样一个数量级,可不考虑“土拱效应”对减小土压力的影响;该类结构桩身弯矩计算时也必须考虑锚索预应力对土压力大小与分布的影响;墙顶车辆有限矩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土压力可按弹性理论求解。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挡土墙背后加筋宽度与间距对膨胀土特性的影响,以广西南宁三塘地区膨胀土为填料,铺设土工格栅形成膨胀加筋土,制作挡土墙模型,进行不同加筋宽度与间距的模型试验,研究侧向压力与膨胀变形在不同加筋宽度和间距下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纯膨胀土的渗透性很小,加筋后,土工格栅有导水作用,增加了排水通道,能在短时间排出水分,停止注水后土的体积含水率骤降,侧向压力大幅度减小;膨胀土吸水膨胀后,土工格栅与膨胀土之间存在界面摩擦力,导致土工格栅被拉紧,应变增加,同时限制膨胀土的膨胀;随着加筋密度与宽度的增加,膨胀土的膨胀变形与侧向压力减小,减小加筋间距提升的限制效果比增加加筋宽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从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刚性挡土墙和柔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论述.研究结论: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与挡土墙的变位方式、墙面的摩擦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特性等因素有关;柔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呈非三角形分布,土压力大小及其分布与土体是否达到极限平衡状态、土体位移、蠕变、施工过程、基坑挖深等因素相关;有限元法在土压力的计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模拟施工过程,将土压力的计算与时间、位移非线性影响有效联系在一起,适合解决非均质材料、复杂边界、各项异性等非线性问题,接触单元的出现使有限元模拟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排桩挡土墙的设计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某铁路排桩挡土墙的设计,简要介绍永久性排桩挡土墙的布置型式与设计方法等。对设计中遇到的土压力计算、侧向容许变形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悬臂式挡土墙是国内外常用的支挡结构,悬臂式挡土墙极限状态设计的研究,是为了考察现行规范设计该墙型的安全度并给出外部稳定性检算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本文通过对悬臂式挡土墙研究思路的总结和主要计算结果的分析,为该类支挡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提供思路,为规范的修编提供依据,为土压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悬臂式挡土墙极限状态设计研究步骤:建立极限状态方程→计算可靠指标并确定目标可靠指标→计算分项系数及建立设计表达式;(2)悬臂式挡土墙抗滑、抗倾覆和基底应力及构件强度等可靠指标分析表明,悬臂式挡土墙整体抗滑和构件裂缝控制设计;(3)悬臂式挡土墙抗动验算可采用本文推荐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4)对于悬臂式挡土墙悬臂板的结构设计,分项系数应根据土压力计算进行调整;(5)该研究结论可供悬臂式挡土墙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重力式挡土墙极限状态设计的研究,是以墙身自重支撑侧向土压力的明挖基础支挡结构极限状态设计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重力式挡土墙研究思路的总结和主要计算结果的分析,为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槽型挡土墙等明挖基础支挡结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重力式挡土墙极限状态设计研究步骤:建立极限状态方程→计算可靠指标并确定目标可靠指标→计算分项系数及建立设计表达式;(2)影响重力式挡土墙极限状态的最关键因素是综合内摩擦角;(3)现行规范中重力式挡土墙不同的功能检算、不同设计状况,其隐含可靠指标不同,对应的分项系数也应不同;(4)研究结论可直接用于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并为其他明挖基础支挡结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拉式桩板墙的施工技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墙面桩、锚索桩、墙后填土(石)、预应力张拉等工序的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应力锚拉式桩板墙的施工技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墙面桩、锚索桩、墙后填土(石)、预应力张拉等工序的难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极限分析理论的上限法,考虑平面滑动的破坏模式,将加筋重力式挡土墙拉筋破坏分为拉断和拔出2种模式,分别计算其能量耗散功率,取二者的小值作为拉筋在极限状态下的能耗功率,进而求得作用于墙背的主动土压力。以衢宁(衢州—宁德)铁路路基加筋重力式挡土墙为例,采用本文方法、数值模拟及规范方法分别计算墙背主动土压力。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比后者偏大15%以内;所建立的方法能充分反映墙后填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拉筋极限拉力、拉筋长度、间距、墙高、墙背倾角、地面倾角等重要参数对土压力的影响特征,并可用于拉筋间距及长度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王浩  杨新安 《铁道建筑》2022,(10):106-111
针对小净距隧道中岩墙的对拉锚杆加固,基于中岩墙受力特点和Mohr-Coulomb准则建立对拉锚杆加固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研究对拉锚杆加固后中岩墙的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对拉锚杆对中岩墙施加水平约束后,与中岩墙组成复合结构,可改善其力学参数,提高其抗压强度;对拉锚杆的预应力和间排距是决定加固效果的重要参数;使用对拉锚杆加固后,中岩墙位移明显减小,主应力增大,顶部应力卸载区减小甚至消失,底部应力集中区增大;中岩墙中部对拉锚杆轴力大于顶部和底部且持续增大,顶部和底部的对拉锚杆存在预应力损失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对拉锚杆加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某膨胀土路堑边坡支护结构为工程背景,对埋设于锚杆、框架梁和抗滑桩中的测试元件进行现场监测,通过对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锚杆框架梁-双排抗滑桩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上排埋入式桩的桩前、桩后土压力均为三角形分布,下排悬臂式桩的桩前土压力接近矩形分布,桩后为三角形分布。本试验工程的最优锚固角为25°,但锚固角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当桩排距较小时,边坡安全系数随桩排距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最优桩排距为8倍抗滑桩截面宽度。  相似文献   

18.
路堤填方作用下涵洞竖向压力与路堤填土高度和涵洞宽度之比H/D有直接关系。针对涵顶路基填方作用于上埋式刚性涵洞的土压力问题,在两个不同填土高度(5 m、3 m)的涵洞顶和过渡段路基内埋设土压力传感器,测试分析涵洞和过渡段路基的竖向压力在填筑过程中的变化特性。本工点试验结果表明,涵洞竖向土压力系数K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存在先增大再略有减小至稳定的过程,且填土完成后的设计K值与实测K值之比达到1.16。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遂渝铁路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陡坡路基高填方衡重式路肩挡土墙上墙背的动静土压力测试数据,分析在CRH2型动车组和重载货物列车的不同运行速度下,上墙背动土压力的响应及其与静土压力的相互关系,并对挡土墙上墙背动静土压力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挡土墙主要承受静土压力。  相似文献   

20.
戈壁强风区挡风构筑物限制下列车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论,揭示了在风速为35.1 m/s条件下,2种不同既有挡风构筑物结构形式限制下的列车气动力学特性规律。首先计算得到平坦地表列车所受侧向压力为3 645 N,倾覆力矩为7 900 N.m;路基高度为4.0 m时,侧向压力为7 978 N,倾覆力矩分别为17 820N.m;在平坦地表上设置土堤式挡风墙后,侧向压力与倾覆力矩分别减小45%、36%,设置对拉式挡风墙后,侧向压力与倾覆力矩绝对值分别减小94%和96%;当路基高度为4.0 m时,设置对拉式挡风墙后,压力与倾覆力矩绝对值均减小94%。分析表明,在平坦地表上对拉式挡风墙的防护效果好于土堤式挡风墙,得出各种既有挡风构筑物墙后列车的气动力学特性参数指标,为既有挡风构筑物的优化以及后建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